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好奇心萬歲!






剛看到《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A Curious Mind: The Secret to a Bigger Life)時以為這是本探討好奇心的心理學書籍,結果讀到一半才發現根本不算是XD

其實《好奇心》算是美國奧斯卡金獎製作人布萊恩‧葛瑟(Brian Grazer)的半自傳。從 1970 年代末起,葛瑟就持續每週與一位演藝圈外各種有趣的專業人士交談——從科學家到時尚設計師,從探險家到企業執行長,從藝術家到中情局局長,他都充滿好奇。




我也是個好奇寶寶,從小就天天打破沙鍋問到底地問我媽一大堆問題,小時候最愛的讀物除了科學家傳記,就是《十萬個為什麼?》。可惜這種好奇心,到了亞洲校園就成了災難,我窮追不捨的發問和試圖和老師討論,一而再、再而三被老師當作干擾教學的問題學生。到了中學,被發配邊疆讀放牛班,自暴自棄下乾脆更變本加厲在上課時吐槽老師,追問老師為什麼不能是這樣那樣……我個子算高,卻要坐到第一排,因為老師動手扁人不必跑到教室後面。隨著年級愈大,就愈圓融了些,不再干擾老師無趣死板的教學,乾脆看自己帶的書。

身為一個個性內向害羞的好奇寶寶,只有讀書少數幾個正當嗜好。讀這麼多閒書,無非是為了滿足好奇心,這比關心女星胸圍多大、跟誰上了床、用了什麼姿式好吧?只是在這個社會,似乎關心女星胸圍多大、跟誰上了床、用了什麼姿式,比讀萬卷書正常XD 搞到我都要懷疑是不是自己心理有病Orz

葛瑟是一位極為優異的電影、電視製作人,他是名導演朗霍華(Ron Howard)的長期好友和搭檔,他製作的電影與電視共獲奧斯卡獎提名43次、艾美獎提名149次,並以《美麗境界》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影片、金球獎最佳劇情片,電視劇則曾獲金球獎、艾美獎最佳劇情類影集、最佳喜劇類影集、最佳連續短劇等獎項。他製作的電影在全球院線、音樂和錄影帶上的總營收逾130億鎂,是少數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名的製作人之一。

他著名的作品包括《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阿波羅 13》(Apollo 13)、《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美國黑幫》(American Gangster)、《王牌大騙子》(Liar Liar)、《24 反恐任務》(24)、《發展受阻》(Arrested Development)、《勝利之光》(Friday Night Lights)等電影與電視節目製作人。

《好奇心》,他就提到了一些製作上述著名電影或影集的發想、過程和心得,所以說《好奇心》比較像是他的半自傳。他公認最傑出的作品《美麗境界》,是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可是我在看電影前讀了奈許(John F. Nash Jr.,1928-2015)的傳記,也就是電影的原著,對電影的煽情灑狗血很不屑,所以這部電影在我心目中並不及格,雖然就好萊塢電影而言是頗具水準。




可能是因為不實際的期待吧,我對《好奇心》是感到有點小失望,因為這本書與其是探討好奇心的魔力,還更像是一本炫耀文的合輯。雖然說,只因為聽到窗外的閒談就馬上找到一份有趣的工作,這不僅是好奇心強烈而已,還有更高的執行力和勇氣。以一位電影電視製作人而言,葛瑟的作品範圍極廣,可能是從那些極廣的訪談而來的靈感吧。

其實,要滿足好奇心,不見要像他那樣到處找人攀談,我相信絕大部分好奇寶寶都是用其他方式,例如讀書、做實驗等等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否則你對林肯和富蘭克林感到再好奇,在還沒學會觀落陰前,要怎麼找他們攀談啊?讀他們的傳記,收獲搞不好更多啊。他那個方式只能稱得上是獨特,而且要不是他的身份特別,也不會有那些機會,我對他的勇氣、毅力和執行力更感到欽佩!他的訪談不是都是順利的,儘管他也算是老手了,不僅吃過閉門羹,也曾因為沒做好功課而讓人拂袖而去。所以他的毅力還真是令人折服!

另外,除了好奇心,他的人脈和人緣也好得異常,他在《好奇心》中也提出,他的管理風格不是發號命令,而是問問題,這是很值得的態度和方法。總之,我認為就他和這麼多名人進行訪談,以及製作出許多優異作品來看,好奇心的成份可能佔不到一半,但仍然讓他鶴立雞群,所以好奇心依舊是重點吧,只可惜書中的對他的好奇心本身著墨卻仍不夠深入,裡頭許多人物,他都沒有著墨太多對他們好奇的具體內容是啥?問了哪些問題?心得為何?等等等……

他訪談的這麼多位名人中,老實說,大部分我都沒啥感覺,唯一令我最振奮的是他和喬納‧沙克(Jonas Salk,1914-1995)之間的友誼。眾所皆知,沙克最大的科學成就,發現和製造出首例安全有效的「脊髓灰質炎疫苗」。1955年「脊髓灰質炎疫苗」發明前,俗稱小兒麻痺症的脊髓灰質炎是戰後美國對公共衛生威脅最大的疾病之一。單單1952年的疫情,在美國造成58,000人感染,造多兩萬人殘疾,三千多人喪命!脊髓灰質炎疫苗讓小兒麻痺症近乎絕跡,在世界各地造福了成萬上億人,讓我們免於活在終生殘疾的陰影。

沙克雖然沒有榮獲諾貝爾獎,可是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可能比大部分諾貝爾獎得主還大,他在1960年和雅各布·布羅諾斯基(Jacob Bronowski,1908–1974)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1916– 2004,1962年諾貝爾奨得主,DNA結構發現者之一)在加州南部拉霍亞成立了沙克生物學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發展成世界最頂尖的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研究機構,是分子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的聖地。沙克生物學研究所的建築是由建築大師路易斯·康(Louis Kahn,1901-1974)設計傑作,是實驗室建築的里程碑!








沙克在學術上,科學發展上非常偉大,葛瑟提到他好不容易約到他見面時,身體不適而面色慘白,沙克不僅主動關心,還到廚房為他倒了杯柳橙汁。後來他們結為好友,各自約了各界菁英好友在他家中相聚談天,蔚為佳話。可見沙克在人格上也是極其偉大!沙克本身就是位充滿好奇心的科學家,否則就不會主動關心葛瑟的臉色好不好看。就是旺盛的好奇心,讓沙克解決了人類疾病史上一大難題!

我們身處的環境比較不幸,學校和長輩非旦不鼓勵我們懷著好奇心,還提倡學習更不是為了滿足好奇,而是為了好好地混口飯吃。於是,大家就只好把好奇心用在關心女星胸圍多大、跟誰上了床、用了什麼姿式等等完全事不關己的無聊八卦,可是對社會、國家、世界發生了啥事不聞不問,火燒了屁股才靠北靠母!


如果沒有旺盛的好奇心想要去瞭解事物運行的道理,還有解決問題,又何來創新呢?如果我們的祖先中沒有三不五時就有好奇心旺盛的人,不畏成敗地嘗試一下新方法,我們還在森林裡茹毛飲血,我也不會在這裡打這個嘴砲啦!

敬好奇心一杯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