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研究所這條路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研究所這條路

Getting What You Came For


當我準備申請國外研究所博士班時,有許多師長朋友給了我許多很好的建議。不過,為了能夠更全盤並有效率地了解美國研究所的況狀,我在Amazon.com看到了榮獲許多好評的這本《研究所這條路:升學、研究、社交、謀職一把罩的研究所生存術》Getting What You Came For: The Smart Student’s Guide to Earning a Master’s or Ph.D.),果然受益良多!

其實我也順便買了其他幾本Amazon.com推薦的相關書籍來參考,可是沒有其他任何一本可以和這本相提並論,那些書不是太教條式就是太乏味。這本書的作者羅伯特.彼得斯(Robert Peters)是美國頂尖的史丹佛大學博士,博士班的研究是魚類行為。雖然唸的是頂尖大學的博士班,可是作者的博士班求學歷程非常不順利,花了八年的時間才灰頭土臉地取得博士學位,他後來再也不想繼續研究魚類行為了,改行去從事保育生物學的工作,他並非對研究徹底失望,因為後來從工作中獲得的樂趣讓他想再唸一個博士班。這本書,就是作者在事後痛定思痛、苦心研究出的良方。

還好我在唸博士班前就讀了這本好書,雖然在美國唸博士班期間的甘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我也因為提早做了準備,五年內就順利拿到學位,大部分工作是在前四年就完成了,其中還包括非常忙碌地修課的前兩年(我唸的是遺傳學博士班,但為了學習生態演化,也把族群生物學博士班的所有必修課和一些選修課給修完)。回顧博士班的歲月,除了和我稱兄道弟的年輕指導教授,我最感謝的人之一,就是這本書的作者羅伯特.彼得斯。

我非常希望這本書也能夠造福台灣更多在唸研究所的莘莘學子。雖然這《研究所這條路》的對象是美國學生,非常適合要到美國進修的學子,但台灣的大學教育深美國大學的影響,所以書中大部分狀況對台灣師生也非常適用,《研究所這條路》也補充了台灣的資料(〈如何申請台灣大專院校的研究所?〉)。所以《研究所這條路》對出國升學,或者留在國內讀研究所都很適合。

我從事的是科學研究,雖然科學是理性的,可是研究過程卻是一門藝術。學術研究,也像是師徒相傳的手藝,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我天資一點也不算聰慧,從小學到高中在馬來西亞唸的都是放牛班,還好有幸在大學、碩士班、研究助理和博士班遇到許多好老師,雖然現在還未完整地建立學術事業,但至少也完成了研究所碩、博士班的教育。在這期間,尤其要感謝李家維老師、黎耀基老師、丁照棣老師、曹順成老師、張慧羽老師、Artyom Kopp、李文雄老師、鍾正明老師等良師益友的熱心指導和幫忙。大部分資質比我優異的讀者,如果也能得一群良師益友的指導和協助,在研究所這條路上,相信會獲益更多!

唸碩博士班,也沒想像中那樣,以為只要書唸得好和研究做得好就能一帆風順。很多學生,尤其是台灣學生,更是忽略了人際關係和舒壓的重要性。而且,就算順利取得碩博士學位,如果在過程中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養,在尋找工作時恐怕還是會差強人意。在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領域也是如此,這本書適合任何領域的碩博士班學生參考。

我記得幾年前,看到一篇網路文章,是一位剛要取得博士學位的學生在生物科技產業應徵工作的經驗談。那位學生應該非常用功和聰明,他列舉了所有他熟悉的細胞生物、分子生物和生物化學的技術,以為會讓面試主管留下深刻的印象,結果沒想到在面試過程中,主管問他的都不是他的研究主題和所學技術,而大概是諸如此類的問題:「你有領導團隊的經驗嗎?」、「你如何面對執行計畫期限的壓力?」、「你有行銷的經驗嗎?」等等。那位學生感嘆道,原來他博士班所學,竟不是產業所需要的,可見台灣學術界和產業界有多脫節等等。可是,轉念一想,此言差矣,難道唸博士班就沒有領導團隊、執行計畫和行銷的經驗嗎?在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很少人能夠單打獨鬥,所以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的學術期刊論文,往往掛著一串第二作者名單,可是具備博士資格的學生,需要至少一兩篇第一作者,而第一作者,不就是該團隊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嗎(另一位主要領導人是通訊作者,也就是論文指導教授)?

任何教授都有繳交國科會計畫報告的壓力,指導的博士班學生通常也會有協助教授執行計畫的壓力,所以任何博士班學生都應該學到面對執行計畫期限的壓力;很多人以為博士班研究和行銷差太多了,可是研究經費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很多博士班都會要求學生繳交研究計畫來當作博士班資格考,過程中就要說服資格考和審查委員該研究有值得進行和資助的需要,這不就是一種行銷嗎?加上發表論文就是把研究過程和結果用有條理和邏輯的方式,說服學術期刊主編和審查者該研究確實有值得向科學社群發表的必要,這不也算是一種行銷嗎?因此,碩博士班並非學習如何唸書,因為會唸書的人才考得上研究所;也不僅是學習如何進行研究工作,雖然這是非常重要的。唸碩博士班,也是學習自我管理和成長的良機,如果能夠在考進或剛上研究所時,就清楚地意識到這些契機的話,就是贏在了起跑點。

《研究所這條路》作者用生動有趣的方式,為讀者分析申請和唸研究所時會遭遇到的各種狀況,以及提出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例如:該不該讀研究所?如何選擇學校和論文指導教授?如何善用交際手腕?如何準備碩士綜合考試與博士資格考試?如何選擇與管理口試委員會?如何尋找論文題目、撰寫論文計畫書和論文、準備與練習論文口試和演講?如何對抗壓力與避免沮喪?如何謀職?等等。

《研究所這條路》無法教你如何好好地做研究和在頂尖期刊發表論文,因為那是你的指導教授的責任。然而,它能告訴你,該如何選擇適合的好教授,以及在整個求學過程中,避免犯下經驗不足所會犯的通病,這讓你在摸索和嘗試錯誤中省下許多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讓你更早進入狀況為前途奮戰,並且更充實、有效率和愉快地完成你人生中最後一次當學生的經歷!

2 則留言:

  1. 謝謝介紹,這些老師原本應該要教的啊...

    回覆刪除
  2. 這要看老師的個性吧,有些老師很願意和學生分享經驗,不過師生關係畢竟有利害關係,老師願意傳授經驗,學生也不見得當一回事啊。可是這本書,除了從自身經驗出發,也算是旁觀者清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