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深夜山谷遇見蘇格拉底




2017年11月某個寒冷的早晨,我起床後滑手機,看到學生時代的老師、現在的同事曾晴賢老師前晚半夜在臉書上留下的訊息,熒幕上彷彿能看見他用著急的語氣告訴大家:有位住在山上的科學大師已失蹤超過一天了,請大家趕快幫忙尋找⋯⋯我喝到一半的水噴了出來,馬上撥電話給當時生命科學院副院長楊嘉鈴老師,她接到電話時急促地說,人已經找到了,正要送往醫院救治,然後因為訊號不佳無法順利繼續通話⋯⋯

後來,我再見到李家維老師,已是好幾天後了,他剛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我和幾位同事以及遠流的王榮文董事長一起探望他。當時,他輕描淡寫地交待了傷痛之處,就說了他在車禍後等待救援時,對每一件事的科學態度和理解——他述說那段墜崖的意外,說了一個又一個科學的故事,闡述他每一個在山谷溪流旁到進了醫院的決策,是用什麼樣的科學方式和態度來面對和處理。我們簡直就不是聽了一個離奇的車禍意外,而是上了充滿科學精神的一課。

他在2017年底發生的意外,各大媒體都有不同程度的報導,在這本《我的神鬼人生:在深夜的山谷裡,遇見一位博物學家》中,有更加精彩絕倫的內容,有一部分就是他在病房時對我們說的,而這本書,應該就是最完整無缺的內容!絕處逢生即使再罕見,在人類的探險史中也多如牛毛,可是這本書的內容,就算不是絕無僅有,也是鳳毛麟角。

在此,我想補充一件小軼事——不少媒體報導了活寶食品公司贈送了他一箱紅鷹牌海底雞罐頭的新聞。那箱罐頭放在他辦公室門外,照片是我拍的,原本只有上傳臉書後鎖朋友,但碰巧有朋友分享到他臉書,剛好被媒體記者發現。我上傳照片後就去上課了,口沫橫飛了三小時後,才發現手機有應接不暇的訊息,是各大媒體要求授權刊登該照片,但上課時開了「勿擾」所以沒及時收到,正不知如何回覆時,新聞已刊登了,只是把我的名字打了馬賽克處理。

隔天,我就接到李家維老師的電話追問我,大家對那則新聞的看法等等。我原以為他對隱私被冒犯而介意,就拚命跟他道歉,畢竟我未經他同意就拍了他的東西並上傳社交媒體。他卻解釋道,原來他只是好奇,像這樣的新聞,大眾是如何理解的,並且可能對大家能產生什麼樣正面的感受嗎。甚至他覺得如果有人心情不好,看了這樣的新聞就好一些,他也覺得好棒。

從認識李家維老師開始,他就是一位對世界感到無比好奇的學者。在學生時代,他對我們這些小屁孩的世界,也充滿好奇,常常走進實驗室的休息室聊天,除了我們的研究和生活,他也常詢問我們對各大社會事件和政治議題的看法,在我們回答時專注地傾聽,並且常常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不時會問出我們壓根兒連想都不曾想過的問題,讓我不禁懷疑他是不是蘇格拉底轉世,這應該是他能夠源源不絕地有好故事跟大家分享的原因之一吧。

在李家維老師實驗室當學生時,以及我們近年在研究和教學上的合作,還有募款創立了「未來地球生態學程」,他常常嚴肅地耳提面命我們,所有研究和教學的經費,都是納稅人和善心企業家提供的寶貴資源,我們所使用的每一筆花費,都要想到這點,並且用在刀口上,一旦有更價廉物美的替代方案,就要捨棄更高價的。一旦他知道我們不小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那怕只是幾百塊,他都毫不客氣和留情地訓斥。

我回母校任教後,他也不忘三不五時地提醒,實驗室裡所有儀器設備,也都是國家的財產,我們只是保管者,對於其他實驗室學生的使用,他的原則都是審慎地考慮,並且對合理要求提供無私的協助。其實,他不是位摳門的老師,只要我們的要求是合理的,他也儘力為我們爭取更多資源。回到清華母校任教後,李家維老師給了我很多幫忙和支持,和我分享了很多實驗室的寶貴資源,並且也視我為同儕給予很大的尊重。

回想起大學一年級上學期,必修課「生命科學導論」(即「普通生物學一」)的第一堂課,課程教授從地球上第一個生命的誕生,一路侃侃而談到智人的誕生,在那個沒有彩色投影片簡報的年代,用一台幻燈機,帶我們在三個小時內,像是看了一場不下高科技動畫紀錄片般的精彩演出,度過卅幾億年的生命演化歷史,那是許許多多清華生科人記憶猶新的共同回憶吧?這本書,讓當時第一堂的課的一切,都又活靈活現地歷歷在目。

過了大一的寒假,全世界有了個重大的科學新聞,登上各大主流媒體的頭版,就是台灣、中國、美國的科學家,不約而同地發現了最古老的動物化石,把動物的起源,推到了前寒武紀!下學期必修課「基礎生命科學」(即「普通生物學二」)的第一堂課,仍是由李家維老師授課,讓我們能聽到第一手的科學內容,以及整個發現背後當時仍鮮為人知的故事!更感人的是,這個發現背後充滿感染力的熱情洋溢!

這些知識上的震撼,讓我對動物演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於是,在大一下學期期末時,我詢問了李家維老師能否到他實驗室做專題研究,一待就是五年,直到碩士班畢業。其實,我碩士論文已和動物演化不太相關了,因為發現真的只有博物學家才能一覽無遺地在那些顯微鏡底下的化石中,看出一絲端倪,而我只能望著堆滿架上的化石興嘆,就換了題目研究蜜蜂的磁場感應和礦化。當時實驗室同仁研究的主題,還包括矽藻、笠貝齒舌和化石礦化等等,都是出自他的好奇心驅使的。雖然當時沒有進行演化的研究,但是幾乎每天都很常聽到他和來當訪問學者的陳均遠教授一同討論科學,那真是個天天都親近科學大師的美好年代。

碩士畢業後,我當了研究助理,念了博士班,進行的是果蠅演化遺傳學的研究,但是博士後在李文雄院士在中央研究院的實驗室,卻又換了個方向,研究鳥羽的發育及演化。巧合的是,這個鳥羽研究,其實早在我碩一的時候,就種下了種子。當時2002年的某天,李家維老師在實驗室一見到我,就問我有沒有看到《自然》(Nature)刊登了一篇極為創新的論文,由一位旅美的台灣醫師科學家發表,是關於羽毛發育及演化的,肯定是演化發育生物學的里程碑!他請我用彩色印表機幫他印出一份,然後自己也印一份好好拜讀,他一拿到論文就興奮地、津津有味地細讀。萬萬沒想到,那篇論文的通訊作者鍾正明院士,就是我博士後和現在最重要的合作者!

在實驗室那短短五年,經歷了海口蟲的發表,李家維老師回任科博館館長,玻璃屋從有到無的興建,還有神像收藏的起頭等等,在這本書中也都有更詳盡的描述,穿插了他在那場車禍墜谷時,在安危未定中,對人生和科學的遨遊,世界何其廣闊啊!




本文為《我的神鬼人生:在深夜的山谷裡,遇見一位博物學家》推薦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