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1日 星期二
口感的秘密
台灣自稱美食之國,我原本不太同意,因為馬來西亞的美食種類和好吃程度,並不下於台灣。直到去了美國唸書後,我才愈來愈懷念起台灣美食。
美食滿足人的食慾,並不僅僅在於五味俱全而已,同樣令人食指大動的還有千變萬化的口感,這也是為何美食節目愛用酥脆爽口、爆漿彈牙、入口即化、香Q軟嫩、油而不膩、鮮美多汁等等來形容美食。
這本《口感科學: 由食物質地解讀大腦到舌尖的風味之源(收錄50道無國界全方位料理)》(Mouthfeel: How Texture Makes Taste)就是要教我們更科學地認識及製作出令人回味無窮的口感,讓口齒留香的珍饈美食更加令人垂涎欲滴!
《口感科學》的兩位作者的另一本好書《鮮味的祕密:大腦與舌尖聯合探索神祕第五味!(收錄39道天然鮮味食譜)》(Umami: Unlocking the Secrets of the Fifth Taste)也有中文版。作者之一歐雷・莫西森(Ole G. Mouritsen)是為丹麥「生命之味」味道、食物與味覺研究中心(Danish Center for Taste (Taste for Life))及生物膜物理中心(Center for Biomembrane Physics (MEMPHYS))主任,亦兼任丹麥美食學院(Danish Gastronomical Academy)院長。另一位作者克拉夫斯・史帝貝克(Klavs Styrbæk)備受多項大獎肯定的主廚,夫妻合作經營新創美食事業「史帝貝克」(STYRBÆK),旗下包括創新實驗餐廳及廚藝學校。
歐雷・莫西森和克拉夫斯・史帝貝克的這兩本好書,一本探討過去較被西方飲食忽略的鮮味,另一本探討飲食經驗中較少被注重的食物質地,讓人打通美食科學的任督二脈。不僅如此,兩位作者,一位是科學家,一位是大廚,兩人雙劍合璧,寫出來的兩本書,不僅有詳實的科普內容,也帶我們能夠欣賞博大精深的美食世界,兩本書中也附有不少各國料理的實用食譜,讓讀者也能在廚房玩起五花八門的口感實驗。
《口感科學》除了一板一眼的內容,作者也多次和讀者們分享他們的美食冒險,到日本去享用世界上最硬和最軟的食材,在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享用米其林星級午餐,到格陵蘭北部冰原享用極北地帶的美味質地饗宴。
《口感科學》很科學地解說了味道與風味的複雜世界,從神經科學的角度探討口與鼻和食物的互動,解說了口感這個整體風味經驗的中心要素有何功能。很令人感到意外的,像是澀味和濃郁味,不全然是味道而已,也有口感的成份。口感與其他感官印象也有極複雜的交互作用。當然,所有風味,盡在大腦的神經美食學。
接著《口感科學》分析了食物是由什麼構成的,介紹了了來自生命之樹的食物,如植物、真菌、藻類、陸上動物、蛋、牛乳、魚類、軟體動物和甲殻動物、昆蟲等等食材的基本口感,以及可食用的分子和生物性軟物質。當然,穩定又變化多端的水對口感也至關緊要。
《口感科學》很科學地解說了食物的物理性質,說明食物的形式、結構與組織。像是固態、液態和氣態食物,以及狀態更複雜的食物。並且也教導我們如何讓食物大變身,改變食物的形狀、結構和組織來創造新的口感。
要能感受到食物的質地與口感,咀嚼時應用的是「嚐味肌肉」,這真是令人大開眼界。不少美食節目令人詬病的是,主持人僅能反覆用一些貧乏的形容詞來形容美食,或者誇大其辭,讓慕名而來的食客失望。究竟何謂質地?該如何描述質地?甚至該如何改變質地?也這《口感科學》的專業內容,美食節目主持人和美食部落客都該好好讀這本《口感科學》,否則會很丟人現眼。
簡介完科學的部分,《口感科學》就要帶大家作口感大探索,教我們怎麼改變生鮮食材產生變化莫測的口感。在烹飪中,熱與溫度當然很重要,掌握好訣竅可以做出口感更佳的食物。台灣不少食物愛用勾芡,澱粉就是一種常用的特殊增稠劑。乳化物與乳化劑、膠類與凝膠也是廚師和食品加工業玩得出神入化的口感幫手。除了食物裡的粒子和氣泡,食物裡的「糖」、「脂肪」和質地多樣、令人驚奇的牛乳以及神奇的蛋,甚至酵素對於質地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口感科學》也教讀者作出光滑的玻璃態食物。
《口感科學》還進一步深入各種食材的質地世界,如豆類、大豆與芽菜、有點嚼勁的蔬菜、質地多樣的穀物和種子。濃稠度剛剛好的醬汁,也是化龍點睛的要角,各種湯的口感也千變萬化。很多人愛吃的麵包也是從有嚼勁的麵團烤成酥脆的麵包。同樣烤成酥脆的也有動物的皮,《口感科學》詳細地介紹了皮脆骨酥的完美鴨胸的繁瑣廿二步驟,令人嘆為觀止。爽脆的魚皮也能成為美食,有機會去新加坡一定要大肆採購鹹蛋魚皮,保證令人讚不絕口!
有些特殊的口感是變質腐敗形成的食物質地,例如各種適當熟成的肉類,令人回味無窮。可能作者畢竟是北歐人,對他們來說會造成味覺挑戰的幾種特別海鮮,如章魚、魷魚、墨魚、水母、海星、海膽、大型海藻對我們來說可不陌生;顆粒感、綿密或有嚼勁的冰品也都有獨特的口感;《口感科學》也提到迸發絕佳滋味的奇妙質地,例如球化的素魚子,據說日本還有球化的山葵哇沙米呢,另外還有鈣化番茄也令人非常好奇。
最後,《口感科學》探討了我們為什麼對某些食物情有獨鍾?食物與對外來食物接受度因人而異,口味是很地區性且終生不易改變的,質地、飲食選擇,和對不同質地的接受度,也都有文化、社會、心理和年齡因素影響。
如果能適當創造出妙趣橫生的口感,能讓我們的飲食經驗提升到新的境界。讀了《口感科學》,肯定會對飲食的追求不僅停留在味覺而已,也更能欣賞諸多食材的妙用無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