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日 星期四
用啟靈藥物改變你的心智?
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的疫情從中國湖北擴散至全世界,在歐美引發更嚴重的疫情,導致多國封城封國。一張社交媒體廣為流傳的照片中,荷蘭阿宅們在居家防疫前,排隊購買大麻。姑且不論這照片是真是假,都不禁讓人好奇:啥時候大麻成了不可或缺的民生物品了?
柯林頓競選美國總統時,被質疑留學英國牛津大學期間曾吸食大麻,但他很賤地公開說「我曾嘗試過一兩次(大麻),但當時我可能沒有吸進肺裡,後來我沒有再吸食過。」如果場景搬到現在,美國社會對大麻的態度已經愈來愈包容,好幾個州開放娛樂用大麻合法化,即使他承認吸過大麻,也不見得會影響選情多少吧。
我在美國留學時,聽說大學阿宅吸大麻胡搞瞎搞的狀況比比皆是,早已習以為常。我還有博士班同學說,他們用大麻做成所謂的「綠色」糕點開趴,是公開的秘密,有次室友從家裡回到宿舍,以為前一晚開完趴剩下的蛋糕是貼心為她準備的早餐,全吃光了去見論文指導教授,一路嗨到教授受不了把她趕回家。
我有親人在去柬埔寨吳哥遺址旅遊時,去吃了「快樂比薩」(Happy Pizza)。我原本也有去那家餐廳,是英文旅遊書介紹的,還說一定要點快樂比薩,只是我不想像其他桌的白人阿宅出了國還只能吃西方食物,所以沒點;但那位親人和朋友嗑掉了一整個快樂比薩,然後去按摩,原本沒有特別感覺,按摩到一半,大麻開始發揮作用。她們在按摩店裡嗨翻天,飛機也搭不成,多滯留了好幾天。
事後,她們才知道原來那個快樂比薩是十人份,她們一人吃了五人份,結果留下不算小的後遺症,有好一陣子接收到刺激的畫面或強勁的音樂,就會出現各種幻覺,看來腦子真的嗑壞了。不過她還是一直跟我說,那體驗真的很特別,有機會要試試⋯⋯
說真的,我不是不想試試,只是還未找到合法的方式,畢竟我也沒去過荷蘭。荷蘭對這些致幻藥物,是有名的開放。我有朋友說他朋友去荷蘭時,和朋友一起試了致幻蘑菇,吃下去後等了一陣沒感覺,想說是不是上當受騙了,兩人就去逛大街。沒想到走在路上就嗨了,都看到自己的腳變成了黃金,而對方的也是,就想去買鋸子把腳鋸下來賣錢。要不是語言不通搞半天沒買成鋸子,要不然兩人就⋯⋯所以朋友奉勸我們,要玩蘑菇也要有人清醒地在場⋯⋯
在這裡大剌剌地談大麻或致幻蘑菇可能讓不少朋友不舒服,畢竟大麻和迷幻藥在一般台灣民眾心目中,是不折不扣的毒品。大麻在法律上是二級毒品,與安非他命同等級,不管運輸或販賣大麻都會被嚴厲處罰,有些藝人也因為被發現吸食大麻而身敗名裂。可是在政壇上,綠黨就主張推動醫療用大麻合法化,在政府公共政策上、媒體或醫療論壇上公開討論。目前已把醫療用大麻合法化的亞洲國家有泰國及韓國。
好了,既然大麻也好,致幻蘑菇也好,都是不合法的毒品,為何我要在此侃侃而談?是有多想嗑藥啊?其實,是因為要談這本重口味的好書《改變你的心智:用啟靈藥物新科學探索意識運作、治療上癮及憂鬱、面對死亡與看見超脫》(How to Change Your Mind: What the New Science of Psychedelics Teaches Us About Consciousness, Dying, Addiction, Depression, and Transcendence)。
《改變你的心智》作者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他的《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和《烹:火、水、風、土,開啟千百年手工美味的祕鑰》(Cooked: A Natural History of Transformation)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書!我原本以為他是對飲食文化有興趣,沒想到他吃下肚的東西還不只是食物而已⋯⋯口味頗重⋯⋯但想想他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新聞學教授,而柏克萊是全美最自由開放、最具反判精神的城市之一,也是嬉皮文化的聖地之一,就覺得好像頗為理所當然了。
如同麥可.波倫其他好書一貫的作法,他不僅耙梳許多和迷幻藥有關的科學研究和歷史,還親自嗑了藥!所以這本《改變你的心智》有很強的個人探索和冒險的精神。他親身冒死嘗試了三種迷幻藥,一種比一種強勁。當然,他的腦袋沒壞掉,否則也寫不出這麼有條理的好書!他在書中,把所謂的迷幻藥稱作「啟靈藥」(psychedelics),以下都以啟靈藥統稱會改變你的心智的化合物。
麥可.波倫主張,適當劑量的啟靈藥能夠改善情緒、提高認知功能,也讓臨終或癌末患者不再恐懼死亡。然而,社會大眾對啟靈藥有極深的誤解,認定它們是會讓人心智崩壞的成癮物質,應該嚴厲禁止使用!麥可.波倫帶我們到各大校園和研究機構裡探索啟靈藥的發明發現,以及後續的研究,還有名校校園中令人瞠目結舌的瘋狂教授等等,如何開發啟靈藥的潛力,以及後來又怎麼被汙名化,再到近來神經科學家如何用它們來研究人類的大腦等等。
俗稱迷幻藥的啟靈藥難道真的不會危害人心?在回答這問題前,我們必須認知,不管什麼物質,超過了合適的劑量都有害。適當的劑量是藥物,過量就是毒物!這世界上絕對沒有百分之百安全的物質,即使是水,在人脫水後快速攝取,也會讓人水中毒而爆血球!更甭提禁也禁不了的有害「一氧化二氫」,有興趣就自己查找去吧。另外,也沒有絕對的毒素存在,只要劑量在安全標準以下,就是無害甚至有益的,千萬別追求什麼在食物中零檢出這種蠢事。如果要零檢出任何我們以為有害的物質,就只有絕食餓死一途!
回到啟靈藥的問題,關鍵在於劑量!以及使用的方式!麥可.波倫不僅走訪科學家,也訪問了不少啟靈人物,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現象。他發現,使用了適當劑量的啟靈藥,能改變人們觀看世界的眼光,並且觸及內心深處的記憶。同時他也發現那些的改變是持久的,只要身心健康且心態正確,就不會像吸食成癮性毒品那樣會愈來愈慾求不滿。這也是為何啟靈藥會常用在一些宗教儀式上,美國法院就判一個教派「UDV」可以合法使用啟靈藥「死藤水」。
可惜的是,迄今為止的啟靈藥科學研究仍有限,因為它們被汙名化後,難以取得足夠的研究經費。《改變你的心智》提到兩位驚世駭俗的哈佛大學教授,在哈佛校園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後,因為踩到太多紅線而被掃地出門,然後展開魔幻式的傳奇旅程;另外,啟靈藥的研究還有一難處,就是服用者的行為改變太過明顯甚至誇張到連門外漢都能看出,無法進行嚴謹的雙盲實驗。
麥可.波倫為了繼續探究啟靈藥的神奇效果,他尋求「地下啟靈界」的三位奇人異士的啟靈指導下,嗑了三種啟靈藥,然後很宅地一邊嗨一邊用筆電作記錄。首先,他去了美國某山區找了一位六十多歲的隱士,在他的監督下嗑了迷幻藥LSD。LSD是最有名的迷幻藥,披頭四還為它寫了首無厘頭的歌〈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第二次是從一位靈修女士那吃了致幻蘑菇,體驗「裸蓋菇鹼」(Psilocin)的威力,但因為蘑菇太大朵又乾澀,他還配了巧克力一起嗑下去;第三次是吸食一種從沙漠蟾蜍的毒液中提煉的致幻劑「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5-MeO-DMT)。那種沙漠蟾蜍毒液是劇毒,但結晶後就無毒了,把結晶汽化吸下去。
簡單說,從以上三次體驗中,他從LSD感受到強烈的愛意,從迷幻蘑菇中見到好幾位死去的親人,從蟾蜍的毒液中感受到自我的消融和宇宙萬物融為一體!麥可.波倫的文筆極好,要知道他究竟體驗到了啥,一定要讀讀《改變你的心智》。因為我沒嗑過藥,只能說最接近的經驗只有喝酒喝到茫還有發高燒到出現幻覺,但可能相差甚遠。
其實,啟靈藥讓自我消融,和萬事萬物融為一體的感覺,並非啟靈藥才能辦到。佛教強調的「無我」,並非只是一種哲學概念而已,而是高僧大德在修行中實際感受到的,這也是為何只讀佛學理論的人大多淪為純嘴炮。所以要改變你的心智,絕對不用單單靠藥物,禪修也可以。純粹靠使用藥物產生類似宗教的神秘體驗可能是危險的,雖然效果立竿見影,但因為啟靈藥的藥效會隨著服用次數而降低,而更大的劑量有害身心!
那為何啟靈藥和禪修能夠讓人產生自我消融的感覺?神經科學的研究大致上發現,那是因為產生「自我」的幻覺的大腦「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被關掉了!另外,啟靈藥也讓大腦的各個網路之間的交流更密切和頻繁,產生許多從所未有的感覺感受,並且調動出深藏已久的回憶。就純科學研究而言,啟靈藥有助我們更加瞭解大腦。
或許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需要那樣子自我消融的宗教式體驗,但近年的研究也發現,適當劑量的啟靈藥能夠協助戒菸戒酒,因為試過了啟靈藥,菸酒帶來的快感就變得毫無意義。啟靈藥對改善憂鬱症也可能有顯著效果,讓瀕死的人們不再害怕死亡,還能讓人腦因為不再墨守成規而產生新創意!當然,那樣子的宗教式體驗對一些人產生的人生意義,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
最後來個免責聲明,以上都是科學性的討論,沒有要推廣任何藥物之意,並且麥可.波倫試過的三種啟靈藥,在大部分國家都是嚴禁的毒品,千萬不可以身試法!真的好奇的話,讀讀《改變你的心智》會是最安全可靠的方式!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2020年9月9日 星期三
探索花園裡的小宇宙
我們生活在都市叢林,看到混凝土結構的機會遠多過鬱鬱蒼蒼的樹木,但是我們在演化上和植物有太多千絲萬縷的聯繫,太少接觸綠色植物有害身心健康。在家裡、辦公室擺上幾盆植物不無小補;另外,長輩或居家隔離防疫的朋友,如果能有幾盆植物照料,不僅分散了會導致焦慮的注意力,也會增加在亂世中的掌控感,以及對生命的責任感,對心理健康也大有助益。
雖然現代許多人無肉不歡,可是最健康的飲食其實該以植物為主,現在為了防疫大家都囤泡麵乾糧,卻冷落了葉菜類,還有大把便宜的新鮮蔬果躺在超市和傳統市場等大家搶購。城市生活產生和農村的疏離感,沒能見到這些蔬果生長的樣子,十分可惜,畢竟它們不會自動出現在市場,而是從土壤裡慢慢生長出來的。《花園裡的小宇宙:生物學家帶我們觀察與實驗,探索植物的祕密生活》(Discoveries in the Garden)這本好書,可以帶你一覽蔬果生氣勃勃地生長在土壤中的百態。
有時候頗羡慕研究植物的同事,因為飼養實驗動物需要更大的空間,還要花費很多力氣清理環境。讀了這本《花園裡的小宇宙》,發現植物真是個超好用的實驗材料,因為植物的種子唾手可得,它們很多被當作人類的食物,在超市(還沒被疫情嚇著的民眾掃光前)就能輕易買到各式各樣的種子,把它們煮來吃之前留下一小部分就很夠玩了。
另外,我們不會拿寵物做實驗,最多進行非侵入式、不留後遺症的簡單動物行為實驗。可是植物就不同了,熱愛植物的朋友,偶爾拔個幾片葉子,修剪幾根枝條,甚至把植株整根吃掉,也是家常便飯吧,更甭提把家裡種的植物切碎搗爛也不會有任何倫理道德上的疑慮。
即使你我都同意惡搞植物不算變態,可是要怎麼玩才能玩得盡興?或者至少要玩得像個科學家?圖文並茂的《花園裡的小宇宙》就是本很好的科學知識介紹加實驗指導,只要用上一般超市和藥局都能買到的材料,就能好好學會科學的方法,用心地觀察和研究植物!讓大家能夠在疫情期間宅在家就觀察到生命繁衍的各種奇特現象,而非只是看到新型冠狀病毒不斷攻陷人體來當人肉培養皿的新聞⋯⋯
我們建築房子,就是要舒舒服服地生活在氣候和光線可控的空間中,在台灣有限的空間栽種植物,它們也和我們同住,可是植物在野地要面臨許許多多突如其來的狀況,有時候要用盡方式搶奪有限的水和養份以及陽光,並且設法和其他植物、動物、真菌、細菌等共生共榮,《花園裡的小宇宙》也讓我們知道該用什麼方法在家就能觀察到這些生命求生的壯舉。
到超市或花店買把種子,讓《花園裡的小宇宙》帶領我們走進植物世界、欣賞它們的美妙吧!首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生物學家詹姆士.納爾迪(James Nardi)讓我們認識到種子中預先形成了未來的植物,還知道該往哪裡萌芽和何時該萌芽,你可以用豆芽做實驗,然後把它們當晚餐。
用植物做實驗還有一個優勢:你可以玩各種方式的嫁接來進行觀察。植物也是很好的生物數學教材,因為葉子和毬果就有不同有趣的幾何圖形。春天許多樹木在長新葉,秋天時又會落葉,葉子井然有序的出生與死亡,都有精準的調控。
植物地下的世界就是根,根的生長速度驚人,在吳哥遺址和台南安平樹屋都可以讓人見識到樹根的力量,在家也能觀察。《花園裡的小宇宙》告訴你如何研究根運送水和養分的管道。另外,不僅是根長在地下,有些莖也是,例如鱗莖、塊莖。地下莖和根,也有形成新植株的能力,這是一種不需要種子的繁殖方式,例如儲藏太久的馬鈴薯常會發芽;鱗莖、塊根、塊莖也常常成為人們餐桌上的食物。
很多人對植物的喜好來自花朵綻放的美麗。花,當然不是開來讓人類欣賞的,而是讓授粉者光顧的。從花到果實、種子的旅程,極為有趣。各種植物的花粉也有千奇百怪的形態,本身就很有藝術價值。當人類懂得開花的時間和果實成熟的秘密後,就能夠操控開花和果實成熟的時間。果實是靈長類喜好的食物,包括人類。果實裡的糖,是石器時代人類少數能吃到甜味的食物,另一個是花蜜,也是花和蜜蜂合作的結晶,這都要拜植物能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那麼植物又是怎麼辦到的呢?植物又是如何運輸糖份呢?
植物看似原地不動(最會動的或許是含羞草?)可是藤蔓、捲鬚、葉和花都會作纏繞、旋轉、健美操等運動哦!捲鬚對接觸可是敏感得很,花、葉和枝條也有日常運動,《花園裡的小宇宙》讓你學學如何作觀察和實驗來發現。
在花園或菜田裡種蔬果和花卉,最討厭的是生命力旺盛的雜草,可是《花園裡的小宇宙》要我們別嫌棄雜草,因為那是植物面對逆境給人的啟發,而且雜草也有許多重要的生態功能。那麼雜草如何對付競爭對手的呢?它們如何讓種子廣為散布?讓我們來見識一下吧!
在工業革命前,人類為了增添生活中的色彩,需要善用植物的顏色。讓植物有多種色彩繽紛的化學物質可以當作染料,化學合作法發明前,人類主要就是利用植物色素來染色。現在雖然能夠輕易買到人工合成的染料,但是藍染等植物染料仍魅力不減,因為能夠染出有個性化的布料,《花園裡的小宇宙》教你可以在家試試的方法。
植物的氣味與精油也很迷人,極具經濟價值。植物的氣味和精油當然也不是分泌來讓人開心的,有些是傳給植物同伴的警告性氣味,有些是驅趕昆蟲的次級代謝物。這些氣味究竟是迷人還是恐怖,有不少真的是因人而異,有些我覺得很香很好吃的,朋友聞到或吃到卻生不如死。不同種植物還能透過這些氣味來合作與競爭哦!這也是為何有些植物一起種會更加茂盛,有些卻會相剋。
植物要能健康生長,土壤裡的其他生物也很關鍵。《花園裡的小宇宙》讓我們認識這些植物的微生物同伴,以及掠食、寄生、授粉的益蟲,還有分解者與養分回收,這都是好的園丁不該忽略的。《花園裡的小宇宙》教你如何找到這些生物。
生命科學的學習,不能只讀教科書,而不對生物體和大自然作觀察,並且也要親自動手作實驗,來驗證各種假設。因為地表上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的生物和現象實在太多了,專業生物學家也僅研究了一小部分而已,因此只要能夠掌握科學的方法,業餘人士也能夠有新的發現!所以與其遵照書中的實驗步驟來依樣畫葫蘆,學習到科學的方法更是王道!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2020年9月3日 星期四
TENET天能宇宙
你去二刷《TENET天能》了嗎?
我這週和老婆又去看了一次《TENET天能》,得到一種極為難得的體驗。首次有電影能讓我不到一週就去二刷的!然後短時間內續〈TENET天能・能天TENET〉再
為了避免朋友誤觸雷區,先賣弄一下科普。雖然首刷《TENET天能》時還沒被搞得暈頭轉向,可是回來後當然就把網路噴湧而出影評和YouTube影片找來腦補⋯⋯哦不⋯⋯來更加理解《TENET天能》,現在實在不難找到許多文章和YouTube影片在用各種資訊圖的方式呈現各角色的時間軸和科普知識等等。不過《TENET天能》中,有個比較古怪之處,我還沒看到有人在討論,如果我錯了,請立馬指正我。那就是兩派人馬在搶奪的「鈽241」(Plutonium-241)。
鈽(Plutonium)作為核武材料是人儘皆知的,有何古怪之處?最常用作核武原料的,有鈾和鈽沒錯,可是那主要是鈾233、鈾235和鈽239。是因為鈽241無法核裂變嗎?其實不是,鈽241理論上是可以像鈽239那樣核裂變而成為核武和核能燃料的,可是使用鈽241有兩大問題,一是鈽241是人工製造的而非天然存在的,二是鈽241的半衰期只有14年,也就是說,14年後,有一半的鈽241就會衰變成不能核分裂的鎇241(Americium-241),核彈要放多久才會派上用場很難說,怎麼可能用半衰期這麼短的鈽同位素呢?
去搶奪鈽241的過程不能說完全不合理,軍方不會想用鈽241去製造核彈,是因為半衰期不夠長,可是恐怖份子就有可能,因為恐怖分子恨不得立馬把鈽241投入戰場,半衰期搞不好愈短愈好。可是鈽241本身在《TENET天能》中並非重點(而事實上他們搶的根本就非鈽241)吧?那麼為何還設定了鈽241這個詭異的存在呢?關於這點,我只能說會不會在鈽241和14年/2的數字正反上呢?諾蘭連這都不放過?
因為接下來是談二刷的體驗,不免就要一再談到電影中的內容,如果還沒看過《TENET天能》,請迷途知返,以免深陷雷海。
原本我以為 《TENET天能》並沒有超越《全面啟動》(Inception),可是我錯了!諾蘭這次不僅創新了電影藝術,甚至還讓許多觀眾也參與了行為藝術,創造出觀影以外的多種體驗。諾蘭的電影,把抽像的時間,化為膠卷而具像化,他這次把時間玩弄得極質,也讓二刷的觀眾續繼經歷整個電影再經歷的時間。每再刷一次《TENET天能》,就是透過逆轉門,讓你逆轉回到故事開頭再順向地把故事再經歷一次,你事實上,就參與了《TENET天能》的特訓。
《TENET天能》的故事極為緊湊,首次觀看時,很多細節都不免的要遺漏,《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教你擺脫六大錯覺的操縱》(The Invisible Gorilla:How Our Intuitions Deceive Us)作者克里斯.查布利斯(Christopher Chabris)、丹尼爾.西蒙斯(Daniel Simons)在哈佛大學的一個經典實驗讓許多高材生看不到明顯的大猩猩:
在首次觀影時,尤其在電影前半段,絕大多數時候大家都難以看到眾多細節。因此二刷的樂趣,就在於在許多方面,我們其實像是在看一部新電影,因為已經用全新的角度來理解,這和《TENET天能》諸多角色進入逆轉門回到過去去幹新的勾當,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因為知道了劇情的發展,許多主角間看似莫名其妙的對話,也有了新的意義!
《TENET天能》主角們在來回穿梭逆轉門,在同一時間段發展出多個時間軸,整部電影完全沒有任何一個多餘的鏡頭和場景,兩個小時半也只是把他們這多個時間軸的故事截取最最最精華的部分而已,而電影以外有大量的故事在發展,觀眾必須自己腦補上去,所以《TENET天能》也讓我們各自成為了整個宏觀的天能宇宙的編劇,在找尋各種評論讓自己能看懂《TENET天能》的同時,也參與了鏡頭外故事的討論。
因此,無名的男主角和Neil,怎麼會是故事薄弱的人呢?就連大反派Sator,
因為二刷時,比較能泰然自若地看到那些發生過的已經發生了的事,重看也只是再度成就《TENET天能》,除了能好好欣賞配樂了,當然也能夠更好地欣賞《TENET天能》的諸多創新,例如把許多科學或科幻元素像是熵、時間、反物質、祖父悖論、CPT對稱等等形成多種鉗形戰術對觀眾的腦袋作多方突擊;還有,要緊湊且不留太多破綻且氣勢磅礴地架起天能宇宙,這只有導過多部入圍IMDb前250大的大片導演才有足夠的功力作到;當然《TENET天能》的動作場面之精彩就已值回兩刷票價。
另外,我高度懷疑,能在正式上映不久就快速整理出文章的,除非是觀影經驗異常豐富到能夠補捉到那些細節,要不然就是早受邀觀看了特別招待的場次,然後在正式上映的早上就衝去二刷。因此,二刷才不是簡單地把一部電影重看一次而已,而是考驗自己能否在快節奏下能夠補捉到那些細節。
在閱讀和觀看《TENET天能》那些多得不勝枚舉的評論和影片時,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幾乎所有文章也好、YouTube影片也好,都至少有一兩個小錯誤(我的也不例外吧),把電影裡頭的一些細節也好、劇情設定也好搞錯。但因為不影響他們的結論或提供的主要資訊,因此也不一一展開調查了,只是想說,人的記憶還真是有限,兩個小時半之內記不清的,腦袋就會創造出新記憶拼圖,又或者對於同一件事,不同人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吧!
看來該準備三刷了嗎?
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
未來醫療的免疫解碼
有很多我們身體正常的生理功能一直默默地工作,我們會意識到它們存在,可能是它們失去功能的時候,或者,是它們不斷秀存在感的時候。 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這隻黑天鵝,很可能在2019年11月底或12月初就從中國湖北的野生動物感染人類,而且突變成能夠人傳人了,可惜更可恨的是,對岸專制政權維穩大過一切的思維,反而把僅僅在網上討論的醫護人員逮捕並控告成造謠者,然後權力一把抓的極少數高層官員遲鈍且後知後覺地在疫情已一發不可收拾後,才祭出最極端的封城控制手段,但單單在中國,就已有超過三千人喪生。
而今,造成2019冠狀病毒病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已擴散至歐美,迄及波及超過一百一十個國家,釀成全球大流行,造成另外三千多人命喪黃泉(三月資料,9/2更新:全球已感染超過二千六百萬人,造成近九十萬人死亡)。不管是中國更改確診標準讓人數似乎不再大幅增加也好,或者是歐美遲緩甚至不作為的防疫手段也好,都讓此次疫情何時能夠趨緩成了未知數。
在許多國家都進入緊急狀態的對照下,台灣雖然仍有不少出國交流的行程被打亂,但看似還能歌舞昇平。儘管台灣此役表現亮麗,但在全球疫情受控前,台灣發生社區感染似乎只是時間問題,只期望我們能夠把疫情大流行的時間拖得愈晚愈好,讓醫學界能夠累積足夠多的知識來控制甚至治療重症病患,並且保存醫護人員的精力以免發生醫療崩潰。
相信只要拖得夠久,就有特效藥出現,或者成功研發疫苗;有些國家甚至採取「群聚免疫力」(herd immunity)的方式,主張六七成人口感染過這個病毒産生了抵抗力,疫病就無法再流行了。為了因應這次疫情,網路上也出現不少提升免疫力的方法,期望如果倒楣地被感染了也只是輕症。然而,提升免疫力的說明真的有憑有據嗎?免疫系統是如何對抗外來入侵的病原體的呢?疫苗的原理是啥?會有那些傳說中的副作用嗎?這些科學知識在瘟疫蔓延的今天都很重要!
在這次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中,除了一些國家醫療崩潰幾乎得不到適當照護的情況外,大部分造成死亡或嚴重病症的病症,都是高齡的老人或者長期嚴重慢性疾病患者。可是十七年前的SARS事件,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2019冠狀病毒病的病毒潛伏期平均大約三至七天,大多數患者的表現以下呼吸道症狀為主,常見臨床表現包括發燒、四肢乏力、乾咳等症狀,其他表現包含鼻塞、流鼻涕、頭痛、咽痛、咳血,咳痰、或腹瀉等等。有部分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無肺炎症狀,甚至可能無任何臨床表現。病毒感染嚴重後,會引發多種併發症包含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膿毒症休克、全身發炎反應症候群、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急性心肌損傷,和凝血功能障礙等等。2019冠狀病毒病的死亡率大概是1~7%(還會依不同國家和疫情發展而變動)。
然而,感染SARS的死亡率高達約10~20%(依不同國家和計算方法而異),而且主要為青壯年。死亡的SARS病患,肺泡不能膨脹,吸不進氣,窒息而死。當免疫系統對抗病原體時,細胞素會引導免疫細胞前往受感染處,被啟動的免疫細胞則會產生更多的細胞素。通常來說,人體會檢查並控制這個反饋循環。但是在有些情況下,情況會失控,導致一個地方聚集了太多被啟動的免疫細胞。這樣的細胞素風暴(Cytokine storm)有可能會對身體組織和器官產生嚴重的損傷,比如當其發生於肺部,過多的免疫細胞和組織液可能會在肺部積聚,阻塞空氣進出,並導致死亡。上個世紀造成幾千萬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也可能是因為細胞素風暴。
由此可見,免疫力並非愈高愈好,過度反應的免疫力也會不當地破壞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嚴重的後果。不僅在SARS中如此,過敏反應或更嚴重的自體免疫疾病,也是免疫系統把無害的外來體甚至自身的細胞組織當作敵人的惡果。打個比方,過度反應的免疫系統,就像香港經歷幾次「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爭無效而升級暴力後,趁機過度無節制擴張的警政系統,讓無法被有效制衡的香港警察把大量無辜市民當作敵人來非法暴力相向,一個文明社會的法治精神完全破壞殆盡!
言歸正傳,要好好認識免疫系統,來讀讀這本《免疫解碼:免疫科學的最新發現,未來醫療的生死關鍵》(An Elegant Defense: The Extraordinary New Science of the Immune System, A Tale in Four Lives)吧!在這本書中,《紐約時報》記者麥特.瑞克托(Matt Richtel)透過四個案例生動地揭示出免疫系統的適當調節,對我們的健康有多麼重要,而失調的免疫系統讓病患的人生造成了什麼樣預期之外的大改變。
免疫學這幾十年有很大的進展,我大學修免疫學時,剛好遇到教科書改版,學長姐的二手教科書全都作廢,因為新版改寫了許多章節。然而,瑞克托並非單純把免疫學教科書上的知識轉寫成大眾都能瞭解的語言而已,他還親自訪問了幾十位重要的免疫學家,揭示他們在免疫學研究各個里程碑的精彩故事。
《免疫解碼》並非一本冷靜的科普書,瑞克托毫不掩飾和病患主人翁的友情,其中一位還是他童年的摯交,不吝筆墨介紹他們的一生,甚至私生活。這四個病患主人翁各自面對不同的免疫系統失調──有的認不出敵人毫無作為,就像一些歐美政府在這次疫情中的表現;有的暴打自己人,就像香港警察那樣;有的不分青紅皂白把全世界當作敵人,就像美國的川普大帝;有的試圖隱匿疫情,把新興感染疾病當作不存在,解決不了問題,就先解決發現問題的人,就像中共今年初的作為;也有外敵潛伏在體內,滲透入國防和情報機構中,把國防體系架空,最後連面對最弱的敵人都會被輕易擊倒。
疲勞、壓力、毒素、年齡增長和營養失調都會影響免疫系統的效率,就像一個國家的政經情勢會影響軍隊的實力。近年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免疫系統並非像是我們過去想像的那樣,對病原體一概採取殺無赦的態度,雖然和有多種軍種並且後勤支援完備的國防武裝部隊相似,但免疫系統絕非戰爭機器,更像一個正常國家的內政外交,並不是對所有敵人都動刀動槍,還會透過複雜的外交手腕和平地處理爭端,必要的時候還會合縱連橫,利用外國互相制衡。
在這過程中,搞清楚敵我是很重要的,不能看到黑影就開槍掃射。近年有很多研究顯示,我們身上帶著的微生物細胞數量,是我們身體細胞的好幾倍,沒了這些微生物,我們也無法擁有健康的身體,因此免疫系統除了認出自己的細胞,認出同盟軍也是很重要的!免疫系統使用不少漂亮巧妙的機制判斷敵我,並且在外敵入侵後學習更有效地防範未然,經過正確的調校,免疫系統也能夠制裁癌細胞,就像台灣歷經SARS事件後學到更有效率的防疫措施。
免疫系統的運作機制實在太精妙了,遠勝許多人類的工程設計。即使是最聰明的頭腦,也很難憑空想像,免疫學家們在實驗室中辛勤地一點一滴地探索,瑞克托一一造訪建築免疫學知識大廈的學者,把他們當時面臨的問題,和在實驗至中遇到的異例以及別出心裁的解釋一一呈現,讓我們認識這些有血有肉的免疫學家。
談免疫的書籍,不免會談到愛滋病,因為愛滋病病毒(HIV)是專挑免疫細胞下手的,利用免疫系統特有的分子潛入細胞中,大量複製後破壞免疫細胞,最後病人死於免疫匱乏的多重併發症。十幾年前這個還很致命的疾病,在俗稱雞尾酒療法的多管齊下,現在已經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免疫解碼》中的巴伯.霍夫(Bob Hoff)是個奇妙的特例,他被感染了HIV卻長期維持健康的免疫系統,只是不勝唏噓地一再見到感染HIV的朋友接連死亡。
在瘟疫肆虐下,我們很可能要減少社交活動來防疫,最糟糕的情況倘若發生,最極端的長期居家隔離也並非不可能。許多活動已被無奈的取消後,宅在家讀這本《免疫解碼》恐怕會是我們最能夠在精神上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事情之一了吧?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