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異星的新家園






如果醒來時,身處異地,赤裸全身,不確定發生了什麼,只知道災難仍在持續,而自己是少數倖存者。雖然一時躲過浩劫,可是接下來卻要服從權威,只有單調乏味的食物可果腹,每天工作長達十八個小時,可是工作具體的目的卻是個秘密,你該怎麼辦?

這並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過去幾百年,人類在列強武力競爭的巧取豪奪之下,就是這樣對待一部分我們同種的同胞。

這樣的情節,雖然很寫實,但也記錄在休豪伊(Hugh Howey)的科幻小說《異星記》(Half Way Home)中。

五十九個十五歲少年少女,在遙遠的星球被喚醒,他們從囊胚時期就被人工培養,被植入各領域專業技術教育,可是半成品在死亡的威逼之下,提早十五年被人工智慧喚醒,他們赤身裸體,飢寒交迫,困惑而無助,只能遵照人工智慧的指令,一方面維持基本生理機能、一方面趕工建造火箭。面對階級分明的高壓極權統治,每天十八工時的火箭製造,三餐只能吃水果炸彈製成的冰冷水果糊,極度缺乏醫療、食物與各種資源,導致殖民中心群體內鬨而慢慢分裂的情況下,十幾位年輕的拓荒者最終決定逃離家園到電力圍欄外展開異星冒險……

《異星記》算是軟科幻小說,因為其科技元素在小說中沒有做任何的解釋,例如他們實際上是如何到達這個遙遠的星球,為何他們可以製作火箭回到地球等等。要加入科學元素並不難,可以像《星際效應》(Interstellar)那樣用蟲洞等來達成,可是這不是重點。《異星記》裡頭唯一的科技,就是殖民中心的人工智慧,以及人類發明的殖民外星的新方式.

《異星記》利用太空船以自動飛行的方式載送五百個人類囊胚飛向遙遠的外太空,這和《星際效應》中使用的備案有異曲同工之妙,真是英雄所見略同(請參見〈讀完這本書,你會再看一次《星際效應》〉)。當太空船降陸在某個星球後,若經電腦分析,如果該星球適宜人類殖民,就讓囊胚開始發育。萬一該星球不適合人類生存,電腦就會啟動「流產」程序,用核彈把太空船引爆毀滅證據。在適合殖民的星球,未來的拓荒者歷時三十年慢慢在玻璃缸內接受人工培養,人工智慧會教導他們不同的知識,訓練各領域的專家,並以電擊刺激讓肌肉強壯。待三十年後的養成教育結束,這群學有所成的拓荒者就可以跨出培育他們的玻璃缸,殖民該星球。

和休豪伊更著名的《羊毛記》(Wool)、《塵土記》(Dust)以及地堡故事系列完結《星移記:羊毛記起源真相》(Shift)一樣,人性面對專制極權的衝突,才是故事的主角。相較之下,《異星記》的故事比較簡單明快。不過無論如何,休豪伊的科幻作品,不僅是好看而已,還讓我們不禁思考各種人性和制度的問題。(請參見〈詭譎的羊毛…〉〈進擊的塵土…〉〈驚心的星移……〉

《異星記》是本反烏托邦科幻小說,其實是在諷刺資本主義的貪婪,把人給物化,以及國與國之間的猜忌和爭奪,彷彿在遙遠的未來,即使科技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們的政治制度仍原地踏步。要不是富國與富國之間的防堵和爭奪,人工智慧就沒有必要展開大屠殺,原因在小說中有闡述。

故事中,逃離家園的少年少女都未完成教育,是否意味著在教育洗腦完成前,人還能包有人性,因而有對自由的渴望,對權威的反叛,這就是所謂的赤子之心吧。《異星記》中的少年少女是十五歲時被強迫喚醒,這個年紀正值叛逆期,應該是休豪伊特意設定的。我們人類之中,有少數初生之犢不怕虎的份子,為人類開疆辟土。當少數少年少女逃離圍欄到外面的世界,劇情愈來愈精彩,讓人忍不住好奇一直看下去,也處處為主角們有驚有險的處境提心吊膽。

在冒險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個很可怕的怪物,可是怪物卻能生產他們夢寐以求的寶物。經過抽絲剝繭的推理推敲,他們終於瞭解到當時人工智慧原來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困境,是要直接用核彈終結一切不留痕跡,還是留下這批人趕緊通知遙遠的地球主人?

《異星記》不僅反烏托邦而已,也歌頌友情。人不是適合孤獨的動物,大冒險的過程,友情和愛情支撐了大家的心,真正的朋友是願意為兩肋插刀的。於此同時,《異星記》也正面讚揚了人類之間無私的合作,才能逆轉勝,把命運真正交給自己,無論可能的結局為何,人要成為自己的主宰才能出路,自己的命運自己主宰,不自由、毋寧死,這一再是休豪伊所有作品的共同主題吧。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