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6日 星期一

恐龍一億五千萬年的興亡史








我過去和朋友打賭「我可以請大家吃恐龍肉,輸了就請吃雞排!」的話,在科學上完全無誤,但是這幾年漸漸失效了──因為愈來愈多人知道鳥就是恐龍,那些電影中出現的兇猛恐龍,是非鳥類恐龍。所以雞肉就是貨真價實恐龍肉啊!

最近一篇恐龍胚胎化石的新聞又洗了我臉書的版。可能因為那個暱稱為「英良貝貝」(Baby Yingliang)的偷蛋龍胚胎實在太可愛了,引起原本不關心古生物學的朋友關注。居然有朋友問我,如果恐龍真的那麼像鳥,為何過去沒有新聞報導過⋯⋯好吧,看來還是有不少成人被《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系列偽科學電影誤導,壓根兒不知道過去廿年,早就有大量有羽毛恐龍化石的出土,科學教育果然不能等⋯⋯

我們千萬別以為恐龍在六千五百萬年前就全部滅絕了,牠們活得比我們想象中的長久。沒錯,現在有大量證據,從羽毛、骨骼、胚胎、肺臟、心臓、發育、生殖生理、求偶行為、育幼行為等等的相似性,說明恐龍沒有完全滅絕,而是有一支演化成了鳥飛上天!恐龍不僅稱雄了整個中生代,牠們仍然在新生代逍遙自在,演化成近一萬種鳥類。

介於古生代與新生代之間的中生代(Mesozoic,兩億五千一百萬年前至六千六百萬年前)又分成三疊紀(Triassic,兩億五千一百九十萬年前到兩億一百三十萬年前)、侏羅紀(Jurassic,兩億一百三十萬年前到一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和白堊紀(Cretaceous,一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到六千六百萬年前),前後共約一億八千萬年。這段時期地表上的優勢動物是爬行動物,尤其是恐龍!

恐龍其實是有史以來在地表上最成功的生物之一。當我們談論恐龍的隕落時,數以萬計的恐龍仍然生活在我們週遭,只是我們稱它們為鳥。儘管大多數恐龍都在白堊紀晚期滅絕了,牠們留下來的化石,很難讓人不注意到,因為恐龍的化石遺骸在地球上幾乎隨處可見。許多自然史博物館的大廳,都愛以牠們的化石骨架迎接參觀者。








想知道和恐龍有關的最嚴謹知識,這本《恐龍一億五千萬年:看古生物學家抽絲剝繭,用化石告訴你恐龍如何稱霸地球》(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inosaurs: A New History of a Lost World)無疑是最權威和好讀的科普書!《恐龍一億五千萬年》作者史提夫.布魯薩特(Steve Brusatte),目前任教於英國愛丁堡大學,是恐龍古生物學的權威!他發表過超過百篇論文,曾遠至中國、葡萄牙和波蘭等地進行了實地考察。

由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執導,改編自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出版於1990年的同名小說的科技驚悚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在1993年上映,開始引起社會大眾對恐龍的關注。《侏羅紀公園》上映幾年後,中國就出土了帶羽毛恐龍——中華鳥龍(Sinosauropteryx),一直到近年,每年在頂尖科學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都有帶羽毛恐龍的論文發表,而被描述的恐龍新種已差不多是一週一種,各種新的科學技術也讓古生物學家能夠探索更多新問題。




布魯薩特很有系統地帶我們經歷了恐龍演化的各個階段。三疊紀開端於古生代的大滅絕,為恐龍的崛起掃清了演化之路。古生代末期的兩億五千萬年前,熔岩從無數噴發的火山噴出,流過之處生靈塗炭,溫室氣體覆蓋了地球,加熱了古老的海洋並引發了酷熱的全球變暖。高達七成的陸生脊椎動物和超過九成的海洋生物從此銷聲匿跡。沒有這個重塑地球生態環境的戲劇性事件,恐龍就不可能繁衍生息,因為當時的大滅絕消滅了大多數陸地動物,騰出許多空間。

三疊紀時期陸地上主要爬行動物並非是恐龍,雖然牠們已演化出具備所有我們熟知的恐龍特徵,還有快速的行動力、小小的身軀以及更大的腦袋瓜,讓牠們能夠穿梭在三疊紀超大蠑螈、巨型鱷魚等大型爬行類橫行的地表上。恐龍和其他爬行動物最大的不同之一,在於恐龍具有直立的步態,類似大部分的現代哺乳類,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動物則是四肢往兩側延展的步態。

三疊紀以一次滅絕事件結束,大多數主龍形下綱(Archosauromorpha)和合弓綱動物(Synapsida)都消失了。許多早期的恐龍也均滅絕,而一些恐龍卻倖存下來。這次滅絕事件為恐龍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會。恐龍在此後的一億四千萬年中成為了地球上最主要、種類最多和數量最大的陸地動物群。

三疊紀末期的大滅絕空出的生態棲位空隙讓恐龍總目一枝獨秀,伺機稱霸陸地。在森林逐漸恢復後,植食性的早期蜥腳亞目恐龍開始數量暴增,導致肉食性的角鼻龍下目也跟著增多。在海洋中,菊石亞綱開始大量出現,眾多海洋軟體動物的出現吸引魚龍超目成為了第一批重新回歸海洋的陸地動物。侏羅紀中晚期,恐龍真正成為地球上最繁榮的優勢物種。

侏羅紀時期的陸地上,真蜥腳類恐龍開始成為地表史上最大的陸地動物,劍龍類和異特龍超科分佈於全球各地。翼龍目成為第一批飛上天空的脊椎動物,鳥類開始從恐龍中迅速分化出來,有鱗目開始在熱帶地區、沙漠地區中從原始雙孔亞綱進化出來,離片椎目在沼澤和樹林中逐漸演化為無尾目。海洋中,蛇頸龍亞目和魚龍一起成為主要德海洋爬行動物,從蛇頸龍類中演化出的上龍亞目則成為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 。

其實,電影《侏羅紀公園》和《侏羅紀世界》中,大多數恐龍其實是來自白堊紀的!那才是恐龍的全盛時期!陸地上,白堊紀和侏羅紀中晚期一樣,恐龍總目佔據了陸地所有階層的生態位,晚白堊世(Late Cretaceous)更是恐龍物種數量的巔峰,並且屬於恐龍總目的鳥類在白堊紀早期就已經展開了豐富的平行演化,即使把鳥類剝離出恐龍的計算範疇,非鳥恐龍的物種數量依然是有史以來的最多。地球上最大的獵食者——霸王龍,就是在白堊紀時出現的。

因為霸王龍實在太酷了,布魯薩特忍不住在《恐龍一億五千萬年》要花兩章來介紹牠。霸王龍簡直就是完美的殺戮機器,其咬合力在所有恐龍食肉動物中非常獨特。 霸王龍能夠深深地咬住了其受害者,刺穿骨頭,然後再豪邁地撕開。霸王龍的腦和身體的比例——「腦化指數」(encepphalization quotient,EQ)顯示,牠們和黑猩猩差不多聰明,至少強過貓狗。而且,霸王龍很可能長出了羽毛,作為保暖或求偶展示的功能。

布魯薩特不僅要告訴大家許多關於恐龍的知識,也分享了他從年輕時就當起化石獵人的經歷以及學術生涯遇到的趣事。身為最富盛名的恐龍專家,他在年輕氣盛時就幹過一個傻事。他在高中時就致電給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阿爾巴雷茲(Walter Alvarez),後者就是提出巨型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科學家,詢問他義大利的一個地質斷層要怎麼去。雖然他當時沒到達該處,但後來大學時以地質學野地考查的名義過去時,才知道領隊就是阿爾巴雷茲。可見布魯薩特從小對恐龍的痴迷。他在芝加哥大學念書,在紐約市的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認識許多恐龍專家,在《恐龍一億五千萬年》中也揭露了許多恐龍專家的秘辛,包括一場「化石戰爭」,兩位學者之間的鬥爭頗為狗血。

《恐龍一億五千萬年》最後一章,現在的墨西哥猶加敦半島(Yucatan Peninsula of Mexico),被小行星以超過百兆噸TNT的威力擊中,大約相當於十億顆核彈的能量。並不是所有的恐龍都因為這個撞擊而滅絕。倖免於難的是鳥類的祖先,遇有我們的哺乳動物祖先。這場災難,為倖存的小型哺乳動物的興盛開闢了新道路,我們的祖先終於不必在恐龍的陰影下苟延度日了。如果沒有那一天,今天就不會有智人寫出這本書讓我們能夠讀到了!

然而,如果智人就像Netflix電影《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那樣愚蠢,那麼我們就會重蹈恐龍的覆轍吧: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