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什麼時機是好時機






我應該是個夜貓子,除了必修課或不方便,我排的課全部都在下午甚至晚上。我不相信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而是相信早起的蟲兒被鳥吃。基本上,我晚上做事的效率比白天還高,我也不知道這是因為夜貓子天性,還是晚上比較不受打擾。

可是《孫子.軍爭》曰:「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所以俗話說「朝氣蓬勃」,而且「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到底是早上工作效率好,還是晚上呢?如果能掌握自己最佳的工作時機,是不是能夠讓事業更成功,然後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想想,還真有點小激動吧。

好吧,還沒午睡就先做白日夢了。那究竟要睡個午覺再說嗎?其實,讀了這本暢銷書作家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的好書《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When: The Scientific Secrets of Perfect Timing),搞不好就能夠更加見機行事!




《什麼時候是好時候》用心理學、生物學、神經科學和經濟學等等領域對見機行事的研究,每一章提供時間駭客指南,讓我們能夠直接駭進我們的時機系統中,給我們極為實用的建議。談「為什麼」(Why)還有「做什麼」(what)以及「怎麼做」(how)的書不少,但是談「啥時做」(when)的書卻不多,如果掌握了為啥在啥時怎麼做啥,那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了吧!

《什麼時候是好時候》告訴我們,早上的精力和情緒最好,企業財報在早上發布,比起下午發布,更能提升股價。追蹤了八十四個國家兩百多萬推特用戶的大數據分析也發現,一般上來說週末的心情最好,早上七八點的情緒最正面,下午五點達到低谷,晚上開始回升到半夜達到高峰。所以如果你要找人喬事情,要嘛一大早,要不然就晚上再說。

可是有些人明明就無法早起,那麼難道也適用這個一日之計在於晨的建議嗎?《什麼時候是好時候》裡把人分成三種:雲雀、貓頭鷹和第三種鳥,就是把人分成不同的「時型」(chronotype)。判斷方式是平日上床睡覺和起床時間的睡眠中間點,我差不多算是中間偏晚的,就是第三種鳥,還不算是貓頭鷹。我從前美國唸博士班的台灣室友,肯定是貓頭鷹,因為他的睡眠中間點是白天中午。

然而無論是哪種時型,一天中的狀態還是會經歷高峰、低谷和回升。所以可以依書中時間駭客的表為自己打造處理不同工作的最佳時機,例如對我來說,要處理分析任務和做出重大決定,最好在十點前,要進行分散思維的頓悟任務,要下午過後或傍晚。早上或傍晚後運動各有各的優點,早上喝一大杯水和感受陽光能提振精神,咖啡倒是可以晚點再喝。

休息,是為了幹更多的活。身體疲憊時,下午小睡片刻真的能夠充些電。不過老美幾乎全都沒午睡的習慣,有幾次我覺得比較累趴下小睡一下,在實驗室裡的老美助理就頻頻來詢問是不是身體不適,需不需要醫療上的協助,即使一再說不需要,還是問得我都快被煩死了,乾脆不睡了。所以如果要午睡,就只能回家去睡。不僅是我,不少平日有午睡習慣的台灣朋友到了美國也有同樣的困擾,還有朋友乾脆躲到厠所裡坐在馬桶上打盹。

老美不僅一般不午睡,他們還常嘲笑有午睡習慣的西班牙人懶惰,難怪會成為歐豬一份子等等。其實下午的精神一般不太好,下午去醫院看大病尤其危險,如果可能,儘量上午去看診。到了下午兩點五十五分,就到了工作生產力最低的谷底,這段時間工作是事倍功半,那麼還不如用來午休,所以最適合睡午覺的時間是在下午兩點到三點之間。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有過睡了午覺,可是精神反而更不濟的經驗吧?其實,睡午覺也是有講究的,睡太少和睡太多都反而沒有效果,甚至反效果。因為一般上要花七分鐘才能入睡,睡太短無法有效休息到,還不如不睡,可是睡太久,身體以為是要進入真正的睡眠,一旦打斷反而精神萎靡。

午睡最適合的長度大概是廿五分鐘,《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指出因為咖啡因吸收作用的時間也太概是廿五分鐘,所以午睡前喝一杯剛剛好,品克稱之為「小睡奇諾」(nappuccino)。不過我不知這建議的根據為何,我咖啡可是一喝立馬嗨,喝了就甭想睡了。這建議還是依個人狀況調整吧。如果不方便午睡,還是能從工作中休息,利用微休息、活動休息、大自然休息、社交休息、心靈換檔休息來充電。

除了探討一日之計,《什麼時候是好時候》也探討一年之計,因為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新年願望訂了不少吧?現在完成了幾個呢?沒關係,《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提供你一年八十四個可以重新開的日子,讓你一年可以有八十四天可以訂定新計畫。不過也不是一直要贏在起跑點,有時候後來居上反而更能成功呢。

而事實上,人生是很長的,不是只有起跑點和終點,中間點也很重要。中年危機誰沒聽過?其實不僅是人有中年危機,連猿類在猩生的中間階段也會掉入谷底。不僅是人生和猩生,猶太光明節的點蠟燭也是在八天的中間懈怠。人生的幸福感是個U字型,我覺得這個免驚,如果是在谷底前,請把握當下,如果到了谷底,恭喜你,明天會更好!從NBA的球賽中場落後僅一分反而贏球勝算更大來看,觸手可及的落後反而可能令人更想奮發圖強。中場時機,還是能逆轉勝!

近年台灣的路跑風氣頗盛,我不少朋友都去跑了,但是我膝蓋報廢了,只能飆單車破風。統計顯示,首次參加馬拉松賽的選手,二十九歲的比前後幾個歲數的都多,四十九歲的也類似,看來「逢九必衰、逢九必凶」不見得對,但年紀逢九對許多人來說可能足夠特別,或許會有種緊迫感,認為自己得完成一件什麼大事。

結局很重要,這不僅是對影視編劇來說如此,對人生也是,大器晚成比晚節不保還令人有更好的評價。不過不必過度重視結局,如果無法圓滿落幕,就接受它、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日日是好日,結局何嘗不是?

《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提到印度大城市中為千千萬萬戶家庭送便當的達巴拉瓦(Dabbawala),他們數年如一日地從市郊搭乘火車為主婦運送午餐便當給城中工作的老公,極少有失誤,因為他們不僅和火車時刻同步,也和其他伙伴同步,甚至和心同步。和他人同步,也能有益身心健康,可以一起合唱、跑步、划船、跳舞、瑜珈、做菜⋯⋯

我們知道,中文是時態超不明顯的語言,不像英文那樣一清二楚。我自己因為用中文時沒清楚表達時態而產生的誤會磬竹難書,以致於有時我在寫信時乾脆用英文。《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提到了一個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華裔經濟學家陳凱斯(M. Keith Chen)的研究,他把三十六種語言分為未來時態明顯或模糊的語言,控制了所得、教育、年齡和其他因素後,他發現未來時態明顯的語言,存的退休金較少、抽菸者比率更高、晚年也較不健康。

陳凱斯的結論是,並非語言引發行為,而是反映了深層差異。使用未來時態明顯的語言,人們可能把現在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區分開來而不當作是同一個人,所以現在的自己比較不為未來的自己負責吧。

《什麼時候是好時候》不僅是本很有趣的科普書,還超實用!不能只有幾個人知道這些科學秘密吧?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