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驚心的星移……
想像再過廿、卅、四十年後,只要每週或每個月把一顆小膠囊吞下,裡頭有千千萬萬傳說中的奈米機器人,能夠經血液等體液流經全身,其中一些把突變有致癌力的細胞挑出摧毀,另外一些能夠修護受損老化的組織,人活到百歲只是基本人權而已。
這不是純科幻小說的劇情,以人類科技一日千里的進展,這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加來道雄(Michio Kaku),就對我們能夠走到這步深具信心,在他的《2100 科技大未來:從現在到2100年,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Physics of the Future: How Science Will Shape Human Destiny and Our Daily Lives by the Year 2100)中作了如此的預測(請參見〈既科幻又科普的2100科技大未來〉)。
水可載舟,當然亦可逆舟。是否有哪個邪惡的國家或恐怖組織,設計一套能針對某個種族進行無聲大屠殺的呢?誰能保證這種事不會發生呢?科技驚悚小說之父麥可‧克萊頓的《奈米獵殺》(Prey)中,智慧型奈米機器人逃脫人類掌控,獨立自主、自我複製,對人類造成前所未有的威脅。這也不見得是危言聳聽,因為比爾‧蓋茨(Bill Gates)、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以及特斯拉汽車創始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都擔心,人工智慧會嚴重威脅人類。
不過在《羊毛記》(Wool)、《塵土記》(Dust)以及地堡故事系列完結《星移記:羊毛記起源真相》(Shift)中,試圖毀滅人類的,不是奈米機器人本身,也非人工智慧,而是人心!(請參見〈詭譎的羊毛…〉和〈進擊的塵土…〉)
原本《羊毛記》的「地堡三部曲」系列中,《塵土記》才是真正的完結篇,只是正體中文版反而成了第二部曲,原本的第二部曲《星移記》成了第三部。休豪伊(Hugh Howey)訪台時認為這樣也好,因為可以在還關子下先得知結局。不過先讀《星移記》再讀《塵土記》當然也很好,因為順序比較正確,有了完整的交待,不會在讀《塵土記》時對某些情節感到莫名其妙。我是照著中文版出版順序讀,所以讀到《星移記》時有豁然开朗的感覺。
《星移記》中,有人最先警覺到奈米戰爭一觸即發,恐怖份子即將威脅到美國的優勢地位。他們口口聲聲為了美國少數人的未來,開始黑箱作業,操弄媒體掩人耳目,以推動能源法案為幌子,暗中進行一個範圍遍及全球的毀滅計畫。
不久大氣中瀰漫著無以數計的奈米機,彷彿無所不在的懸浮微塵,殺人於無形,全球人類即將滅絕,只剩瑟曼建立的、象徵美國五十州的五十座巨型地下碉堡,幾萬個美國人像種子一樣被儲存在碉堡裡……幾百年後,地球會成為一個新世界……只有極少數人可以活著,其他全部消滅,誰死誰活,僅由一小撮人決定……
《星移記》的英文原文「Shift」指的是「輪值」,因為人類將在暗無天日的地堡生存五百年,只有第一地堡輪值的總指揮對所有地堡都有生殺大權。《星移記》的故事在 2049 年、2110 年、2212 年、2345 年等幾個相距幾百年的年份進行,這要拜冬眼技術和醫療奈米機器人所賜。
新科眾議員唐諾接了下建造地堡的神秘任務,和前女友安娜共事。人算不如天算,原本要被消除記憶的特洛伊卻回想起往事……
科技的發展,如果是由人類的愚昧操控,會有多可怕呢?維克以為他能輕易操控人心,以為一切只要化為數據就能管理。可是人是個複雜的動物,人雖然有理性的能力,可是人不是單純靠理性而活的,人的需求是多元的,人不僅是只求溫飽的動物,人生而追求存在的意義。高度專制的威權,需要的不僅是洗腦,還要掌控知識,甚至抹滅記憶。
「羊毛記三部曲」雖然是虛構小說,可是卻也頗為寫實。在人類歷史上,自以為一切能夠由高層決定,用高壓和洗腦的方式統治,並不件令人陌生的事啊。蘇俄獨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1878-1953)曾說過 :「死一個人是悲劇,死一百萬人卻是個統計數字。」事實上,對他來說正是如此,蘇俄的計畫經濟極權領導下,單單在烏克蘭,飢荒中死亡人數就接近三百萬人。中共的老毛也不惶多讓,大躍進期間中國非正常死亡人數的估計從一千八百萬到四千五百萬不等。還有現在俗稱北韓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不就是個活脫脫的地堡嗎?
他們都誤以為高層能夠洞察到所有人類生產的環節和需求,卻忽略了人性瞒上欺下的可能,還有一些人對追求自由和正義的渴望。所以,誰說「羊毛記三部曲」可能只是科幻小說而已呢?
《星移記》中的大惡棍似乎是瑟曼,他大權在握,對所有人類掌有生殺大權,可是從建造地堡到張羅各種物資,成千上萬服從權威的人成了幫兇,他們或許只是照章行事,卻是「平庸的邪惡」。
現實往往比小說還扯,人類歷史上愚蠢的事並不少,可是人類一路走來,卻也建立了愈來愈好的科技和制度,就物質生活而言,還有知識和藝術的普及,我們儘管能有更多抱怨,但也不可否認我們生活在有史以來最美好的世界。我們可以選擇毀滅,但也能邁向美好。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