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拿了博士學位,接下來呢?-《別讓畢業變失業》(A PhD Is Not Enough)推薦序






這本《別讓畢業變失業:有了博士學位還不夠,你更需具備學術和業界的生存力》A PhD Is Not Enough!: A Guide to Survival in Science),可以視作《研究所這條路:升學、研究、社交、謀職一把罩的研究所生存術》Getting What You Came For: The Smart Student’s Guide to Earning a Master’s or Ph.D.)的續集,因為後者指導你如何在研究所時期生存和成功,前者就討論拿了研究所學位還要怎麼辦(請參見〈研究所這條路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當我在念博士班時,這本《別讓畢業變失業》相當暢銷,很多教授推薦。在美國,博士班畢業的生存條件,可能比台灣更嚴苛,因為美國畢竟匯集了全世界的菁英,可是學術界裡的工作又少之又少,一個教授職位往往有上百人試圖來應徵,經過一關又一關的淘汰,只會剩三至五位候選人能夠到校演講和面談,經過了兩三天的車輪戰,往往能勝出的,已經不僅是有極為突出的研究成果,也要能言善道,能夠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講之外,可能連人緣也要不錯!有些頂尖大學,甚至還需要第二回合的面談,出動系上諾貝獎等級教授,詳談未來的研究計畫,待大家都沒有疑慮了,才會起聘。

既然一個教授職位會有上百人來投履歷,當然大部分的博士都無法在學術界繼續工作,可是博士班生涯的訓練,又主要是以學術工作為主,於是使用許許多多博士比起大學生,更無法學以致用,面對到更嚴峻的挑戰,甚至挫折。很多大學可能會提供大學生和碩士生職業生涯的協助和輔導,可是對博士生反而幾乎不理不睬,或許是以為博士生應該比大學生和碩士生更能夠獨立求生,或者大學其實也搞不清楚該如何提供協助與輔導。在這種狀況下,唯一的解方,就自己的前途自己拚!

博士畢業後,不少領域還需要經歷「博士後研究」(Postdoctoral research)的階段,這個簡稱為Postdoc的工作和身份,諧音就是「搏屎塔」,差不多也能形容「搏屎塔」們的處境。雖然有了博士學位,可是卻還在受訓期間,需要在實驗室主持人的實驗室裡進行獨立的研究,或者協助實驗室主持人進行大型研究工作。

在學術界,不發表就等死,可是頂尖的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卻發現,原來全世界的科學家,只有1%的科學家,能夠平均每年發表一篇學術論文 [1]!這是令人感到驚訝的,因為台灣所有大學,無論是一般大學還是科技大學的教授,升等和申請研究計畫,就是要拚命發表SCI論文。在強大的壓力,以及對發表論文的強力需求下,最近就爆發了陳震遠論文審查造假醜聞,強力衝擊台灣學術界的國際形象。

然而,學術論文畢竟是學者溝通的主要工具,因此也不能因噎廢食,只是各領域狀況不同,還有大學院校的多元發展之需求也各異,是否能用同一套標準適用在所有教授的聘用、考績和升等上,是值得思考的。不過,這大議題也不是我這個小「搏屎塔」能談的。最近在學術期刊Current Biology有篇有趣的文章「Publication metrics and success on the academic job market」[2],是西班牙學者透過「大數據」(Big Data)的研究,發展出一個能夠從學者發表的論文數量和期刊,以及被引用次數等等數據,來預測該學者能夠成為實驗室主持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簡稱PI)的機率大概有多高!使用方法很簡單,只要到他們的網站(PIPredictor),輸入美國國家生物資訊中心的論文資料庫PubMed的論文編號(PubMed IDs,簡稱PMID),就能做出預測!雖然僅限於生命科學、生物醫學和醫學等PubMed收錄的學門,但或許也夠舒緩不少求職者的焦慮吧?或者讓自己早點另尋出入?

回到前述的問題,大部分博士,可能都不是在學術界工作的,雖然這看來比較「正統」。就算在學術界工作,也不是只要能夠發表優異的論文,就能夠進入好學校或研究機構,所以這本《別讓畢業變失業》從各方面,包括還需加強的能力,到整個大環境,來探討博士在社會上的生存之道!這本書有意思之處,並非直接給你答案,而是跟你討論作者取得的實例,來讓你仔細思考。

不過,美國是個特殊的國家,各種發展狀況和其他國家,甚至是文化相近的歐洲國家都不同。在美國,很少有人會排斥對自己能力的高調表現,可是在很多國家,在美國被視作「自信」的態度,搞不好就成了「自負」!既然台灣學生相對不擅表現自己,藉由本書的建議,相信會更能提升台灣學生的「自信」。


參考文獻:

1. ScienceInsider: The 1% of scientific publishing
2. van Dijk D, Manor O, Carey LB. Publication metrics and success on the academic job market. Curr Biol. 2014 Jun 2;24(11):R516-7. doi: 10.1016/j.cub.2014.04.03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