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舌尖上的東南亞
台灣這次在防疫工作和半導體產業上,都有傲視全球的好成績,以我這個旁觀者的角度來說,台灣人這方面還蠻愛妄自菲薄的,反倒是台灣人自覺的驕傲我不太同意——那就是常自詡台灣為美食之國!尤其當台灣人提到夜市時,我們東南亞來的,都會暗自起笑⋯⋯哦不⋯⋯發笑。
剛來台灣的時候,最想念家鄉的,除了家人,就是美食。因為東南亞料理口味重許多,我一直嚐不出台灣食物的味道,很多食物,吃起來都差不多,都像嚼蠟。至於夜市嘛,對我們來說,似乎就是把任何食物都拿去炸一炸或烤一烤,雖然偶爾有些新創意,但沒多久就會全台從南到北差不多了。東南亞的夜市,真的有趣也更有特色多了!一直到去了美國念書,我才對台灣小吃改觀,因為美國小吃⋯⋯不提也罷。
唸大學時我們幾乎吃不到道地的家鄉料理,許多所謂的馬來西亞料理,不過就是加了胡椒、辣椒或咖哩粉的台灣料理。迄今我仍常被沙茶加了咖哩粉偽裝的馬來西亞叻沙(Laksa)所騙,甚至不時吃到所謂的馬來炒麵或炒飯是連裝都完全不裝的台式炒麵或炒飯,以及傳說中的馬來西亞肉骨茶完全是台式藥燉排骨。即使是一些馬來西亞餐廳,頂多幾樣菜稍微道地而已,其他都是充數騙台灣人的。
有時候,我們埋伏逮到身為大馬人的老闆,以叛國賊罪名審問他們,他們大多扮可憐說,太正宗道地的話台灣人會不買單、反正台灣人吃不出來偽泰式的月亮瞎餅⋯⋯哦不⋯⋯蝦餅就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當年,有些識相的老闆會接受暗號,給大馬遊子上道地些的菜以免被逮。我整個大學加研究所,唯一吃到全正宗的東南亞料理,在學長無意間發現的無名泰國餐廳,位於郊區很破爛的店,上門的顧客除了我們,全都是泰國移工,沒有能拍照打卡的擺盤,只有齒頰留香的道地美味。
然而,這十年來,越來越多新住民及移工帶來許多美味的家鄉味,越來越多台灣朋友到東南亞旅遊,懂得何謂道地,因此也出現許多真正的東南亞美食。就連我們過去當作叛國賊的餐廳,也偷偷增加道地的家鄉菜,讓我們這些遊子,不再像十幾年前那樣感到空虛寂寞冷。現在,當老婆問我想不想念家鄉菜時,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帶她去吃上一頓。
去年和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我無法回馬來西亞,台灣朋友更不可能去東南亞旅遊。連明年春節,我也沒啥把握能夠方便地回家。為了解鄕愁和在假期中偽出國,我翻開這本在書架上已久的好書——《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既熟悉又陌生,那些悄然融入台灣土地的南洋植物與料理》。作者胖胖樹王瑞閔的另一部作品《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也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書(請參見〈看不見的福爾摩沙雨林〉)!為何研究植物的人可以懂得正宗的東南亞滋味呢?理由很簡單,因為東南亞料理道不道地,關鍵就出在許多台灣人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料和香草!許多外地人以為可以省略的幾片不起眼小葉,就能雪中送炭或畫龍點睛!
《舌尖上的東協》榮獲2019 Openbook美好生活書獎和第44屆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實至名歸!《舌尖上的東協》是本面向極廣又夠深入的好書,不管你是植物控,還是美食控,或者是要好好認識東協各國來南向一下,還是當作旅遊書以後出國時知曉美食何處找,抑或是對東南亞新住民或移工的歷史文化感到好奇等等,這些需求都能夠滿足!從《舌尖上的東協》可一再見識到,胖胖樹王瑞閔是位極為擇善固執的達人,在台灣走遍東南亞美食出沒的大街小巷,調查出許多極為寶貴的情報,讓我們能夠把十國美食一網打盡!
因為我笨手笨腳,小時候在馬來西亞家中,是被禁止進入廚房重地的,即使去了美國念書會做些菜,幾次以幫媽媽做菜的名義進去,也很快被她識破我想把菜弄得重口味的邪念,立馬被掃地出門,所以所有東南亞特色的蔬菜,我一概認不得。這也不能怪我,去年因為疫情,馬來西亞實施行動管制,一戶人家只能有一人出門購物,結果不分種族的宅男老公買回來的蔬菜水果,幾乎沒幾個是正確的。後來,許多大馬超市為了挽救眾人的婚姻,所有蔬菜都作了超詳細的標示。據說其他東南亞國家也好不到哪去,宅男老公也鬧了各式笑話。因此,胖胖樹王瑞閔可能是地表上最懂東南亞蔬果的男人,搞不好沒有之一!
東協有十個國家,有些國境是西方殖民者硬生生劃出來的,漠視歷史文化的連續性,例如泰國和寮國,也有像馬來西亞、汶萊和新加坡原來可以組成聯邦的,也有像緬甸那樣有錯綜複雜的民族競合甚至廝殺的,也有像印尼那樣是想像的共同體。雖然都處於熱帶,但馬來群島和中南半島就有很不一樣的氣候型態,後者有較明顯的乾濕季。東南亞各國料理也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大都善用辛香料。從前在大學念書吃不到大馬美食時,我們也能靠相近的越南或泰國料理解解鄉愁,但心中很清楚知道,它們就是和大馬料理不一樣的異國美食。
像是越南美食,除了一些辛香料之外,就和大馬美食相差甚遠。越南料理生吃的許多香草,都是馬來西亞少見或不生吃的,之前和馬來西亞的家人去越南旅遊,我全家除了我都敬那些香草遠之,於是一盤盤送到我面前讓我想隻牛一樣啃食。這些香草,不生吃加入料理中煮,也是滋味美妙無比!拜愈來愈多新住民所賜,不少越南餐廳都能吃到正宗道地的赿南料理!
馬來西亞有四大料理,分別是馬來菜、印度菜、娘惹菜和華人菜,都各具本土特色,比起其他東協國家的料理,種類是多了許多。有興趣可以再參考這本《啊,這味道:深入馬來西亞市井巷弄,嚐一口有情有味華人小吃》。如果想吃道地的多種大馬料理,可以到《舌尖上的東協》沒提到的PappaRich金爸爸,至於書中推薦的Mamak檔,就算了。至於新加坡料理,我要來闢謠一下,新加坡除了他們的潮洲肉骨茶、胡椒螃蟹和星洲米粉,可能就沒有所謂的新加坡料理!因為新加坡其他美食,都是源自馬來半島的!只是新加坡國力富裕強盛,宣傳力較強而已。
泰國料理是東南亞各國料理中影響力最大的!在歐美各大城市,都不難找到泰國餐廳。我從前在美國加州念書的大學城,泰國餐廳的數量差不多就是日本餐廳加印度餐廳,是最受觀迎的亞洲餐廳。呃,那中餐廳呢?別提了,老美大多只當那是便宜的炒飯炒麵和左宗棠雞來源,廉價的裹腹食物,拜華人刻苦耐勞的血汗文化加上削價競爭的薄利多銷所賜。我很多老美同學、老師、朋友都超愛泰國菜,有些吃了就忍不住去泰國旅遊。據說泰國政府對泰國移民在海外開餐廳是大力支持,使館還會協助香料、香草等的通關,讓泰國成為東南亞最受歐美旅客歡迎的旅遊大國!
有時候,我們想做些家鄉菜,自己解解饞或者招待台灣朋友,過去最困擾的是少了些香草,就不對味。一些辛香料姑且可以帶乾燥的來台,但新鮮香草就難了。讀了《舌尖上的東協》,才知道,有些香草早已落腳台灣。東協各國的香料、香草,有些是華僑帶來台灣的,後來是新住民和移工,現在更是有大型的專業農場供應,讓台灣的東南亞料理愈來愈正宗道地。《舌尖上的東協》當然很專業地讓我們認識這些了不起的植物。
除了介紹東協各國料理中的蔬果和香草,最重要的是,胖胖樹王瑞閔要帶我們隨著他的腳步去探訪台灣各地東南亞新住民和移工聚集之地,實地認識植物、美食和歷史文化的有趣交互作用。首先是去台中東協廣場。這是一個像極了東南亞商場的地方,進去後彷彿真的穿越到了東南亞去,複製完整度頗高。那裡可以吃到正宗道地的東南亞美食,也可以買到許多東南亞常見的蔬果和生活用品。
然後,還有台北車站的印尼街、台北中山北路小馬尼拉、台北木柵越南街、台北公館的東南亞大街、新北中和華新街的緬甸華僑聚落、桃園後火車站和中壢後火車站的泰國街、中壢龍岡忠貞新村、龍潭干城五村、屏東里港信國社區的孤軍聚落。胖胖樹王瑞閔帶我們到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去探尋美食和東南亞蔬果,也詳細介紹了各聚落的歷史,以及華僑、孤軍、新住民和移工過去的浮載浮沉。
非常實用的,《舌尖上的東協》附上各地東南亞美食推薦名單,大家可以按圖索驥地到各餐廳飽嚐一番。隨著台灣和東南亞各國交流愈來愈多,各地也有東南亞香科、東南亞料理的課程,說不定有一天,東南亞料理在台灣,就像四川麻辣火鍋一樣,成為常見的美食。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
阿宅使用說明書
關心事物遠勝於人,對社交充滿焦慮——你也是這種阿宅嗎?
「靠北工程師」的臉書粉絲專頁,上面充斥著大量阿宅工程師不解風情的笑話,其中大多數甚至不是虛構的吧?
像是《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的主角群那樣毫無社交能力、一再笑料百出,當然是太誇張了,但我先承認,對我們理工宅來說,往往很難想像大多數人類的情感世界,我們甚至對人類本身也不太感興趣,更遑論社交,否則就不會長時間宅在實驗室研究各種「冷冰冰」的東西,成為世界上極少數能夠理解某一主題的專家。
即使當上了教授,我們對社交活動仍充滿各種焦慮,據說許多當上主管的理工科系教授也一樣。要不是對事物的關心遠高於對人的,科學家或工程師為何要爆肝地躲在實驗室裡沒日沒夜地工作呢?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更是充滿各種不堪回首的回憶吧?老實說,我自己過去因為穿著不得體,或者講了什麼不體面的話而被訓斥的經驗,也不勝枚舉。
很多理工宅,從小就是學霸,但我是個例外——標準的學渣。我在小學乃至中學時,有很多科目學期成績甚至掛零分。要做到這點其實不難,只要作業和考卷都交白卷,把時間花在做白日夢,或者閱讀大量自己都看不懂的書,然後準備回家被痛扁一頓就好。
只要是沒興趣的科目,我上課唯一的樂趣,就是在老師講課時,大剌剌地在教室玩起自己的東西,或者捉弄老師,大聲嗆他們沒講好的地方,因此在走廊罰站和被板擦砸中,也是家常便飯。還好我念的不是升學主義的中學,否則遲早會被退學。
整個中小學時期,我也一直覺得老師和同學都很奇怪,總是和他們格格不入,因為每次我去問他們或者找他們討論讀閒書看到的相關知識,不是被老師訓斥干擾教學,就是被同學當作神經病。一直到上大學前,我都不懂為何那些科學知識對他們來說會是無趣的。
後來,我發現自己對數理科目真的很感興趣,但因為馬來西亞中文獨立中學早期師資匱乏,所以數理科目幾乎都是自學的,然後在其他中文以外的文科科目全都超低分的狀況下,學校只好睜隻眼、閉隻眼,沒讓我留過級。
在學校裡最會被大哥們挑上然後被霸凌的,就是像我這樣的怪咖吧?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天天被照三餐開扁,後來被那些小混混打到全身傷痛也無感後,乾脆還收錢斂財,讓他們付費當沙包,只是後來醫藥費比賺到的多太多了,才知道原來要有成本的概念。
除了個性內向害羞、興趣狹隘,小時候家人還懷疑我有過動症。還記得,剛上幼稚園的時候,因為上課時跳上桌子表演舞龍舞獅,或者覺得女同學的辮子很可愛就當玩具玩,還有拿顏料要幫學校桌椅、牆壁作畫,而立馬被送回家⋯⋯因為幼稚園就在我家隔壁,老師都是直接把我從圍牆丟回家的⋯⋯
觀察、模仿、學習,以科學之眼開啟社會化
其實,我也不是沒朋友,因為校園裡總會有些怪咖,他們也沒什麼社交能力,可是在數理科目上卻展現出驚人天份,而且也天天跟你講很多很奇怪的話,讓我覺得很新奇。隨著年級愈來愈高,還能留在學校而沒有離開的同學,就愈多志同道合的,加上高中升學壓力浮現,很多同學就會來和我們交朋友,然後考試時拜託我們偷傳答案給他們⋯⋯
對許多人來說,理工宅就是這麼一群不懂人類情感能力,只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比較像電腦程式多於像人類吧?而理工宅在成長和求學的過程中,因為貧弱的社交能力,還有搞不清楚狀況的發言等等,輕則被白眼,重則被霸凌,其實都很令人感到痛苦與挫折。
上了大學以後,我愈來愈社會化,以至於只有極少數朋友相信我個性內向害羞,大多數朋友都以為我是外向性格的人。那麼,我是如何學會與人相處的呢?
那麼,要如何變得更社會化呢?我自己的方式是:以科學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把所有人類的行為,當作動物行為來觀察,看看周遭的人們,在具體的場合中,他們的言行舉止究竟會如何表現等,然後好好模仿一番。
格格不入,不曉得怎麼與人相處?你需要《人類使用說明書: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Explaining Humans: What Science Can Teach Us about Life, Love and Relationships)!
如果,有更科學的方式來解決理工宅各種共同的社交問題,這一定是救星啊!
八歲時被診斷患有自閉症(ASD)、二十六歲時診斷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生物化學博士卡蜜拉‧彭(Camilla Pang)除了以這本《人類使用說明書》成為 2020「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Royal Society Science Book Prize)史上最年輕得主,更重要的是,她利用自己研發出的各種方法,來度過苦澀的青春成長歲月,而成為一位「轉譯生物資訊學」(Translational Bioinformatics)研究者。
《人類使用說明書》真的是宅到爆的科普書,建議普通人閱讀前要有心理準備。雖然我還不算真的罹患自閉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但是像這些複雜的心理性狀,其實都只是「頻譜」的問題而已。例如亞斯伯格症,像我這樣的理科宅,雖然沒達確診標準,但其實評鑑分數已高過平均值不少,相信我大多數的理工教授同事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在相當程度上,我還滿能夠理解卡蜜拉當初沉浸在科學的世界中,如何化挫折為力量,以應對現實世界帶來的挑戰!
簡單來說,我們這些能夠適應社會的理工宅,某種程度上就是把面對的所有人生重大問題,都分解、拆解成一個個小單元,然後運用理性分析思考的方式,用盡所有能夠收集到的資訊,整理成一個個工作清單,然後按表操課地一一面對挑戰。
只是卡蜜拉更是直接把科學運用在思考她遇到的絕大部分人際問題上!如果卡蜜拉小時候有本《人類使用說明書》,她一定會是忠實的小讀者。可惜,她當時沒這本書,於是她長大後乾脆放大絕——自己寫一本!
雖然是理工宅但沒關係。她用一般理工宅更能夠理解的科學語言,來說明理工宅面對的種種人生難題。這是一本可以造福社會的好書,因為儘管許多理工宅是不折不扣的怪咖,但是只要在人生中遇到知音,他們就能夠好好地發揮所長,用特殊才能來推動人類科技的進步,而非自暴自棄甚至誤入歧途、為害人間。
卡蜜拉本身就很幸運,因為她的家人、朋友和老師都很照顧她。而我也是。所以如果認識這些怪咖,或者他們是你的家人,趕快買一本送他們!你會感謝你自己的!
從科學理論討論人際——《人類使用說明書》真的夠宅、夠懂人嗎?
要如何說明《人類使用說明書》的宅度呢?
舉例來說,卡蜜拉用現在當紅的 AI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來說明如何擺脫箱型思維;理工宅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個性古怪而難以交友怎麼辦?向蛋白質學習團隊合作吧!她用熱力學來解釋房間的失序狀態才是正常的,這點深得我心!遇到恐懼該怎麼辦?探究一下光波和折射吧。
尋找河蟹要去找網路警察嗎?其實,波理論、和諧運動就能提供答案;分子動力學能教你如何屏除從眾心理,而量子力學和網絡理論能指導你邁向目標;不知道別人在想什麼嗎?沒關係,可以好好運用演化及貝氏定理;化學鍵就隱含著各種人際連結的道理;在人生的過程中犯錯不需太擔心,因為深度學習與神經網路就在不斷試錯;要在社會中待人以禮,可以用心研究賽局理論。
從上述內容也大致可見,不僅理工宅可以用科學來理解人類,而我們也能反過來用人類行為來理解這些科學知識與理論,這也是為何卡蜜拉的處女作能打敗許多經驗老道的科普作家,而榮獲 2020 「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大獎」吧!
理工宅的人類敲門磚——你準備好走進這個世界了嗎?
《人類使用說明書》也能讓我們見識到理工宅很不一樣的內心世界,原來大家都有情感上的需求,只是當有人和我們看起來不太一樣,只要我們並不是外星人(雖然稱我們為外星人的同學也不少),就多少應該活得像人類。
不管是理工宅還是多愁善感的文藝青年,都是我們人類多樣性的表現,人類能夠源起自非洲草原,而後遍布全球,就是拜我們這個物種的多樣性之賜,創造出五花八門的技能和知識,形成複雜的社會網絡,天生我才必有用。
當然《人類使用說明書》也只是一塊敲門磚,讓理工宅能夠更加自在地融入社會,而不僅是孤芳自賞。可是要更加搞懂人類的世界,以及內心深處情感的力量,我們也需要文學。
文學的價值就在於本身的美,但如果站在功利的角度來看:文學作品能夠讓我們更加體會人類的情感世界。例如詩詞歌賦引領我們探索更廣闊的人類情感;經典文學小說,讓我們用我們演化而來、天生擅長用故事學習的方式,理解更深刻的情感與人際關係。
確實有心理學研究發現,閱讀文學小說,能夠提高受試者閱讀他人情緒的能力,這對我們在社會上趨吉避凶,會是很有幫助的!
好吧,準備好見識一下這位了不起女孩的內心世界了嗎?
本文原刊登於泛科學
2021年8月4日 星期三
傳染力的崛起與消長
經過一整年的肆虐,到了2021年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冠狀病毒病,俗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在全球已超過九千萬人確診感染,超過兩百萬人死亡──2020年對許多人來說,是被疫情偷走的一年!
台灣因為一度防疫有成,只要遵守政府要求在八大場合戴口罩的規定就幾乎能完全歌舞昇平,可是很多國家,即使醫療和公共衛生理應良好,一旦鐵齒不戴口罩、不保持社交距離出入公共場所,可能連什麼時候、被誰感染都不知道!
冠狀病毒從病患的口沫氣溶膠、甚至空氣,飄到另一個或幾個人的眼口鼻中,然後在呼吸道中開心地大量複製,再隨著病患的打噴嚏、咳嗽逃離到體外,伺機而動地侵犯另一些人的呼吸道等器官,倘若病患年事已高或久病纏身,病毒還會和病患同歸於盡。
這場該死的冠狀病毒疫情何時該結束、讓我們重回在各國暢行無阻的過去?除了醫療和生物科技的進展,我們該從這場疫情中學到什麼?這本在疫情前就寫好的好書《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The Rules of Contagion: Why Things Spread──And Why They Stop),剛好就在疫情全球大規模流行時出版,真是無巧不成書!
《傳染力法則》作者亞當.庫查司基(Adam Kucharski)任教於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他原本是數學科系出身的數學家,因緣際會之下親赴太平洋群島多座村落以及拉丁美洲多間醫院展開田野調查,研究伊波拉病毒和茲卡病毒等全球性的傳染病。讀了《傳染力法則》,我對他敬佩得五體投地,因為他把在傳染病中研究得到的洞見和啟發,都用來分析許多事物的傳染力上,難怪文章能在《觀察家》、《金融時報》、《科學人》和《新政治家》等發表,他的見識真能讓我們腦洞大開!
除了傳染病或電腦病毒,他也把許多有傳染力的擴散現象做了很棒的梳理,有些是我們想要中斷擴散傳播的,如惡意軟體、暴力或金融危機,有些我們恨不得全天下皆知,如創新發明和文化傳播。這些傳染力現象,各有各的特殊性,但也有普遍性,庫查司基在書中為我們探討這些獨特特徵和基本法則,讓我們不被事物的表象給迷惑。
庫查司基本身小時候曾罹患吉巴氏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縮寫為GBS),通常是病毒感染後續引發的急性併發症。病人的免疫系統失調,導致免疫細胞攻擊神經系統,令神經線發炎及失去功能,多數影響運動神經元,有時感覺神經也被波及,並且集中在脊髓及周邊神經,產生疼痛、麻痹及肌肉漸漸無力等病徵。他在斐濟研究登革熱時又遇見到吉巴氏症,後來他還投入症狀酷似登革熱的茲卡病毒之研究。
登革熱和茲卡病毒都透過蚊蟲叮咬傳染,前者我也患過,發高燒和徹骨疼痛令人終身難忘。庫查司基利用數學模型研究這些流行病,其方法可追溯至羅斯(Ronald Ross)持續研究瘧疾後出版了《瘧疾的預防》(The Prevention of Malaria)一書對傳染力的洞見,並提出「機械性分析法」,歸納出傳染病傳播的概念模型,並分析以對疫情發展模式作出結論。羅斯從模型中得知滅蚊的效果,於是極力推廣。雖然他獲得了19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當時沒受到足夠的重視,幾十年後大家才公認他是先知。隨後多位學者對流行病學提出各種洞見,包括群體免疫力(herd immunity)等等,讓我們能在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前就預見發展模式,並且還被延伸至理解其他傳染力事件上。
2009年全球發生了大恐慌事件,在全球疫情大流行。嗯⋯⋯我說的不是H1N1流感的疫情而已,而是2008年就開始爆出的金融風暴,這場海嘯席捲全球金融市場,資金的大出逃摧枯拉朽地產生大崩潰。這在歷史上並不新鮮,連偉大的牛頓也是南海泡沫的受害者,他能預測天體運行,但看不懂人心的瘋狂。《傳染力法則》指出,金融網絡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很健全,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卻非常脆弱,這在是在生態學已經是個成熟的概念,只是恐慌真的在金融圈中傳播時,經濟學家才認真面對,而最早認識到金融傳染的,就是著名的生態學家喬治.杉原(George Sugihara)和羅伯特.梅(Robert May)。
2009年H1N1流感疫情發生時,我上半年還在美國加州,附近有市鎮相繼淪陷,但我並沒有感染,而是回台灣幾個月後感染。從那場疫情可發現,人類無遠弗屆的跨國社交互動,把H1N1流感帶到比最初疫情發生的墨西哥更遠的國家,而社交連結和流量比起地理上的遠近距離更有實際的意義。這次的冠狀病毒疫情,爆發的中國武漢封城,封城前逃離的幾百萬中國人,不僅把病毒帶到國內各地,還傳播到歐美日,各航班簡直就是人肉培養皿宅配系統,若不認真作好入境防疫,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倖免。
近年甚至發現,連意外、離婚、抽菸、肥胖和慢性疾病等「獨立」事件都可能透過社交連結傳染!在網路時代,我們也能多次親身感受到,這個世界真的有夠小!《傳染力法則》也花了一章探討暴力及犯罪的傳染,其中也包括自殺。如果暴力和犯罪就像傳染病,那麼透過認識傳染病的方式來剖析,也能夠像治病一樣挽救許多寶貴的生命。他們也利用流行病學家常用的再生數(R)來進行分析。若能瞭解傳播模式,就能制訂更有效的防疫措施。利用公共衛生的方法預防犯罪,遏止犯罪的擴散現象,在美國一些城市已有具體成效。
過去,有長輩勸我不要過度使用電腦,因為當電腦病毒入侵人腦,人就一病不起了⋯⋯這種謠言居然也能傳開,看來病毒式傳播還真的無孔不入。網路內容拜社交媒體的分享傳播所賜,許多蠢事和糗事原本只有親友知道,但現在只要上了「靠北XX」或「爆X公社」,這些過去許多主流媒體原本不屑一顧的事,就在記者宅在辦公桌事後諸葛、斷章取義地亂抄下,變得路人皆知,認同請分享。
《傳染力法則》提到電腦病毒WannaCry那樣加密檔案並且勒索贖金。我就是受害者之一,有一大批研究資料被永久鎖在硬碟中,過去常用的伺服器也報銷了。電腦病毒無孔不入到能感染智慧家電的物聯網,甚至透過藍牙裝置攻擊,連賭場連網的魚缸都暗藏殺機!
在這次冠狀病毒的疫情中,我們利用演化樹調查病毒的起源和傳播。若不是拜生物科技這二十年的進展所賜,我們很可能重蹈百年前西班牙流感的覆轍,難以快速並充分掌握病毒的去向,而這也要拜演化生物學的方法所賜。《傳染力法則》也提到,我們能夠重建病毒流行的親緣關係,即時就為新突變和傳播路徑追本溯源。
從冠狀病毒的疫情,我們也能認識到許多基礎研究對瞭解和控制疫情有多重要,台灣及時採取防疫隔離、旅行限制、社交距離和口罩等政策成功阻止了冠狀病毒在境內的大規模傳播,除了醫檢人員、醫護人員的團結和辛勞,大量生命科學相關基礎研究提供傳染力的預測,包括我同事張筱涵老師提供予疾管局的數學模型,都居功厥偉!
從《傳染力法則》中,我們見識到對傳染力的理解,理因能夠遏止這場無法無天的疫情吧?恐怕沒那麼簡單,因為問題不是出在學者,科學家提供了一大堆對抗疫情的彈藥,只是民粹主義者只會嘰諷知識菁英為傲慢,堅決不接受科學證據,然後許多歐美政客也不懂疫情延燒對實體經濟長久的創傷,沒勇氣強制人們的行為或短暫封城。不過樂觀地看待,不同國家五花八門的政策手段,何嘗不是讓我們多次驗證傳染力法則的另類方式呢?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