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為我來自一個沒有地震的國家,直到
在來台灣之前,我們從未經歷過地震,在大三剛開學時,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第二天打電話回家報平安時,我爸媽還完全在狀況外。記得當時我們全寢已入睡了,酷熱的夜晚突變間停了電,過了沒多久就發生劇烈搖晃。
搖完後,我其實還想繼續睡,只是我室友全都跑到戶外去避難了,只好跟著出去。第二天早上到實驗室善後,看了電視才知道原來中部受創超嚴重。後來的統計顯示,九二一大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29人失蹤,11,305人受傷,51,711間房屋全倒,53,768間房屋半倒。
我有幾位家在中部的同學就成了房屋全倒或半倒的受災戶。一位家住台北的同學,住的公寓成了危樓,後來一堆炒地炒房的都更都如火如荼讓台北好好拆了,他在永春的家迄今似乎仍處危樓狀態沒住人十幾年了,結果住戶還談不攏繼續白爛中。
2011年,原本11月要去日本仙台東北大學開研討會,都已經要開始報名了,3月11日就發生了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とうほくちほうたいへいようおきじしん),引起的大海嘯不僅造成上萬人死亡,還引發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核災。研討會取消了,改到英國去辦。
地震引發嚴重的海嘯,日本那次還不是近年最嚴重的,2004年12月26日規模達到9.3的印度洋大地震發生時,我剛好從美國回馬來西亞度假,當天晚上我到新加坡搭機來台灣。回美國到了實驗室時,老闆超激動,因為我都沒有和他聯絡,他以為剛收了第一個研究生,就……那次的地震加海嘯,造成了超過29萬人喪命和失蹤!
其他嚴重的大地震還有2008年中國汶川大地震、2010年海地大地震、尼泊爾今年4月的大地震等等。從人類有文明開始,地震就和文明糾纏,因為致命的,往往不是地震本身,而是毀損的建築物和道路橋樑等等。
英國地震學家穆森(Roger Musson)在《地震與文明的糾纏:從神話到科學,以及防震工程》(The Million Death Quake: The Science of Predicting Earth’s Deadliest Natural Disaster)中告訴我們,有些城市會處於斷層處,不是偶然,而是因為斷層處有泉水涌出,孕育了文明,但也毀滅了文明,不折不扣的雙面刃。而地震也非神的懲罰,因為18世紀里斯本大地震的許多死傷是發生在教堂,當時信徒正虔誠祈禱,不上教堂逛大街的人反而沒事。
穆森是英國地質調查局的首席地震學家及發言人,他常上西方各大媒體講解各大地震始末。他用從事了卅多年的經驗,寫成這本科普書《地震與文明的糾纏》,是非常適合台灣讀者閱讀的,因為台灣剛好就在地震帶上。《地震與文明的糾纏》也提到台灣,例如九二一大地震崩塌的台北東星大樓,還有聞名於世的台北101大樓的阻尼器。
《地震與文明的糾纏》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討地球科學的知識,討論地震究竟是怎麼回事,地震的強弱怎麼測量,海嘯又是怎麼一回事。第二部分探討地震工程,利用能否預測地震,能夠爭取預警時間嗎,建築物要怎麼蓋才足夠安全等等。《地震與文明的糾纏》深入淺出地探討地震學的各層面,沒有太多艱澀的專有名詞和概念,沒有地球科學知識也能看懂。
很不幸的,我們的科學進展神速,可是預測地震的能力,這卅年來幾乎毫無進展。預測天才奈特.席佛(Nate Silver)在他的好書《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訊息?》(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Why So Many Predictions Fail—but Some Don’t)也有一章精彩的探討(請參見〈精準預測的訊號與雜訊〉)。《地震與文明的糾纏》更讓我們見識到有些科學家指稱能夠預測地震,但基本上能力和半仙差不多。人類也試圖為預測地震做了許多研究,包括利用動物行為,但迄今仍未來靠譜的方法。
不能預測地震,只好平日做好準備,建築物要能抗震。海地的7級大地震,死亡人數超過31萬,但一個月後智利的8.8級大地震,死亡人數一千多人。為何強度更大許多的大地震,死亡人數更少,就是因為海地極為貧窮,建築簡陋,但智利60年代發生過史上最大規模大地震,強度達9.5級,而智利經濟還算不錯,所以早有準備。311大地震發生的日本,若非建築和預警系統完備先進,死亡人數恐怕會輕易破十萬人。
《地震與文明的糾纏》指出,其實有些我們以為不會發生地震的地方,只是可能性很小而已,不代表絕對不會,可是我們不可能無限加強建築物只為了防範很小的可能性,面對地震要有風險管理的概念,這是台灣社會必須好好面對的,尤其是在土地過度開發過後。《地震與文明的糾纏》 是本值得全民閱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