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9日 星期三

萬物視覺化






有誰小時候不愛老是問大人「為什麼?」。

我自己就是愛一直追問「為什麼?」的小孩,如果父母、老師無法或者不想一再回答那些問題,那就只好自己讀書,像是《十萬個為什麼》這類書籍,我翻了不下百次吧。

知名天體物理學家、科普書作家馬里歐.李維歐(Mario Livio)在《好奇心:從達文西、費曼等天才身上尋找好奇心的運作機制,其實你我都擁有無限潛能》(WHY?: What Makes Us Curious)中指出,我們對事物的好奇心,可能是因為想要減輕面對資訊鴻溝的厭惡感,也可能是熱愛知識、想從追尋知識裡得到滿足的獎勵(請參見〈對好奇心感到好奇的好奇心〉)。

人長大了並非沒有好奇心,只是沒人再鼓勵發問。不過就我自己的教學經驗而言,如果給予機會,不少學生仍能夠在課程中問出好問題。人類就是透過不斷發問努力探索世界的。過去,我們對各種自然現象尋求解釋,由宗教回答,後來哲學家也參了很多腳,現在棒子交到了科學家手上。

探究萬事萬物的起源,看似和生存和繁衍無關,然而我們投注很多金錢和資源進行各種探索,有些人不斷質疑這是和經濟發展無關的浪費,他們壓根兒搞不清楚,只要滿足了吃喝拉撒的基本需求,探索世界就是人類的實質需求!否則我們的祖先幹嘛一再離開非洲大陸全球趴趴走?不僅是智人祖先如此,早在百萬年前的直立人祖先也是如此。

我們生而求知,只是過去不是用科學方法,而當我們發現科學方法的效率,就欲罷不能了!宗教和哲學,都讓位給科學,成為道德和靈性的指導。在世俗化的世界中,科學是則普世性的指導,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21世紀的21堂課》(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中就調侃道,如果伊朗因為質能互換是愛因斯坦這個猶太人提出的而拒絕相信、甚至找宗教學者從伊斯蘭教經典中找尋等式中光速是不是更可能是一次方或三次方而非二次方,以色列和美國政府會非常開心(請參見〈人類大歷史大命運之21世紀的21堂課〉)。

要解答各種因好奇心而生的問題,科學是有效方法。愈複雜的問題,有時因為條件明確而愈容易回答,愈能問倒人的,反而是愈簡單的問題。人們最感好奇的一種問題,就是萬事萬物的起源,小孩不就是最愛問「什麼跟什麼是怎麼來的?」嗎?

要找到問題的答案,往往不容易,因為有許多研究還在進行,其中不少研究,科學家也只有模糊的方向。但是老牌英國科普雜誌《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執行編輯格雷恩.羅騰(Graham Lawton)在《萬物視覺化 收藏大霹靂到小宇宙:人類與物質的科學資訊圖》(The Origin of (almost) Everything)中,仍很有野心地想要回答幾乎所有有關起源的問題。

《萬物視覺化》並非單純用文字回答諸多的起源問題而已,而是和插畫家珍妮佛.丹尼爾(Jennifer Daniel)合作把資訊視覺化,配合精美的圖表呈現各種問題的答案。《萬物視覺化》有五十三個問題,就有五十三個各具特色的資訊圖表,令人感到對這些創意十分佩服!這是一種極為出色的結合,極富創意的資訊圖表在滿足好奇心的同時也賞心悅目。讀這本書很輕鬆愉快,就像讀一本精彩的雜誌,因為有了資訊圖表,許多抽象的概念也更具像化了。

《萬物視覺化》選了六大主題,包含宇宙、地球、生命、文明、知識和發明。書中文字同樣出色,因為許多大問題,在篇幅有限的情況下要完整地交待清楚而不過度簡化,考驗著作者的學識和寫作功力。《萬物視覺化》的問題,展現了作者和編輯的幽默感,格雷恩.羅騰差點就用了「從大霹靂到肚臍絨毛」來當作本書的副標。

沒錯,《萬物視覺化》也探討了肚臍絨毛──不看這本書,我都不知道肚臍裡的絨毛哪來的。即使我是科學工作者,這本書的內容仍讓我嘖嘖稱奇,也對科學家回答問題的創意方法感到折服,例如用蝨子來回答「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這個有趣的問題;而讀了「誰發明了衛生紙?」,才發現台灣為什麼會發生搶購衛生紙的「安屎之亂」。

《萬物視覺化》是本老少咸宜的好書,讓餐桌上的話題更有知識含量,來獎勵一下旺盛的好奇心吧!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