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動腦零嘴--哲學哲學雞蛋糕

哲學哲學雞蛋糕


「哲學」的英文「Philosophy」源自希臘文「 Φιλοσοφία」,意思是「愛智慧」。我認為一個知識份子,多少要愛智慧,所以我大學時選修了一門通識課「哲學概論」,結果上到學期中,仍搞不懂留德的老師在解釋的康德哲學是啥,由於我的原則是通識課也要當必修課的認真程度來上,所以我就退選了Orz 所以我後來以為要「愛智慧」,是要智商很高的XD

我在18年前來台灣念大學時,那時候有本哲普書《蘇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非常的爆紅,火紅程度和《EQ》差不多,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的哲學小說,主要內容是以一位14歲的小女孩蘇菲在神祕導師的指引下,展開西方哲學史的修習。這本書非常的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西方哲學家和流派的學說。我以為,哲普的寫作功力,最高就是《蘇菲的世界》了!不過朱家安的《哲學哲學雞蛋糕:給動腦偏執狂的娛樂零嘴》還是有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很不簡單!

《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朱家安是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他也是「簡單哲學實驗室」召集人、「哲學哲學雞蛋糕」網站創辦人和「PanSci泛科學」專欄作家。我有位高中學長,念了清大物理後,去了中正大學念哲學所,後來又有兩位要好的清大學長,分別是主修物理和資工的,也都去了中正念哲學所。我不曉得為何中正哲學所這麼有魅力,不過看來那裡人才薈萃啊。




這本《哲學哲學雞蛋糕》並不是一部哲學史著作,也沒有告訴你世界上有哪些哲學流派,更不會提出哲學問題的標準答案,而是在討論在哲學上有哪些問題值得分析和辯論。雖然乍看之下,寫作風格差異不小,可是《哲學哲學雞蛋糕》和哈佛政治哲學家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有異曲同工之妙(請參見〈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兩本暢銷書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倡導「思辯」。從這兩本書在台灣書市的暢銷來看,這樣的「思辯」訓練在台灣教育裡頭,一直都是極為缺乏且讓人感到新鮮的!

《哲學哲學雞蛋糕》的每篇文章都文筆生動、清晰易懂,是朱家安從六年來在「哲學哲學雞蛋糕」撰寫的一千多篇文章裡,挑出最受歡迎的來重寫成適合輕鬆吸收和思考的短文,書中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和譬喻。《哲學哲學雞蛋糕》書中有七章,朱家安先在第一章舉了一些哲學問題來告訴你一些哲學基本概念,然後在第二章討論矛盾、悖論與歧義的例子。關於這方面,朱家安在泛科學的微型點子對撞機M.I.C. IX 之「悖論」有場精彩的演講:




《哲學哲學雞蛋糕》在後面的章節繼續討論道德的問題、理性辯論的認知、日常生活的突發奇想、神學概念、和經典辯論。書中舉的各種例子,不僅生活化,也是台灣讀者熟悉的話題。朱家安在網路上以好戰聞名,他的戰力是頗強的。

我在這本書也學到最寶貴的一點,是在〈對決!言論自由,以及管制言論的自由!〉這節,朱家安主張我們不該禁止仇恨的言論,因為那不是對仇恨心態的人最佳的回應,而是該讓他們和社會溝通,再告訴他們錯在哪裡。因此,對付仇恨言論的最佳方式是讓它們曝光,再去批判和糾正!這番話實在有如醍醐灌頂啊!

邁可.桑德爾在他的「正義」課中,指出學習「哲學」是有「危險」的,就是你會開始質疑你原本習以為常的事物,這本《哲學哲學雞蛋糕》也這樣的危險,尤其是對僵化的台灣人文教育制度出身者來說。可是從這本書的暢銷程度上來說,在過春節前就至少五刷了(果然是五倍的祝福XD),顯示很多年輕讀者願意冒這個心靈的險來探索哲學的世界,這絕對是好事,如果還願意做更多的探索的話。

哲學教育,在我們亞洲的教育體制中是頗缺乏的,我們的人文教育也傾向背多分,不像西方的人文教育那麼著重邏輯和思辯。法國的高中甚至把哲學列為必修課,高中畢業會考也必考,以訓練有批判思考能力的公民。我能想到的文科教育中的哲學,應該是國文課裡《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孟孔思想為主的儒家學說,而且也是以背誦為主。

我來到台灣念書,才要背誦這些東西,發現有矛盾或不合理之處去問老師,他也只是很無奈地說,要討論可以,可是考試絕對不會考討論的內容,要背標準答案才有分XD 求學時期被迫接受且無法質疑教學的內容,也難怪很多台灣人可以默默接受許多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

台灣社會就需要的,就是批判思考的能力。台灣各行各業人才濟濟,可是整個社會仍缺乏的,就是批判思考的能力,以致很多人無法獨立思考和反思,以為要有官大學問大的人,把社會大眾當媽寶,告訴大家啥該做、啥不該做。可是真正有效率的民主,卻是從下而上的,由人民透過理性溝通和討論的機制,來告訴上位者政策和制度所可能造成的實質影響以及可行的建議。

雖然《哲學哲學雞蛋糕》舉的只是哲學探討的所有問題的一小部分,但是就像朱家安說的,其中的哲學思維所蘊含的邏輯和批判能力,相信可以讓公共討論和分析更淺白、易懂和清晰,讓我們學會在複雜和多變的情境中做出較好的抉擇。

《哲學哲學雞蛋糕》確實是值得你嘗嘗的動腦零嘴。


本文原刊登於【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這個國家到底有沒有太對不起年輕人?

青年貧窮化
http://www.epochtimes.com.tw/11/3/30/162041.htm%E5%8F%8D%E9%9D%92%E5%B9%B4%E8%B2%A7%E7%AA%AE%E5%8C%96-%E7%B1%B2%E6%94%BF%E5%BA%9C%E6%AD%A3%E8%A6%96

 

最近真是網路真是好不熱鬧,除了兩岸問題之爭(請參見〈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和其他等等的一些問題〉),現在又來國家到底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之爭。

先是陳文茜在《蘋果日報》(又是蘋果XD)的這篇文章〈這個國家 太對不起年輕人〉,然後有人嗆聲〈年輕人,國家沒對不起你,是你對不起自己〉,結果〈說國家沒對不起年輕人的部落客被爆料了〉XD  認真的談,有人支持國家對不起年輕人:〈羅賓漢悖論:國家到底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真的是政府對不起年輕人,不是嗎?〉〈柏克希爾哈薩維錯在哪裡〉,還有蔡依橙醫師認為國家真的對不起年輕人,年輕人還是得自立自強的〈清大戰神 vs 柏克希爾哈薩維〉,篇篇都是點閱率超高的文章。

不過我要說,蔡依橙醫師和柏克希爾哈薩維的觀點有個盲點,因為陳方隅、 膝關節和彭明輝老師的文章是從制度面探討國家政策對年輕人的發展不利,就算年輕人能夠自立自強,仍然不足以說明國家政策是公平公義的!也就是說,年輕人憑啥不能幹譙國家政策的同時自立自強?或者在自立自強的同時提醒大家這個些制度真的很爛。況且陳文茜已非年輕人,她不是為自己在靠夭,是為制度和政策不公而發聲。

除了三篇探討政策和制度的文章提到的,柏克希爾哈薩維還錯在哪呢?我舉一個以前聽過的例子,就是有一個美國富人上高級館子用餐。美國餐廳大多沒有服務費,侍者的工資頗低,一般上晚餐要給至少15%的餐費為小費,用餐者大概會依服務品質加減小費。那位富人享用完美味精緻的晚餐和細心的服務後,不僅一分小費都沒給,還諄諄善誘地告訴待者,她的服務很棒可是不要計較那些小費,還有吃虧也是福等等等的。請問,那位富人有錯嗎?如有,錯在哪?

這個問題當然是沒有標準答案,你可以說那位侍者可以轉念當作是一個便宜的人生教訓等等等的,可是我認為,不管那位侍者的心態如何,那位富人是不對的!不對之處在,如果他認為一點小錢真的沒什麼,為什麼他不自己犧牲,而要求其他人犧牲?況且給小費是約定俗成的,他付小費這種行為還不算犧牲,預期有小費且用心工作卻沒得到小費的才叫犧牲!他自己要別人不要在意錢,可是自己卻吝嗇不給,此舉不就說明了,他的教誨他自己都不相信也不遵守嗎?這不叫做雙重標準,那什麼才叫做雙重標準?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人有資格教訓別人嗎?

同樣的,回到台灣很多愛教訓年輕人的老企業家和高官,他們忘了自己的社會和政治責任。老企業家有他們的言論自由,可是我們要談的問題,是資格的問題!公司開出的薪資條件,他們願意自己和兒女接受嗎?如果他們晚出生個卅卌年,今天他們只是一個中產階級甚至中下階級的子女,他們有本事做出同樣的成績嗎?所以,請問柏克希爾哈薩維,你說台灣的中產階級還有很大的變窮空間,請問如果你是中產階級的話,你願意變窮嗎?「期貨達人」的你願意接受這些公司開的底薪嗎?你願意工資變低來讓其他人享受廉價便當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我們社會最低的價值標準,還甭提要能稱得上是君子,還得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哦!如果自己都不能接受的條件,卻要其他人接受,這不就像自己火大時,到街上去掌路人耳光,然後說是在教導人家的忍辱負重,要學會把逆境當順境,所以自己沒有錯,而且被掌耳光的人還要感謝他給他們逆增上緣啊等等的。

我個人因為街道上的坑洞而仆街了,我可以自我安慰從那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可是即使站起來了,我仍沒有資格站在路旁教訓那些仆街了然後投訴道路施工品質不良的人,要他們不要成天批評道路施工品質,如果有本事就要自己站起來啊,難道不曉得另一條街更會讓人仆街喔?有些街仆了會傷更重哦!你這樣的仆街沒掛掉是很幸福的哦!還有仆街還有可以有仆進醫院的空間哦!

照柏克希爾哈薩維的說法,如果你覺得這條街道施工品質很爛,很簡單,請你馬上買車票,離開這裡,別再回來,去走別條路...去你認為馬路很平的地方!如果你覺得工程水準很差,很簡單,請你馬上開一家公司,然後都自己鋪馬路,給這些工程公司一個示範;如果你覺得鋪路的公司都在偷工減料,很簡單,請你也建立一家工程公司,然後用高級建材來鋪路;如果以上你都做不到,那更簡單,請停止靠北,然後乖乖仆你的街……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和其他等等的一些問題

Flag_map_of_China_&_Taiwan


清大彭明輝老師在《蘋果日報》發表了〈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一文,商周專欄作家李柏鋒(其實他的專欄不僅在商周了XD)在臉書簡單作了些評論了,知名社運人士陳豐偉跟著在臉書也作了些負面批評,加上知名部落客林雨蒼也在臉書寫了些評語。後來彭老師得知了這些訊息,就在部落格發表了篇長文〈近況與「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一文〉回應。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執行長徐挺耀在PunNode發表了一篇文章〈回應彭明輝的「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一文與其他人對該文的批評〉,主旨是彭老師的憂慮並非杞人憂天,如果台灣的產業再不盡快升級,是有可能被大陸打趴的;接著中國作家余杰也在想想論壇發了一篇長文〈莫將納粹當天使──駁彭明輝《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回應,這篇文章的批判性更加強烈。雖然裡頭提到許多不爭的事實,不過我想彭老師並沒有文章提到那樣膚淺,余杰先生可能是多慮了。

前天我剛好見到彭老師,稍微談到李柏鋒和陳豐偉的言論。他也說主要是擔心大陸和台灣產業已有重疊,台灣不能掉以輕心等等。我想,彭老師會反應那麼大(理性上來說也不算太大XD),主要也應該是因為李柏鋒和陳豐偉是彭老師認為很有見地的人吧。在台灣自由民主的社會,這篇文章能引來大家關注甚至批判,也不是壞事,只要辯論的過程是理性的,在這幾篇交鋒的文章中,雖然不見得有全面地對話到,但也不失理性的風度。多元且理性的思考對自由民主社會來說不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柏鋒兄在昨天也在部落格發表了文章〈回應彭明輝老師的兩岸觀點〉回應,提到與其產業升級,還不如開創新產業。他也還提到台灣人在工時上的耗時,以及壓力和收入的問題,對資訊消化的低落等等,這點我想和彭老師的觀點應該不衡突;然後雨蒼兄也在臉書的「近況動態」中寫了他的看法(他這一兩天應該會整理成更完整再貼到部落格「雨蒼的終端機」上)。

這幾次剛好有些淺見,在柏鋒兄的鼓勵下,就在這裡整理一下,主要是想探討台灣的國際資訊及視野,還有小國台灣需要害怕和投靠大國中國嗎?

李柏鋒在《聯合報》有篇文章〈蠢人才會跟中國比〉很有啟發性!中國愈來愈富裕與強大是事實,可是老實說,在富強的同時,中國有比台灣贏得更多先進國家的尊重嗎?我敢說,對中國又敬又畏的,都是落後國家!中國人就算再自我感覺良好,如果有機會,他們會想留國內還是到他們瞧不起的歐美國家,這個大家心知肚明。不過,中國畢竟也是個正常的獨裁國家,是台灣必須要面對的__(這個__請自行填充)。

先就國際觀來說吧,就彭老師在文章中指出「檢查制度的大陸媒體卻供給民眾遠比台灣更優質而豐富的國際資訊和視野。」來討論。因為離上次去中國太久遠了,我就從另一個較熟悉的國家來談好了。我馬來西亞的家住在柔佛新山(Johor Bahru),就在新加坡隔壁,因為大馬電視台實在太難看,我們柔佛人大多都只看新加坡電視台(柔佛應該是大馬唯一接收得到新加坡電視台訊號的一州)。




新加坡的無線台只有五六台吧(小時候只有三台),有其中一台是專門以英語播報國際新聞為主的Channel NewsAsia。對以英文為主要媒介語的新加坡人而言,看CNN和BBC是不太費力的(就跟台灣人看中國央視一樣XD),要不然新加坡電視台把外媒的東西剪進去播(就像台灣大多數新聞台的做法一樣)也更輕鬆。可是我發現,人家專門播報國際新聞的這個電視台,所有新聞都圍繞一個主題,就是那些事件會對新加坡,或者東南亞甚至亞洲的政經造成什麼影響來播報的,而非被動地接受外媒的觀點!發生了重大事件,也都會找專家來分析對新加坡或東南亞甚至亞洲的長短期影響。

我是大約18年前來台灣念書的,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朋友,對台灣不解或不習慣的地方不盡然相同,可是幾乎所有僑生朋友都有一個非常大的共同不解--那就是,為何台灣媒體沒有國際新聞?就算有,也是沒有國際觀的「國際」新聞,要嘛是無關緊要的花邊新聞,要不然就是無保留地接受外媒的觀點。我過去有篇文章〈台灣的國際觀困境〉探討這點。

我有不少中國朋友,但我很不屑中國政府的專制、獨裁和極權!我個人也對新加坡沒太大的好感,因為他們的專制和管控言論的程度不下中共。不過,說句公道話,雖然說他們有政府支持媒體,所以不必擔心市場,但我並不認為那是主因,因為一來我想這個新聞台一定有市場,因為連我在馬來西亞英文沒有很好的爸媽都在看XD 二來,台灣過去戒嚴時期國家控制媒體的時候,就提供了更優質而豐富的國際資訊和視野了嗎?台灣就算是中文媒體,提供的大部分直接翻譯自歐美媒體的國際新聞,無條件地接受人家的觀點。

這個問題原因應該可能是,一來過去台灣政府就算是專制獨裁時期,都不想讓台灣人瞭解太多國外的事物,以免認識到威權的可惡可恨。這讓台灣人完全不曉得一個有自己國際觀的媒體的重要;二來,台灣鼓勵的填鴨式教育,只注重生活上可以很快用到的技能,忽略了瞭解國際大事也是社會發展長遠來說不可或缺的;三來,對歐美日的崇拜太超過了,以為月亮在國外就是又圓又大,可以毫無保留地接受;四來,過度偏重理工科的發展,長期忽略需要瞭解國際情勢的文法商和社科的發展,導致技術性官僚治國,對國際事務瞭解僵化無彈性!

上述的問題,導致台灣新聞不僅缺乏國際觀,還水準低落!解決之道並非沒有,我承認有國際觀的媒體不易打入主流,但並非不可能。如果現在因為市場做不起來,那公共電視總可以像BBC那樣成立新聞台了吧?公視成立的新聞台,就能夠盡量不管市場而播報有國際觀的新聞了吧?就算閱聽的大眾一開始不多,但先影響一部分有識之士,待社會大眾漸漸理解這些國際資訊和視野的重要性,就會悄悄有了更好的改善。

然而非常可惜的,現在的立委和高官,仍因黨派的私心而打壓公視的發展。就以台灣最大最可敬畏的競爭對手韓國來說,他們有三家公共電視公司(KBS、MBC和EBS),2009年的總預算是1.35 兆韓元(約新台幣378億元) ,為台灣公視(每年九億新台幣補助)的42倍(用人口來校正了,也有19倍!)!更甭提英國的BBC和日本的NHK了!說穿了,讓台灣陷入國際觀困境的,終究又是一個台灣政黨惡鬥,還有政權以試圖掌控或排擠優質媒體來愚民的問題!

我們當然也要注意的是,專制極權國家會把他們欲圖控制人民的心態悄悄灌輸到媒體裡頭(請參見〈獨裁者的進化與學習〉)。例如中共和新加坡,不管他們的國際資訊和視野如何寬廣,都不能碰觸到自己國家社會所謂的穩定!也就是說,會造成人民懷疑自己國家政策和制度的資訊,絕對不會出現在媒體(甚至部落格)上!對於思想和觀點更多元的台灣來說,要呈現多元的國際資訊和視野,有可能會比他們吃力些,但台灣現在的問題不是一元,而幾乎是零元XD

再來另一個問題,就是在大國夾縫中的小國如何生存?我們可以看看北歐的芬蘭、東南亞的新加坡和中歐的瑞士,她們全都在困境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台灣高等教育界和政界,有許多留美人士,所以都愛學美國那一套。可是美國是地球上最獨特的國家,台灣的人口、國土和資源遠遠不及美國,因此在大國旁生存而且還富裕的小國(相對的小),才是值得台灣學習的對象。

像芬蘭和新加坡,前者過去在蘇聯時期,經濟長期依賴蘇聯,他們漸漸發現蘇聯不可靠後,就大力投資教育、設計和科技,後來走出了自己的路,成了富裕的高科技國家!新加坡是個幾乎完全沒有資源的國家,而且還夾在大馬和印尼中間,和印尼還發生過小型軍事衝突!在1965年被逐出馬來西亞聯邦時,一窮二白!我小學的時候,新加坡的人均收入和大馬大城市差不多,因為關稅較低,所以物價低廉,我們家常去新加坡消費和購物。到了高中的時候,就來個大逆轉,他們到我們新山來瘋狂消費購物了XD 新加坡大力投資教育,保障中低階級的利益和福利,並且多元地發展化工業、科技業、運輸業、旅遊業、金融業和服務業,有效地多元投資才有今天的成就!

最了不起的,其實是瑞士!瑞士是個非常有趣的例子,瑞士也夾在多個如虎似狼的強國之間,台灣只有一個中國,而且背後還有美國撐腰。瑞士的獨立建國也充滿血淚,他們有今天超級安定和富裕的生活,是努力爭取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瑞士的建國史,可以參見藍弋丰的這幾篇文章:〈瑞士鄉民無雙戰史(1)〉〈瑞士鄉民無雙戰史(2)〉〈瑞士鄉民無雙戰史(3) 〉




用瑞士來當好例子,還有個原因是,他們國內主要有三大不同民族,就是講德語、法語和義大利語的三大民族共同組成聯邦。對講德語、法語和義大利語的民族有刻板印象的話,就應該會想到這三大民族迴異的民族性,在同一個國家裡頭是會有多混亂啊!連三個幾乎無法用語言溝通,而且文化差異頗大的民族都可以搞得這麼融洽而且富裕安定,我相信制度才是最重要的關鍵!民族性可以解釋一些即有的現象,可是並不是國家社會發展的限制,國家政經制度才可能是最重要的關鍵!《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這本好書值得參考(請參見〈國敗論-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瑞士的制度最優異之處,就是他們實施的是直接民主,任何議會通過的法案,公民都能公投否決!更有趣的,可以參考風險專家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نسيم نيقولا نجيب طالب‎)的《反脆弱: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是反脆弱》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對瑞士下而上民主如何穩定、從容和自制有更進一步的瞭解(請參見〈脆弱的反面不是強固,是反脆弱(Antifragile)〉)。

台灣雖然已進入了民主時代,可是絕大部分主政者仍僅認知到上而下的民主,可是真正有效的民主,是下而上的(請參見〈台灣的半套式民主〉)!不僅是投票選舉而已,還包括了公民的參與、有效的監督、法治的精神、獨立的司法、實質的公平、權力的制衡、自由的言論、多元的社會、開放的氣氛、透明的政策與進步的媒體!

另外,彭老師提到大陸工程方面的書籍遠比台灣札實、有用、豐富、完整,我想這個問題可能不大,原因有二:一來,台灣的理工學界偏重使用英文文獻,這些英文書的品質很有可能在大陸的中文書之上。像我的工作,在學術專業上幾乎完全不用任何中文的資料,即使對岸的同行也愈來愈偏重英文的資料。所以,我們可能要比較的是一般社會大眾閱讀的書籍之質與量。不過,理科的狀況和工科及社科可能有差吧,這可以再討論;另一個原因,又要提到瑞士。

就拿瑞士的德語區來說,如果跟同樣以德語為國語的奧地利相比,瑞士德語區的出版品或者文化刊物之質與量能和奧地利相提並論嗎?奧利地也能和德國相提並論嗎?拿瑞士法語區和法國比,以及義大利語區和義大利比呢?如果降一比,我相信瑞士會整個遜掉!《反脆弱》也提到瑞士人平均教育程度在西方國家裡也不算高的,德國在高等教育、科技研發和工業上,整體上也比瑞士強很多。因此,從出版品和教育上來看,根本無法想像瑞士的人均國民所得比德國、法國和義大利還高!就算出版品的品質,中國會追上台灣,但台灣因為市場和言論的自由,可以接觸到的比中國變得更廣和多元了,只要台灣人還有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精神,短期的劣勢也可能轉化成長期的優勢。

瑞士,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從此也不必擔心害怕德國、奧地利、法國和義大利!台灣不可能成為瑞士,因為新加坡已經奪去了亞洲瑞士的頭銜!但是,如果台灣人能像瑞士那樣有遠見地發展對自己有利的產業,並且不斷地努力提升產業競爭力,珍惜得來不易的自治和民主,讓公民充分參與民主和自治,在教育上放棄僵化的做法,更加鼓勵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就算台灣整體在物質生活上落後了中國少數大城市,仍然可以過有自信和尊嚴的生活!台灣人在歐美日等國得到的尊重,現在肯定比中國人還多。如果台灣能夠在政經上更落實公平正義,而非圖利裙帶資本主義財團,讓經濟全民雨露均沾地成長,中國人反倒要來欣羡台灣人呢!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獨裁者的進化與學習

台灣過去兩年,公民運動沸沸揚揚,一個新成立的公民1985行動聯盟居然在沒有政黨運作的情況下,號招了廿五萬人上街頭!2013年7月初洪仲丘受虐死亡事件發生後,由39位互不相識、各行各業的網友發起公民1985行動聯盟這個民間組織,希望藉由訴求讓事件真相出爐,並且要求國軍改革,屏除以往的陋習及潛規則。短短兩週,兩度上街頭,打破台灣過去國內社會運動組織動員模式,這場由鄉民網路串聯發起的新型態參與充分表現出公民的力量。

我的祖國馬來西亞(Malaysia)也不平靜,2012年淨選盟3.0集會(Bersih 3.0 rally)由馬來西亞社會組織「乾淨與公平選舉聯盟2.0」(簡稱「淨選盟2.0」)主辦的抗議集會在2012年4月28日舉行,出席的人數超過十萬人。更早的2011年7月9日,在警方查封公路、關閉部份公共運輸站點的情況下,支持淨選盟2.0的人民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徒步從四面八方進入吉隆坡市區,並突然在各處街頭聚集,並朝集會目的地默迪卡體育館(Stadium Merdeka)前進。結果,警方和聯邦後備隊(FRU)動用武力,以催淚彈和水炮驅散正往默迪卡體育館遊行的群眾,以瓦解聚集的群眾,過程中警方總共逮捕1,667人!

更甭提令人為之一振的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الثورات العربية‎)。2010年12月17日,北非突尼西亞(Tunisia,الجمهورية التونسية‎)一名26歲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Mohamed Bouazizi,محمد البوعزيزي)自焚身亡,觸發境內大規模街頭示威遊行及爭取民主活動。事件導致當時的總統班·阿里(Zine El Abidine Ben Ali,زين العابدين بن علي‎,1936-)政權倒台,成為阿拉伯國家中第一場因人民起義導致推翻現政權的革命。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Révolution de jasmin,ثورة الياسمين‎)以來,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推翻本國的專制政體的行動。突尼西亞、埃及(Egypt,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利比亞( Libya,دولة ليبيا‎‎)與葉門(Yemen,الجمهورية اليمنية‎)的獨夫都被趕下台。

但阿拉伯世界只是第一戰線,阿拉伯之春也延燒至大中東以外,歐洲、美洲、亞洲無一倖免,影響世界的經濟和政治甚鉅。可是民主從此降臨到許多專制的國家了嗎?這本好書《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The Dictator’s Learning Curve: Inside the Global Battle for Democracy)要告訴我們,現在新形態的獨裁者,已經不像過去的那麼被動和愚蠢,他們已經進化了!

獨裁者的進化

The Dictator’s Learning Curve: Inside the Global Battle for Democracy

The Dictator’s Learning Curve: Inside the Global Battle for Democracy

The Dictator’s Learning Curve: Inside the Global Battle for Democracy


網路雜誌Slate政治與外交版編輯威廉.道布森(William J. Dobson)在《獨裁者的進化》,為我們宏觀地分析了現代極權主義的樣貌,讓我們理解新興的專制。這本書現在非常的應景,尤其是在發生了服貿協議的黑箱作業、苑裡反瘋車、大埔的抗議、馬王鬥,還有歷史課綱「微調」事件後,讀了這本《獨裁者的進化》,你會會心地一笑(或一哭)。

《獨裁者的進化》指出,在阿拉伯之春更早之前,2000年東歐的塞爾維亞(Republic of Serbia,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發生革命後,世界上多了一個民主國家。2003年中亞的格魯吉亞(Georgia,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2004年東歐的烏克蘭(Ukraine,Україна)、2005年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Кыргыз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等國相繼所發生的「顏色革命」(Color Revolutions),像征了自由對抗獨裁的高潮。到了2005年,全世界的民主國家總數,比起1974年葡萄牙年輕軍官聽到廣播電台播放那首號召起義的歌曲推翻葡萄牙的獨夫馬爾塞洛‧卡丹奴(Marcello Caetano,1906 –1980)時,已經增長了三倍以上。

然而好景不常。民主浪潮達到最高峰之後,獨裁者、暴君以及專制政府等等卻也不甘示弱卷土重來了。根據美國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統計,過去五年,世界各地的政治自由開始一蹶不振。自由之家創立40年來專門評估自由趨勢,他們認為這五年乃是政治權利以及公民自由最長的連續低迷期。

亞洲多國發生軍事政變,民主政府被推翻,民粹的威權體制在南美洲站穩了腳跟。即使是新取得成功的格魯吉亞、烏克蘭以及吉爾吉斯,原來的成就似乎也土崩瓦解。到了2010年,民主國家的數量降到1995年以來的最低點。從委內瑞拉(Venezuela)到中國,從俄國(Russia,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烏克蘭到馬來西亞,從到敘利亞( Syria,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سّوريّة,ܩܘܛܢܝܘܬܐ ܥܪܒܝܬܐ ܫܐܡܝܬܐ)到伊朗(Iran,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這麼多國家的極權政權還是極力鞏固權力,並設法面對人民這個最難預料與最大的威脅。

是民主制度本身出現問題了嗎?難道民主無法適應某些國家?道布森對此的見解是,問題並不在民主本身。如同阿拉伯之春於2011年提醒眾人,即使全球面臨經濟不景氣,政治以及經濟自由的理想還是不失其重要性。各地人民依然憧憬自由,這個並沒有改變。悄悄在改變的,是獨裁的「性質」。

《獨裁者的進化》指出,今日的獨裁者與上個世紀的不同,今日的專制威權,已經比從前精明老練靈活太多了,他們學習而且進化適應新情勢。民主聲勢浩大的進逼迫使數十個專制政府不得不從事新實驗、玩起有創意手法。現代的獨裁者練就了繼續掌權的新技巧、方法、模式,把專制威權制度帶入新紀元。例如,對於阿拉伯之春,中共官員還嘲笑他們道,卅年仍同一張面孔,難怪人民會厭煩,不像他們幾年就在檯面上換一批,讓人民無法覺察是仍被同一伙人統治。


《獨裁者的進化》表示,沒錯,有些老派而落伍的獨裁者確實步履蹣跚地來到了21世紀,如北韓(조선)、土庫曼斯坦(Turkmenistan)以及赤道幾內亞(República de Guinea Ecuatorial)等所代表過去的獨裁者,他們沒有聰明到掩飾自己的真面目。在其他專制國家學著進化、改變甚至繁榮的時候,這些老派專制國家落得貧窮且落後的下場。然而,不管獨夫再如何進化,其貪戀權力和權位,視憲政如糞土、視人民為草芥的本質,是永遠不變的!

《獨裁者的進化》指出,我們總是以為獨裁政權是笨拙、愚蠢、動作遲緩的大怪物。可是沒有獨裁者想成為下一個北韓,選汰的壓力太大了,進化出靈活應對的獨裁政權。他們再也不像北韓那樣完全愈活愈過去,還繼續用勞改、暴力、洗腦的手段控制人民,壓力漸大的時候,最聰明的獨裁者也不再把自己的國家變成警察國家,還不鎖國。新興的極權國家,如中國、俄羅斯、委內瑞拉、伊朗,反而給人民許多表面與程序上的自由,並偷偷滲透這些自由。在經濟上,新的獨裁者更聰明,不再封閉守貧,切斷與世界的聯繫。他們懂得如何從全球化的體系偷偷撈取資源,卻不會失利而喪失政權。

更賤的是,《獨裁者的進化》表示,今日的獨裁者已經知道,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裡,大規模逮捕、行刑隊、血腥鎮壓等較為殘暴的威嚇方式治標不治本,最好以較柔性的強迫方式取代。溫水煮青蛙,讓反對的人安怎死都莫宰羊。馬來西亞政府雖然在淨選盟3.0集會逮捕了千多人,可是絕大部分在警察局威迫利誘後,關了幾天全都放出,以免惹了民怨還讓他們吃政治牢飯賺政治資本。今日最有效率的獨裁政權不再強行逮捕人權團體成員,而是在官僚行動上派出稅吏或者衛生局官員讓反對團體疲於奔命甚至關門大吉。或者,想像一下如果你得罪了政府,辦個身份證時被政府從一個縣市踢到另一個縣市踢個不停吧XD

現代的獨裁者也懂得利用民主制度與威權政體之間的模糊空間,會想辦法利用民粹主義或民族主義等取得人民的支持。假如沒辦法讓人滿意,他們也可以透過恐嚇等威攝方法的車輪戰,讓異議人士疲於奔命並無所適從。還有,法律可以寫得很寬鬆,但遇上有威脅性的團體時,卻快、準、狠、辣,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地嚴以律人、寬以待己。平時政府辦事不利,司法不彰,可是要依法行政時卻超級有效率;今日的獨裁者也不再關閉所有的媒體,他們收買或收編主流媒體,再施捨地保留一些小型的言路,例如臉書讓民眾雖有局限的討論空間,只能打嘴砲。

新形態獨裁者還會三不五時提起自由、正義以及法治,比如中共的頭頭常常講到民主,還自稱是人民所選出來的領袖。這些人已經充分瞭解作表面功夫的重要。有些極權國家也常常舉行選舉,然後聲稱獨夫高票當選。例如,俄國的普丁(Vladimir Putin,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總是宣稱高票當選,而且今日克裡姆林宮派出的選務人員作法和過去不同,票箱達到七成滿的時候,他們就不再往裡面塞選票了。獨裁者已經了解到,最好是贏得一場表面上看起來有競爭的選舉,而非公然舞弊。或者像馬來西亞那樣重劃選區,導致執政黨國陣雖然僅取得47.42%的普選票,卻獲得59.9%的國會議席!

乍看之下,許多威權專制國家看起來好似民主國家,其憲法也有行政、司法以及立法等權力分立,但還是跟民主國家有重大差異重要職位並不是選舉產生,而是由上級指派,而權力監督的程度也有異,權力分立和制衡虛有其表。有效的判斷方法是,民主政治重要的不是形式,也並非是投票選舉而已,而是公民的參與、有效的監督、法治的精神、獨立的司法、實質的公平、權力的制衡、自由的言論、多元的社會、開放的氣氛、透明的政策與進步的媒體。如果沒有這些機制,再多的選舉也只是金玉其外。

《獨裁者的進化》要我們不要灰心喪志,雖然獨裁者越來越靈活,可是反抗者的花招也越來越多。獨裁者現在要對付的人可多了:慈善家、學者、獨裁者和異議人士之間的抗爭,就像演化生物學裡的「紅后假設」(Red Queen Hypothesis),指彼此拮抗的生物(例如宿主和寄生生物、獵食者和獵物等)因為彼此競爭而會有快速共同演化的現象,就像強國之間的軍備競賽。

紅后假設來自英國作家卡洛(Lewis Carroll)在《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續作 《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裡,描寫小女孩愛麗絲在夢中變成棋子,與紅后博弈。紅后腳步疾行如風,但人卻總留在原地,落後於她的愛麗絲喘著大氣說:「在我們家鄉,您走得這麼快,肯定早不知走到那去了!」,紅后說:「那是多慢的國度,在這你光是費勁跑,也只能留在原地。如果想到別的地方去,你至少得跑兩倍快才行!」

在世界各地,獨裁者與反抗者的備競賽,兩邊都都在磨練戰力。網路的無遠弗屆讓許多原本可以輕易掩蓋的骯髒事見光死!為了對抗進化的獨裁者,部落客、NGO、社運團體與學生團體就要像紅后那樣,得跑兩倍快才行。還有,用心讀這本好書《獨裁者的進化》,瞭解今日專制政權的內部運作,懂得獨裁者耍的花招,前往民主自由戰役的最前線!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樂高玩具盒裡的創新

前幾天上映了首部樂高電影《樂高玩電影》(The Lego Movie),很驚人地大獲好評,在IMDb上的評分高達8.7,在爛番茄上有高達95%的新鮮度

樂高玩電影






樂高最近年紅到爆,前年台北松山文創園區有展覽「Nathan Sawaya 積木夢工場」,吸引了不少人潮觀展;最近遠流出版社也會應景地出了《BRICK CITY:樂高玩世界,用樂高積木打造全世界地標名景》Brick City: Global Icons to Make from Lego)。我馬來西亞的家不遠處也蓋了一個樂高樂園(LEGOLAND® Malaysia):




樂高也能反映時事民情,男子張德正今年一月駕駛大型傾卸車衝撞總統府,全國譁然,有出版社安排國內樂高玩家復興美工數學老師李斯華與一名戴姓玩家,用十萬片樂高積木,在台北市誠品書局松菸店三樓展出耗時三個月拼出的總統府與景福門。他們結合時事修改作品,臨時加入總統府遭到衝撞的事發現場,作品在誠品生活松菸店三樓展出至二月底。

樂高也撞總統府


1932年,丹麥木匠歐爾•科克•克里斯欽森(Ole Kirk Christiansen,1891–1958)開始製作木製玩具,公司名稱LEGO來自丹麥語「leg godt」,指「play well」(玩得好)。後來歐爾及他兒子高佛瑞(Godtfred Kirk Christiansen)改良了積木並改用塑膠製作,ABS塑膠積木就一直流行迄今。樂高總部在丹麥的一個小鎮畢蘭(Billund, Denmark),在許多製造業都移往中國生產以降低成本的今日,除了含馬達的Technic系列,樂高的大部分產品依然維持在丹麥生產製造,以確保品質良好。




真的絕少有玩具品牌像樂高這樣,廣受全球上億男女老少喜愛,粉絲年齡層從三歲到八九十歲都有。要我說出另一個全球知名的玩具品牌,我還說不出來咧;樂高成立迄今最超過一個甲子了,許多專利早已過期了,可是仍在沒有進入門檻的玩具產業,還有在山寨充斥的紅海,保有競爭優勢。在電動盛行的數位時代,樂高也沒被束之高閣。在沒落的傳統玩具產業,樂高更是唯一逆勢成長的企業。樂高獨特的創新思維,讓他們獲利成長甚至超越蘋果電腦!樂高的魅力到底是啥?可以讓全球父母不斷買單,讓喜新厭舊的大人小孩都喜愛?連拍成電影都大受歡迎?

與其玩樂高和看樂高,還不如知樂高、懂樂高!鑑於樂高是私有企業,樂高一向很少引起投資人、分析師和商業雜誌的興趣。很多人在玩樂高,可是卻從未關心並探討這些塑膠小積木如何擄獲人心,讓人從小玩到老?更少人知道樂高幾經變革,大約十年前甚至曾因創新失控而瀕臨崩解倒閉。樂高後來如何能夠浴火重生,成為現在全球最創新、最賺錢、成長最快的玩具公司?

要瞭解樂高的秘密,就要讀這本《玩具盒裡的創新:樂高以積木、人偶瘋迷10億人的秘密》Brick by Brick: How LEGO Rewrote the Rules of Innovation and Conquered the Global Toy Industry)。《玩具盒裡的創新》作者之一的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大衛.羅伯森(David C. Robertson),2002年到2010年間任教於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2008年被提名為樂高創新及科技管理講座教授。身為樂高教授,他有獨特的機會接觸樂高的管理階層、夥伴和顧客,找出低調樂高獨特的可獲利創新。

玩具盒裡的創新

Brick by Brick




樂高是一路平順地成長的嗎?其實不然,樂高也曾面對大部分大企業所曾面對的危機,只是樂高成功把危機化解成轉機。樂高的問題之一,其實也出現在許多競爭激烈的電子3C產品市場,就是許多坐鎮大企業的主管愈來愈宅,離消費者的需求和心意越來越遠。於是,樂高也曾推出不少一點也不「樂高」的玩具,讓人眼花撩亂之外卻讓人無從下手。在推出成功的星際大戰、哈利波特和生化戰士系列後,樂高在2003年差點破產倒閉。

除了組織管理以及發展路線的問題,樂高的不斷創新居然也是雙面刃,讓樂高可以迄立不倒的創新,也讓樂高付出慘痛的成本代價;為了搶攻電動玩具市場,樂高也放棄過他們的許多原則,可是卻鎩羽而歸;樂高也因為創新而推出過多零件,導致成本上升,出現買愈好愈賠錢的怪事;還好樂高在差點破產之後,終於找到創新和獲利的平衡之道,羅伯森在《玩具盒裡的創新》就是要透過樂高這個難得的實例,揭露企業在創新過程中最好和最壞的狀況,得出企業可以學習到的一些教訓:

  • 創新不是來自包山包海的大策略,而是來自持續實驗,反覆實驗「至少會有一項努力帶你到未來」。
  • 創新不是開發單一酷炫商品,而是著重發展系統,任何時期樂高積木都能相互組合,永遠玩不膩。
  • 在「框架內創新」,限制一定的顏色、尺寸,設計師更能聚焦、研發出獨步全球的積木新產品。
  • 好產品也要創造好利潤,嚴守13.5%獲利線,幫助經理人在短期績效和長期成功間做出取捨。

《玩具盒裡的創新》裡應用了哈佛商學院創新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的理論(請參見〈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人生管理學的一堂課〉〈28個成功創新的訓練〉),分析了樂高的興起與衰微,如何推動創新到讓創新失控,然後尋找可獲利的創新並且 向粉絲取經而從灰燼中重生,藉著探索全方位創新及來孕育開放式創新重新定義創新。樂高重視多元創意人才,並嘗試破壞性創新,搜尋新核心,重啟成長的創新引擎並航向藍海。

雖然樂高的創新經驗不見得都適用在其他產業或企業文化中,可是樂高在創新過程中學到的教訓,卻應該可以讓許多企業避免重蹈覆轍!《玩具盒裡的創新》不僅寫下了樂高的歷史和風起雲湧,也仔細分析了樂高的各種策略地後果,可讀性很高。不管是不是樂高迷,《玩具盒裡的創新》都能讓人對這些小積木刮目相看呢!


本文原刊登於【GENE思書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