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誰的地獄?
丹·布朗(Dan Brown)的《地獄》(Inferno)男主角哈佛大學符號學家羅伯·蘭登(Robert Langdon)躺在醫院病床上開始,他失憶了,腦筋也變得鈍鈍的,不過當然一定還會有正妹出馬。不過《地獄》開頭出現一個留着龐克頭、身穿黑皮衣、飆重機的女殺手,差點讓人誤以為是在讀《龍紋身的女孩》(Män som hatar kvinnor、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的義大利篇。
《地獄》有丹.布朗費心佈建的懸疑推理劇情,根據義大利中世紀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的生平事迹以及史詩《神曲》(La Divina Commedia)的〈地獄篇〉(Inferno),還有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畫作《九層地獄圖》(La Mappa dell) 、瓦薩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 )畫作《馬西亞諾戰役》(Battle of Marciano)上的謎樣字眼「尋找,你就會發現」(Cerca Trova)展開一連串的追逐。《地獄》中,蘭登因失憶而敵我不分卻又不斷遭到四面埋伏的情況下,歷經多重驚心動魄的危難,才得以抽絲剝繭地還原被刻意掩藏的事實真相。
和他以往的羅伯·蘭登系列《達文西密碼》(Da Vinci Code)、《天使與魔鬼》(Angels & Demons)和《失落的符號》(The Lost Symbol)一樣,《地獄》提及大量歐洲畫作、雕像、文物、教堂、花園和歷史名人外,在三個世界上最有歷史意義、遍布名勝古蹟的古城中展開一系列冒險中,讓羅伯·蘭登擔任導遊和藝術評論家的同時,在藝術名作和科學發現的蛛絲馬跡中,追逐破解密碼,在解開一個謎團之後,才發現後面還接著更大的謎團,然後解開另一個謎團之後,又發現後面還接著更變態的謎團……
和其他兩部不是以羅伯·蘭登為主角的《數位密碼》(Digital Fortress)和《大騙局》(Deception Point)一樣,還以科學及科技為主題,《地獄》當然一定要有狂熱的惡毒陰謀,這裡是針對解決人口過剩的黑暗陰謀,並且也涉及某神秘組織「聯合會」。《地獄》的出版日期也是個符號,13年5月14日,顛倒過來可以構成3.1415,也就是圓周率的近似值。
《地獄》中有一個富有的馬爾薩斯主義者,準備實施一個末日計劃,並且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較勁。「地獄最黑暗的地方,保留給那些在道德存亡之際袖手旁觀的人」,這個陰謀卻是懷著如此的信仰。可是倘若陰謀得逞,那麼人類是否將會先面臨有如黑死病的恐怖?
《地獄》的評價似乎頗兩極化的,有人認為《地獄》了無新意,但也有人認為《地獄》是丹·布朗最好的作品。我本人呢?我個人就頗喜歡《地獄》的,也覺得《地獄》算是他最好的作品,除了多次被峰迴路轉的劇情騙著,另一方面也許是對小說中的科學陰謀更感興趣。
地球人口早已達到70億之譜, 聯合國最好的預計是,全球人口到2050年將會超過93億,到本世紀末將超過101億。人口過多,隨便都能列舉出一堆問題,例如充足的食物和可飲用水源成為愈來愈緊迫的問題,在擁擠的地球上,我們又同時面臨生物大滅絕、森林採伐、氣候變遷、新興疾病、能源匱乏、經濟蕭條、貧富差距等等等問題。
不過一位美國生態學家Erle C. Ellis卻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撰文「Overpopulation Is Not the Problem」指出,人口過剩根本不是問題,地球上根本不存在所謂的人類承載極限,問題是我們的社會系統和科技能不能夠應付。他的樂觀遭到各方的抨擊,這篇文章甚至引起了一些朋友的憤怒。
Erle C. Ellis後來又在這篇文章「An Ecologist Explains His Contested View of Planetary Limits」中解釋他論點的根據:一來,人類增加的族群密度會促進生產力和土地的有效利用;二來,科技的進展能夠協助社會更好的面對人口壓力;三來,地球的承載能力也非已知的資源能夠準確預測的;四來,他相信強固的社會系統能夠在面臨氣候變遷和汙染的情況下而不崩壞。他在每個論點都附上支持的學術論文。
不管人口過剩會不會讓我們人類自取滅亡,我們可能都不會以《地獄》中那種方式來解決我們的人口問題,不過在教育愈來愈普及、城市人口增加、婦女權益受保障、嬰幼兒死亡率下降的情況下,人口增長不是不可能趨緩。不過即使人口增長趨緩,在窮國紛紛脫貧後,愈來愈多人需要越來越多的資源來過較舒適的生活,地球的未來還是難以預料的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