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TENET天能・能天TENET




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TENET天能》(TENET)無疑是本年度最令人期盼的大片,沒想到還沒上映,先迎來了2019冠狀病毒病( 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的該死疫情,像在電影院裡觀看《TENET天能》這件事本身,在許多國家都成了和電影中諸多場景一樣刺激甚至致命的一回事了!

還好台灣疫情控制得當,才能在歐美哀鴻遍野時,居然能比美國和許多國家都還早上映這部巨作,反而是美國那麼不只要防該死的冠狀病毒,還要防台灣阿宅爆雷過去。因為期待實在太久了,看到許多討論後,就決定第一天去看,從此不僅不怕被爆雷了,還可以爆雷給別人,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BUT),如果你真有看過《TENET天能》,請告訴我如何在阿宅們進入狀況前就把雷爆完?

所以儘管放心,你文章讀到至少三分之二,我都還沒法爆雷的,只是後頭三分之一等看過《TENET天能》再來吧。只要看過《TENET天能》錯的預告片,就很清楚,這次諾蘭要玩的,才不會是粗淺的時間旅行,而是反轉時間




其實,這才是對的預告片:




有些影評在《TENET天能》正式上映前看過《TENET天能》後,因為無法爆雷,就只能說《TENET天能》是《記憶拼圖》(Memento)+《全面啟動》(Inception)+《星際效應》(Interstellar),請同情他們,那樣說至少能讓還沒看過的朋友知道這部電影有多變態吧?至少,大家都一致同意的是,《TENET天能》真的要至少看兩遍,和一個便當吃不飽,那你需要再多吃一個,有異曲同工之妙。一部電影預設就是得看兩遍,難怪大家會視諾蘭為電影院救星⋯⋯

諾蘭一向堅持到原景去拍攝,《TENET天能》中的場景跨越愛沙尼亞、義大利阿瑪菲、印度、丹麥、挪威、英國和美國,在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全球的時代,有再多的銀彈,短期內也不可能出國到這些國家去旅行了吧?所以除了上電影院去看,還能怎麼辦呢?疫情都還不知會重創各地多久,近年也不太可能有這種膽敢到這麼多國家取景的大片了吧?

如果只是簡單地玩時間旅行,還會是大神諾蘭想幹的嗎?時間旅行在科幻作品中被玩到爛,其歷史可參考《我們都是時間旅人:時間機器如何推動科學進展,影響21世紀的人類生活》Time Travel: A History)(請參見〈我們都是時間旅宅〉)。儘管如此,我仍認為《TENET天能》其實並沒有超越《全面啟動》這個巔峰之作(但有超越《星際效應》),雖然對大多數觀眾而言,燒腦的程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章作夢是人皆有之的經驗,但是你來逆轉時間看看嘛。




只是,相較《全面啟動》,《TENET天能》裡的主配角,幾乎都沒有故事可言,他們僅是為《TENET天能》跑龍套,雖然這簡直是太符合電影的設定了,因為就連主角自己也是為自己跑龍套而已,他甚至連名字都不曾出現,大概是因為知道他名字的人,都被逆轉子彈⋯⋯

《TENET天能》裡頭唯一算是有故事的人物,是女主角Kat,她的存在簡直就是雪中送炭,而非畫龍點睛,否則《TENET天能》就只是一群宅男玩007遊戲加奪寶奇兵最後來個猶如宅男打電動的大戰,真是宅到爆錶!這和《全面啟動》中,主角不僅有血有肉,連內心深處都深深觸及,是無法同日而語的。

諾蘭自己就是想拍部宅男⋯⋯哦不⋯⋯諜報片,但卻是部在設定上標新立異的諜報片,當然《TENET天能》也非首部加入科幻元素的諜報片,可是這個科幻元素本身就讓《TENET天能》裡的打鬥和飛車追逐還有兩軍作戰等動作場景新穎到不行,更甭提其難度之高,一部動作諜報科幻片能巧妙等融合這麼多元素來創出絢麗的火花,除了諾蘭還有誰能辦到,這不是神片,那什麼才是神片?

《TENET天能》雖然片長不算短,在冬天放映會爆掉很多人的膀胱,可是卻緊湊到不行,加上時間軸的設定,你看的電影並不是兩個半小時,而是至少好幾個小時的哦⋯⋯如果看一次無法進入狀況,不要難過,反正連演員們從頭到尾都不知道自己在演啥。沒關係,諾蘭早預料到你的困惑,所以他會一再送你一句:「別試著理解它,感受它。(Don't try to understand it. Feel it.)」

就因為諾蘭是個說故事的項尖對決⋯⋯哦不⋯⋯高手,所以有些科學知識居然因為電影而人儘皆知,像是《星際效應》就把相對論、多重宇宙、重力、蟲洞、黑洞、事件視界等等搞成流行詞彙,比許多科普作家窮盡一生的努力都不一定辦得到的都搞定,讓許多科工阿宅又羡又嫉(參見〈讀完這本書,你會再看一次《星際效應》〉)。

於是,為了讓大家懂得些《TENET天能》,我當然要趁機賣弄科學知識為大家介紹一下《TENET天能》會提到的一些概念。

首先,是「熵」(entropy),這個在理工科阿宅們大一上普通化學和普通物理時,就成了收集達成二一的點數用的。很多人對「熵」的理解是「亂度」。可是,那什麼是「亂」呢?誰規定什麼是「亂」?難不成你才亂,你全家都亂?

為了不讓非理工出身的朋友腦袋混亂(熵增了?),或讓理工宅重溫像是薛丁格貓(Schrödinger's Cat)那樣猶如生與死的沒當與被當的量子疊加態,簡單地說,所謂的「熵增」就是更加失序的狀態,而從有序到失序,是宇宙不可逆的過程。然而,這和我們的經驗有異啊,如果只能失序,那麼像我們這樣有序的生物體又是如何存在?

如果可以有序,有誰想要失序?這其實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因為孤立系統自發地朝著熱力學平衡方向──最大熵狀態──演化,可是我們人體這個非孤立且不封閉的系統中,其實是透過加速宇宙熵增的過程來短暫地創造有序的。這個故意創造出來的有序也只是暫時的,我們最終仍逃不過宇宙總熵增加的力量,所以才有生死病死,而宇宙也會成住壞空。

打個比方,我和老婆最近買了拼圖回來玩。對拼圖來說,拼對的組合只有一個,而且少一片拼圖、多一片拼圖也不行,這麼有序的拼圖在上千片拼圖的所有組合中,只能有一個,實在是太有序到不行了吧?因此,要拼上這千片拼圖,是很花時間和能量的,極有可能是遠超過印製、切割和打散這些拼圖所需的時間和能量,我們就是在增加宇宙總熵的情況下把拼圖弄回有序狀態的

儘管如此,應該不會有阿宅乾脆直接買拼好的就好吧?如果要如此,你買的不叫拼圖,叫海報⋯⋯有序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這也是為何想要時間倒流,成了我們人生中多次重現的議題。無序的狀態有千千萬萬種,而有序的只有一種,機率上哪個比較有可能呢?要拼上千片拼圖的一部分都很花時間和能量,最令人害怕的是我們家的貓不小心上去玩⋯⋯牠的小動作就成為我們的大動作⋯⋯

我們家的拼圖,當然是老婆和我辛辛苦苦拼出來的,在自然界中,一個分隔的容器中分別裝著兩個同溫氣體,是不可能自發地變成一邊溫度高一邊溫度低的,除非有一個數學物理學大師詹姆斯·馬克士威(James C. Maxwell,1831-1879)提出的馬克士威妖(Maxwell's demon),故意讓運動速度快的通過閘門到特定的一邊,然後反之讓運動速度慢的通過閘門到相反一邊。而在拼圖上,老婆和我就是那隻馬克士威妖。

因為宇宙的熵總是往增加的方法演化,是單向不可逆的,這也成了時間流向的準則。可是,也因為熵增是機率更大太多的可能,不代表孤立系統的熵减就不可能發生,所以也有物理學家提出漲落定理(Fluctuation theorem),指出孤立系統的熵减的機率並不為零。也就是說,沒有錯,有序的拼圖還是有可能自發出現的!只是機率極小而已。

然而,也有物理學家,如《七堂簡單物理課》(SETTE BREVI LEZIONI DI FISICA)作者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量子重力領域的開創者之一維理(Carlo Rovelli)在The Order of Time這本書中提出時間不存在的概念,認為時間只是我們主觀的感受,而非客觀的存在,因為有序與無序也可能是我們主觀認定的,如此一來就沒有所謂的熵增熵減的問題,而客觀的時間也不復存在。

把時間玩到極致的還有另一部科幻神片《異星入境》,如果你知道一個事件一定會發生,你還會去做嗎?




對於其中的時間哲學,超級歪的影片解析得非常精彩:




回到《TENET天能》,因為諾蘭玩的不是一般正統的時間旅行,還會出現所謂的祖父悖論嗎?就是有個阿宅回到過去殺掉他祖父,請問他還會存在嗎?如果他不存在,他又怎麼回去殺掉他祖父呢?這不就成了邏輯上的無限悖論迴圈嗎?

談到迴圈,很多人都會提到,《TENET天能》劇名原意是「信條」,是出自龐貝古城遺址中所發現的稱之為薩托方塊 (SATOR SQUARE)的石板,反派的小孩顯然也有去龐貝城瞻仰過這塊石板,這個石板很好幾個方向都成為了迴文:


圖片出處


上面的出現的五個字,在電影《TENET天能》中全都有出現哦!自己去電影中找吧。 

《TENET天能》電影前半段大部分場景就像是兩個宅男在闖關要去打大魔王,雖然有精彩的片段,像是開場就爆破歌劇院,然後再弄了台真的波音747去進行恐攻,不過乾嘛不弄台波音737 MAX去撞,反正也飛不了,到了電影中場才休息⋯⋯哦不⋯⋯來個大轉折,進入狀況的觀眾才恍然大悟,還未進入狀況的就只能看他們繼續莫名其妙地闖關打大魔王⋯⋯於是,看完《TENET天能》就會要二刷,要不然連前半部都白看了⋯⋯

以下就要開始爆雷了,還沒看《TENET天能》的朋友,雷海無邊,回頭是岸哦!

先來中場休息,看個無雷的幕後花絮吧:




雖然諾蘭沒明說,但是《TENET天能》其實應該是諾蘭宇宙的一部分,就像漫威宇宙或DC宇宙一樣,畢竟他也拍過DC宇宙的「黑暗騎士三部曲」。話說未來地球已經是到了《星際效應》那樣民不潦生的地步了,而主角庫珀(Cooper)去尋找的星球又不知有沒有譜,發明能逆轉整個星球的熵的女科學家卻反過來把演算機送到過去,水深火深的人們在墨菲(Murphy)解開重力之謎之前是悲痛欲絕,乾脆想儘辦法誘導現在的壞人把地球整個毀滅,然後也不管什麼祖不祖父悖論了啦⋯⋯ 我得不得的,別人也甭想得到⋯⋯

《TENET天能》最燒腦的,是他們不斷進入逆轉時間的逆轉門中,正逆反、反逆正,跳進來,又跳出去了,打我啊笨蛋:




就因為這個跳進來又跳出去,整個劇情變得極為複雜,又壓縮在短短兩個小時半中,你看到故事線不是交錯進行,而是同時進行,看一部《TENET天能》等於看多部電影,難道二三刷都值回票價⋯⋯

多個時間軸重疊,雖然男主角心裡頭苦,但男主角不說,畢竟他一直轉過來轉過去,多個自己在時間軸上重疊時在幹嘛,也都是機密了,因為知道的人都幫他擋子彈了⋯⋯

這個多時間軸的反覆進行,如果要搞得稍微清楚一些,就來看看這個影片吧:




原來從頭開始,主角就已布了局,許多事件的真相才令人恍然大悟,原來前半段我們都錯失太多太多細節了,這些要二刷才能再發現,如果不二刷,那是不是就白看了?諾蘭果然能拯救電影院!而且要看清細節,IMAX不是最好,而是唯一的選擇XD

這是超粒方的二刷建議:




即使《TENET天能》兩個半小時異常緊湊的劇情和節奏已讓人喘不過氣了,可是還有許多重要劇情其實是在電影外展開的,例如主角是怎麼認識尼爾的?他們在逆轉時間中等待回到過去的時間點中間都幹了啥?主角是怎麼撐起一個龐大的神秘組織的?

回到科學的問題,他們在逆轉時間時,電影用類似倒轉影片的方式處理,而他們在行動時要帶上特殊的氧氣罩,否則無法從肺中逆熵地吸到正熵世界中的氧氣,那麼主角衝去玩飛車大戰的那台車又是怎麼一回事?難不成車也是經過逆轉門?否則他該如何操控?如果車是逆轉時間過的,那又如何燃燒順時空氣中的氧?難不成車中也有逆轉氧氣筒來供氣?為裡頭的設計找科學上的破綻,很可能會成為許多理工宅可以玩上一陣子的遊戲,所以二三四⋯⋯刷就只好手刀衝去⋯⋯



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不科學最前線

這篇文章的起因是,近看到科普界的朋友在幹譙一個稱作「科學最前線」的網站,大意是和他們共列科普書推薦者是種羞辱。

就是這本《你也被唬弄了嗎?20個最容易被誤解的科普知識》(궤도의 과학 허세 : 아는 척 하기 좋은 실전 과학 지식)哦,看來連編輯都被唬弄了?:




我自己平時是沒在看科學最前線的文章,但是我有不少有科學博士學位的阿宅朋友有按讚。 我也是看報紙⋯⋯哦不⋯⋯看朋友臉書在幹譙,才知道有這麼宅的內容農場網站,這顯然是因為大家都愛看,可是卻識趣地不轉貼分享吧,雖然他們的文章的分享數不算低⋯⋯

看來,我的同溫層顯然也頗厚,最近只是有很多不認識的網友亂加我朋友,然後卻不按 Gene思書齋讚,讓我一直看到反共反到反智,還有川普放屁都很香的貼文,沒關係,反正一定會被我刪朋友的⋯⋯

為了探個究竟,和朋友討論加上瀏覽網站後,發現這個網站實在太好用了,不少文章簡直就是可以用來考學生的科學素養,看看學生究竟能否判斷出其中不太科學之處。

那些內容農場所謂科學的文章,最大的問題就是,利用大眾對科學的信任,卻完全沒有負到講求科學最該講求的嚴謹程度,網站裡頭所謂科學的文章,不少都沒有儘到最該儘引用學術文獻和查證的態度!也幾乎找不到參考了哪些資料!所以根本很難搞清楚是虛構的還是科學上真有那麼回事。如果是宣導偽科學,那就更是不折不扣的犯賤!

像這種不嚴謹的科學網站,是科學人應該站出來嚴厲譴責的,因為這種不引用不舉證的作法,對科學來說,是種羞辱!或許有人會說,有這麼嚴重嗎?人家不過是提供娛樂而已啊!我是想要倡導科學霸權嗎?

為何說這對科學人是種羞辱呢?絕大多數科學家,都是孤獨地在實驗室裡兢兢業業地辛勤進行研究,這之間要經歷多少刻苦學習和社交上的挫折,還有升學和升等的磨難,然後很可能連父母、兄弟姐妹、配偶都難以瞭解自己的工作內容甚至鬧家庭革命,以及忍受政府和社會大眾對科學研究價值的質疑。或者像我熬到了四十幾歲才成家,還曾被母親強烈建議趕快出家⋯⋯

然後內容農場網站,直接移花接木過去,爽爽抄一抄、痛快改一改,還加上腦補的詮釋,或者用自己LOGO去蓋掉人家的,就當作是自己的原創,還警告勿任意轉載,這和影印機競選時被捉包原來碩士論文整個是抄的,名校畢業原來是這麼簡單,還有連競選用的MV也都狂抄人家的詞曲原創,一再坐享其成有啥兩樣?

好吧,科學家自己選擇辛勞工作不關你們的事是嗎?那科學研究經費是納稅人繳的稅款沒有錯了吧?你辛苦工作賺錢讓科學進步,然後有人把公共智慧財產整碗捧去,他們那裡坐收流量和廣告之利爽賺,有分給你們什麼真貨嗎?你們按讚轉載來燒掉辛苦納稅贏來的科學成果,這樣不關自己的事嗎?

況且,這些內容農場文章很有可能,連真正的研究都不存在,或者遭到極大的曲解!是的,很多人可能以為他們不在意,反正是娛樂嘛。但要知道,許多朋友覺得這些所謂的「知識」很酷,是建立在這些事情很可能是真的之情況下的。如果聽起來都差不多變態的事情,一個是虛構的,另一個是完全真實的,那麼哪個才是真正的變態呢?

要胡亂虛構事情實在太簡單了,這也就是真正的科學知識,但你覺得好不可思議時,才會讓人覺得那麼酷!真正精彩的娛樂,也來自其難度,例如唱出難度很高的歌、作出難度很高的動作、拍出難度很高的電影等等,「難度」本身就有娛樂的效果,所以真正的科普之可貴就是能很難得地讓大家發現真正的科學知識其實也是很酷的。如果是造假的,那輕鬆黑白講,有什麼難的?又何酷之有?

這些科學假新聞是有娛樂效果沒錯,但歸根到底還是建立在分享的阿宅以為內容是真的,而且找出這麼酷的事情是有難度的,否則還不如去看更變態的科幻影集,至少編劇和拍片還更有難度,娛樂價值更高!沒錯,知識就是力量,但前提是,那些知識得是真的,才有力量啊,如果是虛構的,是要去被騙點數到虛擬世界打假的怪嗎?

好奇去看了一下科學最前線粉專,居然有50萬粉宅,比正統科普網站 PanSci 科學新聞網的43萬和《科學人》粉絲團的 31萬還多不少。另一個散佈偽科學新聞的內容農場網站讚新聞也有56萬粉宅按讚,看來經營內容農場才是正道

印象中PanSci 科學新聞網的粉絲人數停留在40幾萬已經很久了,搞不好有一兩年沒有顯著成長了吧?如此一來,PanSci 科學新聞網真的不能再自詡為台灣最大的科普網站了,這對作者們似乎也不是好事。

這些內容農場網站算是標榜娛樂的網站,粉絲比嚴肅的網站多固然很正常,有朋友認為不該比粉絲量。這當然很有道理,因為即使比數量很有可能是沒有意義的,一個網站粉絲是教育程度和收入都更高的,即使粉絲人數較少,獲利能力卻可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粉絲人數確實不該直接相提並論。可是,在這些情況下,談粉絲人數並非沒有意義:一、科普網站若作為社會企業,當然要追求穩健的成長,只要不是無理的炒作,這是合理的商業邏輯;二、更多的粉絲代表更多正確知識被傳播;三、粉絲人數沒明顯增長可能意味著同溫層愈來愈厚。

雖然泛科知識長鄭國威的回覆是:「1. 公司當然持續追求成長,而且不能只有合理,不然就會被淘汰。因此我們在 fb 演算法壓抑大粉絲頁觸及跟增長的前提下,將資源投入到 IG、YT、podcast。最近則會花很多錢做網站改版。2. 因為演算法改變,更多的粉絲「不代表」更多正確知識被傳播。事實上,粉絲越多,觸及越被壓抑(這樣才可鼓勵投廣告跟新的小單位加入競爭)。許多經營者因此選擇開新的粉絲頁,刻意從小開始。這已經是過去五年左右的狀況了。3. 粉絲人數沒成長,其實主要是我們決定不花不成比例多的錢砸在沒有辦法增加觸及的粉絲數字上。」

當然,臉書也只是網站經營的一部分而已,是不完整的KPI,過度投入資源確實也是本末顛倒。即使追求粉絲人數增加是本末倒置,可是如果大家都覺得有收穫,自然會按讚,人數自然會增長,因此粉絲人數當然是影響力擴大的結果,而非影響力擴大是粉絲人數增加的結果,否則網站經營難不成以掉粉為目標? 所以強烈建議,要真正的娛樂,請按PanSci 科學新聞網《科學人》粉絲團讚吧!

最後,往好的地方想,科學最前線這種低品質的農場網站都能以科學之名來騙讚,看來科學其實是有市場的,只是在台灣老牌科普網站是不是基於過去成功的經驗,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也都力不從心了呢?我們還能為建立更好的科普環境作些什麼呢?

不過,反正我也過氣很久了,就讓長江後浪推前浪吧⋯⋯

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

章魚哥的內心世界






說起俗稱八爪魚的章魚,我們多半會先想到章魚燒吧?

我上次去韓國時,聽聞韓國男人的成年禮是生吞一隻小章魚。這不是噁心而已,據說有不少韓國宅男,因為被小章魚死命吸著咽喉,堵著氣管而窒息,那隻小章魚成了他們人生中的最後一餐⋯⋯我上次在釜山去吃海鮮燒烤套餐時,烤到一半店家送來了一盤生的章魚腕足,切成小段但仍不斷扭動的腕足嚇死人了,只好在旁桌韓國人鄙視的目光中把它們放到扇貝殼上烤熟⋯⋯

雖然台灣四周環海,可是很可惜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對待像章魚這些海洋動物,華人關心的主要是能不能吃,還有怎麼料理最好吃,對牠們的自然史的關注就少得多。聽說就有老美嘲諷說,華人是用口腹來研究比較生物學(Comparative biology)。

一味縱容口腹之慾,甭說導致許多生物滅絕,對公共衛生和身體健康也會構成危脅,像是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野生動物的獵捕和交易,讓突變成有人傳人能力的致病病毒跨物種傳染到人身上。要防止下一次疫情,肯定要管制野生動物的消費,為了後代還有海洋資源可用,也要適度開發。

稍微扯遠了,回到章魚燒⋯⋯哦不⋯⋯章魚哥的身上。想要好好認識章魚,除了已經介紹過的《章魚,心智,演化:探尋大海及意識的起源》(Other Minds: The Octopus, the Sea, and the Deep Origins of Consciousness),就非這本有趣的《章魚的內心世界:三顆心臟、八隻腕足、九個腦袋、三億個神經元,章魚的獨特演化如何感受這個世界?》(The Soul of an Octopus: A Surprising Exploration into the Wonder of Consciousness)莫屬。






《章魚的內心世界》作者賽.蒙哥馬利(Sy Montgomery)是位美國博物學家,和《章魚,心智,演化》作者——澳洲哲學家彼得.戈弗雷史密斯(Peter Godfrey-Smith)是朋友,她對章魚深深著迷,常去麻州波士頓的新英格蘭水族館(New England Aquarium)探望她的章魚朋友。為了能夠在海洋的自然環境中觀察章魚,五十幾歲的她去學了水肺潛水,吃了不少苦,除了在寒冷的水中考照,還得時刻忍受耳朵的劇痛,但是考到照後,她就能陸續到加勒比海與大溪地去尋覓野生章魚的蹤跡。






蒙哥馬利在那認識了四隻章魚,成了《章魚的內心世界》的主角,也陪牠們經歷老、病、死。她的親身體驗,讓她很清楚牠們認得接觸過的每一個人,也有明顯的好惡,加上章魚的種種出人意料的行為和舉動,她不禁懷疑這種短命的動物,是否有所謂的意識。章魚的一生如此短暫,為何會演化出高超的智力和複雜多變的行為,是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如果你除了章魚燒,和章魚不熟的話,以下有些不錯的影片可以讓你更加認識這種神奇的動物。章魚和蝸牛、蛞蝓、田螺、蛤蜊、鮑魚、海蛞蝓一樣是軟體動,和同屬頭足類白的烏賊、魷魚、鸚鵡螺是近親,但是卻獨樹一幟。有關章魚的基礎知識:




章魚神奇又迅速的擬態的能力也令人嘆為觀止,變化速度快過一秒:




在水族館中,不時傳出章魚挑脫水族缸的事情,有些是在隔壁缸中偷吃魚蝦蟹,有時候還釀成悲劇。章魚的軟骨功是一絕⋯⋯哦不⋯⋯牠們沒有骨⋯⋯




雄章魚有一條專門用來交配的腕,稱為交配腕。章魚一生只交配一次,雄章魚和雌章魚交配是很冒險的事,一不小心就會被後者吃掉。當所有章魚寶寶都誕生後,章魚媽媽就隨即死去:




章魚的行為對於一種軟體動物來說,是相當複雜的,牠們的腦也是無脊椎動物中最複雜的,神經元數量也多得似乎不像話。




章魚的智商超群,為何牠們的生命如此短暫,而且獨來獨往,為何要演化出這麼高的智商呢?過去生物學家一般認為是有複雜社交需求、較為長壽的動物,才會演化出較複雜的行為和認知能力。蒙哥馬利猜想,有可能是因為章魚全身都軟趴趴、鮮嫩可口,對抵禦獵食者毫無招架之力(要不然章魚燒是哪來的),加上牠們在獵食上的需要,因此演化出能夠極為隨機應變的智力。






章魚甚至可能有使用工具的能力哦:




牠們還會偷漁民的螃蟹:




章魚的狩獵能力不容小覷,來認識一下:




有沒有感覺到章魚似乎更像是外星生物?也難怪科幻電影總愛參考章魚的形象來設計外星生物。在《章魚的內心世界》提到章魚吸盤的吸力強大,前面也提過韓國宅男成年禮的悲劇。蒙哥馬利在和新英格蘭的章魚朋友玩耍時,也三不五時被「種草莓」,牠們也會透過吸盤嚐味道,甚至還能透過味道來認人。大型章魚甚至可能把在海邊玩耍的人困在海底而溺斃。

蒙哥馬利在書中也提到在一家水族館裡頭,觀察到一隻大章魚絞殺一條鯊魚,不是為了吃魚翅(誤),可能僅是感受到危脅而先下手為強。那段影片在網上被瘋傳,我看了也差點下巴掉下來:




愛上了章魚,蒙哥馬利原本有考慮在新罕布夏州的家中,除了一隻邊境牧羊犬還有一群母雞之外,再養隻章魚。可是想到其中的高額花費,還有她為寫作而經常旅行時,老公要不斷照料章魚而可能產生的婚姻問題,就打消了念頭,只好成了新英格蘭水族館的常客。

《章魚的內心世界》的四位主角雅典娜(Athena)、奧克塔薇爾(Octavia)、迦梨(Kali)和羯磨(Karma),和蒙哥馬利以及新英格蘭水族館的工作人員及志工還有其他魚類等,有許多的互動。牠們有著很不一樣的個性,也頗情緒化,會透過改變身體的顏色表示心情,已知的變化超過百種。拜分佈在腕足的神經系統所賜,牠們的八條腕足也有不同的「個性」。就因為章魚特殊的性情,為了讓牠們能乖乖地待在水族館的缸子裡,館方也需要大費周章,以免章魚們一旦覺得生活太苦悶就不斷搗蛋。

剛好新英格蘭水族館要整修,讓蒙哥馬利見識到把許多動物從大缸中移進移出的過程,加上迦梨的意外爬出水缸死亡,他們只好再訂購一隻,她觀察到運送章魚進入水族館的整個過程有多艱辛,在路程中羯磨有多受折騰。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民眾能夠親近海洋生物,才會意識到保育的重要性,牠們可以說是身為大使的身份,加上在水族館中不必遭受天敵的獵捕而更長壽,這顯然是蒙哥馬利無奈的自我安慰。

《章魚的內心世界》真的是本充滿哲理、寓教於樂的好書,真摯的情感也令人感動,彷彿能和章魚們的喜怒哀樂起舞。讀了這本書唯一的缺點是以後不太想吃章魚燒了,但是比起口腹之慾,章魚的內心世界實在有趣太多了,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

未來科技的15個工具和武器






網際網路和手機通訊越來越普及、發達,我們以為生活應該越來越自由,畢竟在網路上,很多阿宅可以接觸到過去不易接觸到的資訊,和遠方的親友通訊,在BBS上匿名暢所欲言地嘴炮,偷偷購買以前在商店付款時會羞羞的玩意兒⋯⋯

然而,當我們無可自拔沉浸在網路和手機的世界時,大企業也好,政府也好,也愈來愈有能力窺看你究竟上了哪些網站、停留時間多久、讀了哪些資訊、留了什麼言、敗了多少家⋯⋯把你的身家、個性和生活習慣,摸得比你媽媽還清楚。如果他們要的話,甚至連你的語音和視訊內容都可能一清二楚,更恐怖的是,連硬碟裡的檔案都不放過。

這在過去不太可能辦到,因為即使你像《返校》裡的主角們一樣夾帶禁書進校園,只要不讓教官查到,鬼才知道你到底看了什麼,讀了多久,可是在這個資訊時代裡,政府根本不需要等到有人檢舉或查水錶,就能直接把人捉齊,如果無法有效制衡的話,可謂只要政府有心,天天都是返校日!

當然,企業也是一樣,當越來越多好用的服務都免費提供,我們似乎也越來越依賴臉書、IG、蘋果和谷歌。這些大企業可是賺得盆滿缽滿,因為雖然你不必付錢,但你的資訊就是被這些企業打包出售的商品。

以上提到的,恐怕不算是新聞,近年最夯的新聞是「假新聞」,從選舉到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都有份,讓專家有時都真假難辨。台灣因為政治因素,從上次地方選舉到總統和立法院選舉,都深受敵方的資訊戰影響,要不是極權國家實在是玩選舉的大外行,悲劇可能早就發生。不過我們千萬不能小看暴政摧毀民主自由的決心和學習能力,西方國家如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國,選舉時也頻遭外來勢力的干擾。

然而,全世界最擅長用人工智慧監控人民的極權專制政府,除了很高效地把所謂的「八個造謠者」逮捕,對利用科技控制疫情,卻顯得力不從心。即使有人發明時光機回到過去通知大家,也只會是被當作是「第九個造謠者」而被逮。

甭說是未來科技,我們對現代的科技,也有太多問題;這些科技對我們的生活影響重大,不該單單由科技宅主導政策。如果有哪位高人現身指點迷津,大家應都樂見──這本《未來科技的15道難題:面對世界最關鍵的轉折,微軟總裁最前瞻的預測與洞察》(Tools and Weapons: The Promise and the Peril of the Digital Age)來得正是時候。

《未來科技的15道難題》作者卡洛.安.布朗(Carol Ann Browne)是微軟通信主任兼執行公關,另一位作者布萊德.史密斯(Brad Smith)則是微軟總裁,原是法律人,自2002年起負責解決微軟與多國政府之間的反壟斷爭議,2010年後又為隱私權及移民問題帶頭對美國政府五度興訟,參與法律戰的驗非常豐富,是比爾.蓋茲(Bill Gates)極為仰仗的高人。




因為親身參與和隱私權、網路安全、人工智慧倫理、人權、移民、慈善救濟及環境永續等等議題有關的政策制定,所以《未來科技的15道難題》並不是像有些科普書是象牙塔裡的學者紙上談兵,而是每一章都由微軟公司(或其他高科技企業)實際遇到的難題和案例組成,讀起來毫不樸實無華且枯燥。

和臉書、蘋果及谷歌相比,微軟給人的印象比較老氣甚至邪惡,微軟視窗頻頻當機的藍屏,也是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的共同回憶。儘管大家可以輕易嘲諷,可是微軟勢力龐大,讓創辦人登上全球首富之榜(然後錢多到可以當專業書評家,看來我只能多買些樂透⋯⋯);他們崛起之時與美國以及其他國家政府的糾紛,鄉民固然可以喝茶看戲,但是對他們來說可是生死攸關!

史密斯是微軟與美國政府法律對決戰場上的主將,在交戰過程中,史密斯也非得理不饒人,一味主張自由放任,事實上他甚至在一些議題上還主張政府應當介入監管,因為科技畢竟是中性的,是造福人群還是遺害人間,端看是誰在控制科技以及我們將如何使用。

舉個例子來說,當《因果革命:人工智慧的大未來》(The Book of Why: 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作者朱迪亞.珀爾(Judea Pearl)獨子、任職《華爾街日報》記者的丹尼爾.珀爾(Daniel Pearl,1963-2002)被恐怖份子綁架時,他們同意和巴基斯坦警方及美國聯邦調查局合作,提供綁匪使用Hotmail時的IP位址;只是逮到綁匪時,丹尼爾已不幸被撕票了。儘管有些反恐任務是合理的,遇到政府無限上綱要求科技公司無條件提供客戶的秘密資訊,史密斯就不惜訴諸訴訟和政府硬碰硬。

身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軟體服務公司,微軟手中握有廣大人民的各種資料,這本從微軟公司出發的觀察、提議和建言,當然極為重要。可是在雲端服務、人工智慧、社群網站、搜索引擎等等大行其道的年代,微軟並不都是領頭羊,所以其他高科技公司的合作也很關鍵,史密斯了不起之處是能夠從大局來看問題(至少是在書中),而非競爭取勝的心態來將對方一軍。

全球化也涉及諸多資訊科技的難題,例如當美國企業要贏得其他國家政府的信任,被美國政府強迫交出敏感資訊時,是否有法抵抗呢?當極權暴政以允許進入當地市場為餌,要求跨國企業做出侵害民主、自由和人權的舉動時,該如何有所為、有所不為呢?或者當專制敵國投入更多經費在研發人工智慧來限制人民的自由時,技術上開始落後的美國企業該擺脫法律的束縛嗎?中美貿易戰讓我們見識到各種難題正排山倒海而來。

除了特意研發監控科技的專制國家,就面向一般消費者和網民的科技來說,美國企業仍是全球最具影響力、創造力和競爭力的。這是因為美國(尤其是加州矽谷)極為自由的風氣和英美普通法不成文的法律制度,允許許多創新可以先上路再來探尋可能造成的後果,而非一開賽就劃地自限,雖然偶爾會犯錯,可是卻也為創新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氛田圍。

《未來科技的15道難題》對眾多議題的討論中,我們也見識到,科技對我們現在和未來生活的影響之大,已非科技宅能夠控制的,而科技涉及到資源分配、政治體制的影響、公理與正義等議題,都會是政治問題。雖然「泛政治化」很令人反感,沒人想被扣這種帽子,可是高科技企業不可能只當不沾鍋,《未來科技的15道難題》裡頭的所有議題對想要改變世界的科技宅來說都很重要。

我認為,《未來科技的15道難題》提到的現在難題(中文書名中的「未來」太誤導了),或是我們連想都不曾想過的難題,也就是所謂的「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knowns),我相信都應該像是書中處理各種難題的態度和方法一樣,不畏風雨地讓有識之士們一同研議和討論,相信我們的社會中會有足夠多聰明的頭腦可以提出各種解方來讓難題迎刃而解,或者至少讓傷害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未來科技的15道難題》的確值得大家用心一讀!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