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棉花帝國
現代人常煩惱衣櫥空間不夠,儘管裡頭有不少衣服是從未穿過或者只穿過一兩次的,年度大掃除時總要整理出一堆衣物去回收。
尤其是快時尚流行,儘管景氣不佳,人們買的衣物可能不減反增,這其實真的很傷害環境,因為種植棉花需要消耗大量淡水、化肥和農藥,棉花處理的過程也製造了大量的廢水和污染。
我們真的能太輕易買到大量衣物了,不像古時候人們都是把衣服穿到破,還不時加上補丁,我們小時候阿嬤還常幫我們修補衣服破洞,新衣服只有過春節時才能買。可是現在,穿著修補過的衣服不僅不代表節儉,有時候還會被認為是不尊重人和場合,除非是為了要騙選票,沒人會去補泳褲。
除了不像古人只有少許幾套衣服,現在還有個現象能夠體現「世界是平的」:不管你到哪裡,歐洲、亞洲,北美洲、中南美洲還是非洲,大部分遇到的人,尤其是城市中的年輕人或男生,都穿著差不多的衣服,襯衫或T恤,除了少數過著傳統生活的地區或者傳統慶典,民族服裝已不常見,我這輩子除了高中演舞台劇時,就沒穿過傳統服裝。現在全球大部分人的穿著,就是西方人的傳統服裝,這是一股強力的同化力量!
服裝是身外之物,是什麼力量讓無數個民族毫無選擇地穿上西方人的服裝、內心也接受了西方的價值觀和標準?如果要說造就現代世界最強而有力的意識形態,恐怕就是資本主義了吧?現在全世界近兩百個國家,除了北韓,已經沒有不被資本主義征服的地區了吧?
美國哈佛大學萊爾德貝爾美國史教授斯溫・貝克特(Sven Beckert)在《棉花帝國: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中提出,如同史詩故事般起落的棉花帝國,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既創造也再造了全球資本主義。所以瞭解棉花的歷史,就是理解現代資本主義起源的關鍵。
《棉花帝國》非學術專書,但也引用了許多文獻鉅細靡遺地呈現大量知識,述說歐洲企業家和有力的政治家如何在短時間內,重組世界上最重要的製造業。棉花基本上可以說是催化了工業革命。原本印度是棉花帝國的霸主,家庭手工業織出的棉紗和布匹在英國市場所向披靡。英國是工業革命起源地,後來一度因此成為棉花帝國霸主,全球三分之二運作中的相關機器都在英國工廠中,至少五分之一人口靠棉花產業為生。更高效的生產力讓更廉價的英國棉紗和布匹傾銷印度,導致後者紡織業全面崩潰。
西方企業家和政治家還把新式機器和受薪勞工與帝國擴張和奴工組合在一起,進而改變世界。在1780年代的機械化生產出現之前,他們已從亞洲獲得古老的貿易與製作技巧。直到十九世紀,絕大多數棉花的種植、紡織和編織仍只在方圖幾公里內完成,直到西方人在美洲徵用土地和在非洲捕捉奴隸,形成美國南方各州的大莊園。他們也徹底改造了已存在千年之久、位於不同地區的棉花。
貝克特清楚描述棉花工業化的過程有多麼暴力。他最大的野心,就是要用棉花闡述這些勢力如何打造現代資本主義的世界,他提出「戰爭資本主義」的概念,說明為了棉花產業而進行的土地和奴隸掠奪時期,以及「工業資本主義」,說明國家為了保護和扶持相關產業而進行干預的時期。
美國南方各州的棉花種植變得非常有利可圖後,大西洋的奴隸貿易和運輸迅速暴增。整個歐洲和美國依賴於可預測的廉價棉花供應,棉花成了歐洲商貿最重要的商品,讓他們有極大的誘因去非洲大量購買奴隸,超過百萬非洲人被強行賣到美洲為奴。為了尋求更多土地來種植棉花,許多北美原住民被永久驅離土生土長的土地。土地、勞力和資金,是美國棉花產業一度稱霸全球的關鍵要素。
不僅北美如此,殖民者在印度和西非等其他地方也幹了相似的事,為了種植更多棉花來滿足歐洲人的胃口,大量農民被驅離祖傳的土地。種植者橫行霸道,背後還有資本家和銀行家的資金支持。國家也動員為棉花帝國服務,除了提供資金扶持,政府為這些產業建造了大量的基礎建設、為資本家鎮壓反抗的勞工,以及利用軍力擴張和維護國際貿易網絡。
美國的奴隸制造成的南北矛盾使得南北戰爭開打,棉花因為戰爭的港口封鎖等因素無法運至歐洲市場,棉花荒使棉花價格一度水漲船高,讓埃及獲取暴利。於是埃及也通過一波強制和暴力手段成為棉花的主要生產國,政府通過重新定義財產權把大片土地的所有權從村莊轉移到大地主手中,下埃及所有肥沃土地中的四成專門用作種植棉花。埃及從倫敦的資本家取得大量貸款,建設新的鐵路、灌溉渠道和棉花加工廠。由於南北戰爭結束後棉花價格暴跌,導致埃及破產,給了英國政府入侵的藉口,埃及淪為英國殖民地。此後,英國殖民統治者能夠在債務和財產上使用新的法律,必要時藉由軍事力量,迫使埃及農民種植越來越多的棉花。
《棉花帝國》用非常豐富的材料和可讀性很高的文字演示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史。不僅衣物,沙發套、床單、牛仔褲、毛巾、手帕、襪子大多還是棉製的,即使現在可能有將近一半的布料是人造纖維,仍有超過三億人靠耕種、運輸、編織、縫紉、行銷、販售棉花產品為生,我也有不少親戚在這些產業中就業或創業。
雖然書中大量的材料談論19世紀,但是亞洲許多國家不久之前也在棉花帝國的全球化浪潮中隨波逐流、載浮載沉;三、四十年前,衣服標籤上還能見到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國名,但現在多數是中國、越南、泰國、柬埔寨、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等。
我有一些親戚同時是這全球化洪流的受益者和受害者。過去星馬,到紡織業工作是許多人的維生方式,小時候偶爾能有幾件名牌衣服,如那個打勾勾的名牌,都是親戚工作的代工廠淘汰的瑕疵品,只是幾個線頭縫歪了,但仍然可以穿去讓同學羡幕。
然而傳統產業的興衰,還真是活生生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生意不知為何就是愈來愈難做,產業外移的速度比長壽影集播映的時間更短。於是他們只能去更落後的國家尋求設廠機會,另一部長壽劇還沒播完,又要遷廠到另一個更落後的國家。
長期在外地加上沉重的業績和經濟壓力,讓不少家庭分崩離析。前陣子見到來台北大稻埕批布的一位親戚,和他死黨吃飯喝酒時談到過去的榮景。他們說生意最好做時,老闆天天帶他們這些高幹去酒店夜總會花天酒地、揮金如土,於是外面的世界變得有多快也不知道,等到有一天要去上班時才發現老闆已欠了一屁股債,早就落跑。
現在他們只能用過去的業內知識在東亞各大城市奔波批貨,或幫中小企業媒合所需的產品或技術,先搶到生意再說,未來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像個遊牧民族一樣,只是這是工業社會的遊牧民族,哪有生意就漂到哪,吃飽了這一頓再來看看下一頓飯在何方⋯⋯
我們的世界為何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棉花帝國》揭露出資本主義的各歷史階段,以及全球大型貿易網絡的複雜性,是本必讀的好書!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