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科學是什麼?
科學是一個很理性的活動,雖然我們即使是科學工作者,也未必完全「科學」地生活,但是至從科學革命開始,科學無疑是推動世界發展最重要的力量。
科學,尤其是數理,在東亞受到的重視程度,甚至是遠高於其誕生地的歐洲國家。台灣的大學,尤其是資源較豐厚的大學,幾乎全都有理工科系,反而是不少大學未必有人文或社科的科系。在同一所大學,理工科(包括醫學)的資源也比人文社科優越,畢業生待遇也較好。
以上事實並非要說明兩者在重要性上的差異,而是為了反映國家發展上的優先順序,理工科的發展優勢,確實讓台灣在工業化的進程中佔到便宜,大量優異的工程師和科學家讓台灣在一些高科技產業擁有一定領先的地位。然而,台灣社會卻也有著社格分裂的狀況,雖然家長大多鼓勵成績優異的小孩往理工科發展,可是常常在面對需要科學專業指引的重大議題,如核電、基改作物、農藥開放等等,表現得像是一丁點科學素養也沒有的古時代。
有趣的是,在歐美的菁英大學,理科的科系並不見得會獨立成理學院,通常是和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科系放在所謂的文理學院中,主修理科的大學生甚至可以獲取文學士而不一定是理學士。科學,其實就是個以理性推理為思想基礎的人文主義學科,過去稱作「自然哲學」,西方的科學思想淵源傳統就是來自於希臘時期理性的自然哲學,這就是為何現代西方科學教科書動不動就要追溯到古希臘時的希羅多德(Herodotus,西元前 484 -前430年)、泰勒斯(Thales,約西元前六世紀前葉)、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約西元前六世紀中)、亞里斯多德(西元前 384 -前322年)等等哲人的思想。
牛頓劃時代開啟「機械宇宙觀」的巨著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iosophy),其企圖心當然不僅僅是找出宇宙運行的數學公式那麼簡單,重要的還是那是一整套對世界的認知的徹底革命!文藝復興就是要恢復古希臘的人文主義傳統,但伽利略更不僅是述而不作而已,他在比薩斜塔上的著名實驗,並不是證實了一件物理定律那麼簡單,而是人類有史以來一項重大認知升級,原來理性的思考,也需要實驗來驗證,是開啟了科學實證精神的濫觴!
很可惜的,在把科學當作富國強兵的工具的急功近利思維下,台灣師生恨不得學生用最快的時間掌握最大量的知識,而非花時間去理解科學思維的起源背景及其深厚的哲學傳統。西方科學教科書通常都會花費一定的篇幅去簡介這些歷史及哲學背景,可惜在不考試的情況下,老師懶得討論,學生更甚至主動去閱讀和瞭解。尤其是當理工科的學生,一看到「哲學」這名詞,就心慌意亂,忘了「哲學」在古希臘的原意不過就是「愛智慧」,說白了就是打破砂鍋問到底。
在忽略了哲學和歷史的情況下的科學教育中,訓練出來的專家很可能就是像是能熟悉且擅長操作科學知識和公式的機械人似的,科學的精神和內涵可以是不同世界的東西。因此,如果我們不追根究底地探索科學的起源,瞭解古人運用理性的思維方法如何一次又一次破解了大自然的秘密,如何掌握了事物運作的規律,那麼即使制式考試的分數再高,對世界運行的奧妙也只有大量殘破的知識,在專業領域中可能可以出人頭地,但未必談得是真正有科學素養的人。這可能也是為何台灣會一而再再而三在頂尖大學生產出有問題的論文,因為沒了真正想探索真理的心,科學不過就是淪為混飯吃的工具之一而已,有什麼理念好堅持的呢?
英國著名的知識出版社——DK出版社的《科學百科》(The Science Book)在這個不科學的科學年代,用很簡短的篇幅,把科學從古希臘到現代的許多重大觀念或理論的突破都記錄並說明了一遍,從中我們也能見識到許多科學理論的價值不一定在其正確性上,而是在推動了認知上的升級,讓人們能夠從一個前所未有的角度去理解一個新的問題。
我們也會見識到,墨守成規雖然可以是可笑的,但是一些理論千百年來就僅因為一代一代的相傳讓大家信以為真,以致要攻擊甚至殺害破舊立新的人。可幸的是,我們這時代擁抱懷疑主義的精神,雖然警世駭俗的理論或發現仍會遭受科學社群的抵制,但總得來說我們也更容易讓更多證據給說服,而非一味愚昧地眼不見為淨了。
《科學百科》用非常生動易懂的方式,圖文並茂地簡介了科學幾千年裡一個又一個重大的里程碑,每一座里程碑都能寫本可歌可泣的好書,見證了科學是個多麼美好又奇葩的理性活動啊!從中,我們也能發現,雖然很多科學理論的完整內容固然深奧難懂,可是其結論往往可以是很簡單的,是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的進一步大幅提升。
《科學百科》裡面每一位有重大發現、推動人類集體認知升級的偉大科學家,全都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決心和毅力,只為了在慎密的思緒中滿足好奇心。《科學百科》是本該推介給所有對科學有好奇心的朋友!
本文為《科學百科:BIG IDEAS 輕鬆讀系列》(The Science Book)推薦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