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6日 星期二

精確的強大力量






你多半用手機或電腦閱讀這篇文章,在這些3C產品裡頭,有大量的晶片和電路,精密的構造往往只有我們頭髮直徑的幾十分或甚至幾百分之一的大小。因為3C產品的泛濫和廉價,製造出這些電子元件似乎是家常便飯的事,不過一般人仍難以想像:我們怎麼能夠在分毫無差的情況下,大量製造出這些精密的元件?

人類另一個科學和工程精密度的極致,應該是美國華盛頓州的漢福德與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頓,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LIGO)吧?LIGO的兩個垂直的「臂」長度有四公里,雷射在裡頭反射了五十次左右,能偵測到質子直徑千分之一大小的變化!

LIGO偵測到重力波,再度驗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對論看似純粹的基礎物理學理論,和我們的生活似乎沒太大的關係──如果你這麼想,就和事實差遠了,因為只要用過手機的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就一定用過以相對論為原理的工程設計。而GPS之所以可行,也是因為我們能夠精確計時,誤差至少要小於百億分之一秒!

人類的科技究竟是如何能夠達到如此不可思議的精確度?英國作家賽門.溫契斯特(Simon Winchester)的《精確的力量:從工業革命到奈米科技,追求完美的人類改變了世界》(The Perfectionists: How Precision Engineers Created the Modern World)帶我們進入一個又一個歷史現場,去見識完美主義的工程師,是如何不屈不撓地追求「精密度」(precision),然後徹底改變了這個世界。




溫契斯特寫《精確的力量》是因他父親就是傳說中的精密工程師(precision engineer),曾替魚雷導引系統(guidance system)設計並製造微型電動馬達(electric motor),他父親不僅偶爾偷偷冒死帶他參觀工廠,還把兩塊打磨得極為平坦光滑的金屬塊(規塊)夾帶回家,讓兒子試著把兩塊密合的無磁性金屬塊分開,這個經驗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不可抹滅的記憶。

因此,當一位陌生的美國科學玻璃吹製師(scientific glassblower)寄了電郵給他,以「精密(precision)是創造現代世界的關鍵因素,卻隱藏於世人的眼光之外」為由、問他為何不寫一本討論精密工藝歷史的書籍時,他被說服了,寫出這本《精確的力量》。

現今所有的工業產品的附加價值,很大程度來自能夠提供多少精密度。同樣功能的商品,頂級、一流、次級、低價的產品,主要差別就是來自製造的過程中,工廠能掌控的精確度有多高。《精確的力量》是一本勸敗好書,因為讀了它,你人生奮鬥的目標,就會是開一輛勞斯萊斯轎車去搭乘空中巴士的巨無霸客機A380去日本搭新幹線買一支頂級的精工錶,再飛去德國把Leica的所有鏡頭都買回家⋯⋯這些工藝極致的工業產品,全都拜精密度所賜,它們也改變了人類對精密度的要求。

在對精確度要求極高的工業產品中,一個洞打得稍微有點歪的噴射引擎供油管,差點就讓澳洲航空從新加坡飛往雪梨的A380成為巨大的空中火球;耗資二十億美元的哈伯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上了太空卻鬧了大笑話,原來它是個大近視,拍出來的照片模糊不清,原因是打磨主鏡的公司,犯了一連串不可原諒的錯誤,讓主鏡的邊緣扁平了約人類頭髮直徑的幾十分之一!還好後來工程師還是以偉大的精密工程來修正了這個尷尬到爆的糗事。

我們對精確的力量之掌控當然不是一蹴可幾,是建立在眾多前人寶貴的經驗中慢慢累積而成的,溫契斯特也讓我們認識了許多原本默默無名的偉大工程師,例如大家都熟知瓦特(James Watt,1736-1819)改良了蒸氣機而留名青史,可是要不是工業家威爾金森(John Wilksinson,1728-1808)以製造火砲的經驗,協助瓦特解決蒸氣外洩的問題,工業革命不知還會推遲多久才發生。

溫徹斯特接下來介紹了汽車迷亨利.萊斯(Henry Royce)。萊斯把他在1903年購買的二手十馬力雙缸法國德科維爾(Decauville)汽車給拆了,逆向工程地學習製造汽車的方法,並且逐個組件對進行改良,手工打造出精確度極高所有的汽車零件。萊斯設計了具有標誌性的「銀靈」(Silver Spirit),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溫徹斯特有幸開著一輛海藍色的銀靈為報社去探訪歐陸。在鼎盛時期,生產這些豪華汽車的勞斯萊斯工廠一天只生產兩輛。

另一方面,亨利.福特(Henry Ford)卻用流水線大量生產出一般人也負擔得起的汽車,為此福特堅持認為,製造上的完美將使每個零件完全相同,從而能夠輕鬆可靠地裝配在一起,損壞時可以輕鬆地更換每個零件,這樣的裝配線精確度對人類工業社會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的主角克里斯.凱爾(Chris Kyle),曾派駐伊拉克十年,他宣稱在此期間曾射殺255名敵軍,由五角大廈提供的確定的官方記錄則為160名,為美軍史上確認狙擊人數記錄最高者。他2008年到薩德爾城外執行任務,看到1.92公里外一個武裝分子正扛著火箭發射器靠近一支美軍車隊,立刻除掉了武裝分子;2017年,距離最長的擊斃目標的世界記錄,被伊拉克作戰的一名加拿大特種部隊狙擊手打破,他在3.54公里處擊斃了一名ISIS(伊斯蘭國)武裝恐怖份子。

這些長達數公里的遠距離狙擊,除了子彈的抛物線和風速等,連地球的地面曲率都要考慮了。當然,槍械製造的精確度也功不可沒。美國絕大部分的製造業都外移到國外了,可是軍火的製造業卻大多還留在美國,美國人對槍械可說不僅是愛好,甚至還可以算是崇拜吧。然而,《精確的力量》卻告訴我們,十九世紀初的美國軍火工業,可說是粗製濫造,導致槍械經常故障,還讓美國輸掉幾次第二次獨立戰爭的戰役,當時華府的國會和白宮被英軍焚毀。

以上提到的3C產品、汽車、軍火等等,我們很輕易就能把它們和精確度聯繫在一起,可是其實就連原子筆,也對精確度有極高的要求,可別小看了筆尖的小鋼珠。製造大國中國,一直到幾年前都還製造不出那些小鋼珠,而需要大量從日本進口,這可是被視作國恥的!一直到前幾年才得到解決。

台灣其實也不落人後,最近能夠大量製造晶元的台積電,市值已超過韓國三星而成為亞洲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在製造那些半導體積體電路晶片時,不僅精密度要極高,在所有設備和廠房中,也要維持極高的無塵度,必須符合「ISO一號」(ISO number 1)的標準,也就是無立方公尺的空氣只能有十個只有十分之一微米大小的微粒,大於此尺寸的微粒都殺無赦。

在這個錯綜複雜的工業供應體系中,我們對精密度的追求,是否讓我們愈來愈無視大自然能夠帶給我們的雅趣和魅力?日本對精確度的態度的兩面性,讓《精確的力量》專門立了一章來探討。然而,他以竹製工藝品和手工漆器為例說明日本人對大自然不精確的瑕疵所產生的美也有極致的欣賞。

可見《精確的力量》並不是一味對精確性毫無保留地崇拜,也有人文的反思。溫徹斯特真的是不可多得的優異科普作家,不需要任何科學和工程的背景,也能讀《精確的力量》讀得津津有味,讓你對我們周遭的事物,比如相機、手機、電腦、自行車、汽車、洗碗機與原子筆等等,產生許許多多的樂趣!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

美麗會怎麼發生?








網路江湖上盛傳,文章或網站只要配上貓咪或正妹,流量 就再加一個「0」。

我們都愛看帥哥美女,否則為何影視作品也好、報章雜誌也好,都要重金找來帥哥美女來主演或配版面?

儘管人的品味千百種,情人眼裡出西施,可是仍有公認的俊男美女,只是算不算自己的「菜」而已。當然,不可諱言的,漂亮與否,往往和性吸引力有關。那麼所謂的「美」,在 生物學上,是怎麼回事呢?

更有趣的是,我們不僅欣賞同胞的美,不管是異性的或同性的,也能夠欣賞其他動物的,甚至是植物的,否則情人節為 何要送大把的植物「生殖器官」呢?

當經濟富裕之後,我們也開始注意生活中的美感,寧願單純為了展現品味而付出更多金錢。無獨有偶,我們人類也非唯 一具美感的動物,就藝術細胞而言,鳥類也不遑多讓!有些鳥類堪比藝術大師,身上的羽毛光彩耀眼、炫麗奪目,而且還能 善用一身華服來演出行為藝術。即使有些鳥類一身樸實無華且枯燥,往往也懂得獻唱情歌,或耍些寶來討異性歡心。

因此,要探究「美感」是怎麼演化而來的,有誰比一位鳥類學家更稱職呢?於是,美國耶魯大學的鳥類學家理查.O. 普蘭(Richard O. Prum)就義不容辭地寫了這本好書《美的演化:達爾文性擇理論的再發現》The Evolution of Beauty: How Darwin's Forgotten Theory of Mate Choice Shapes the Animal World and Us),因為寫得實在太生動有趣,而且也有自己的原創想法, 因此在二○一七年登上了《紐約時報》的年度十大好書榜!並且還入圍了普利茲獎的決選名單!




普蘭在鳥類學界是家喻戶曉的學者,他從小熱受賞鳥,大學時就善用哈佛大學豐富的鳥類收藏如饑似渴地學習。他有幾篇鳥羽演化發育的文章堪稱經典,也撰寫過鳥類學的教科書,近年還把腦筋動到恐龍羽毛上(對,沒錯,恐龍真的有羽毛),把現代鳥羽顏色的知識應用到鑑定恐龍化石的羽毛顏色 去,是很具開創性的研究!

普蘭在二○一三年年底來過臺灣,當時受邀參加臺灣大學主辦的臺灣仿生學國際研討會主講他在鳥羽的研究,之後南加州大學的鍾正明院士和中興大學的陳志峰老師安排在臺中繼續進行學術交流,給了我們研究上很棒的建議。他在興大的演講,正是這本書的主題,他當時就主張「美麗會發生」。會後晚餐時,他還很興奮地告訴大家,他回美國前要獨自去馬祖賞鳥!








普蘭在多年的鳥類學研究經驗中,讓他在欣嘗完鳥類的各種藝術展演後,對性擇進行深思,在這本《美的演化》中有強力的主張,那就是所謂的「美麗會發生」,使用的是統計學及 族群遺傳學大師羅納德.費雪(Ronald A. Fisher)的「脫韁野馬」模型(runaway model),屏棄熱門的「好基因」模型 (good genes model),並且批判「殘障原則」(handicap principle),這些都是演化生物學教科書會提到的模型。

基本上,「好基因」模型主張,在性擇中,雌性偏好的特徵也好,或者雄性競爭的利器也好,都代表擁有該特徵或該特徵突出的個體,也帶有「好基因」,對後代的生存和繁衍有利。但是,動物可以演化出欺騙的機制,讓該特徵和遺傳上的良窳脫勾,因此以色列鳥類學家阿莫茨.扎哈維(Amotz Zahavi)提出如果該特徵的訊號要誠實,那麼就要影響個體的生存,能活下來的個體才真正有兩三把刷子。然而,普蘭卻駁斥了這兩種理論,而主張「脫韁野馬」模型才是所謂的「虛無」模型(null model),換句話說,生物學家該預設「脫韁野馬」模型是對的,除非找到確鑿的證據反駁。

簡單來說,費雪的「脫韁野馬」模型,是指當某個個體產 生了一個突變,無來由地迷戀上了異性某一遺傳特徵,然後這個喜好是會遺傳給下一代的,於是這些後代也帶有了該喜好和特徵的基因,然後一再正回饋下去,該喜好和特徵就世世代代越演越烈地水乳交融。這就是真愛,不需要用麵包來換。他也認為「美麗會(任意地)發生」,並且和適不適應無關,也是達爾文最原初的主張,而非像是華萊士那樣認為美麗也有其適應性的理由。

《美的演化》會贏得許多青睞,是因為普蘭除了有學術上 的主張,還把他在鳥類學研究中見識到的各種趣事寫得極為生動。從這些研究中,他甚至還推論出了人類的「性自主」是演 化而來的這見解。這要從鴨子雄偉的陰莖說起。雁鴨科鳥類有強迫性交的「惡習」,有些雌鴨甚至會被壓入水中而溺斃。為了抵抗雄鴨的「鴨霸」,雌鴨演化出極為複雜曲折的陰道,逼迫雄鴨也要演化出雄偉的螺旋狀陰莖。這個研究固然很有趣,但在美國卻被保守派拿來大作文章,攻擊他們亂花納稅人的錢研究鴨子的「雞雞」。

然而,普蘭卻對雌鴨的「性自主」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 還發現澳洲花亭鳥的精巧「庭園」,秀的不僅是花亭鳥造景的能力,還是一種「保護」雌鳥免受非自願交配的一種機制。另外,絕大多數鳥類都沒有陰莖,只有洩殖孔,普蘭認為那是因為雌鳥 演化出性自主的結果,讓雄性只能待雌鳥你情我願時才能交配。想當然的,他也在後頭的幾章中大談人類的性擇和性自主。普蘭主張,與雄黑猩猩相比,男人的睾丸相對較小、陰莖相對較大、性交時間更長、犬齒明顯減少、殺嬰率降低、同性戀互動率更高,並且還有女人的性高潮,這些生理和行為變化,可能是由於女性對性自主和愉悅的選擇與鳥類是類似的。




這本《美的演化》雖然贏得許多讚譽,可是在學術界卻引起了一些爭議,有幾位演化生物學家先對普蘭的文筆和知識的傳播讚美一番,然後再中肯地批評。批評者主要有芝加哥大學的傑里.考伊奈(Jerry A. Coyne)、紐約石溪大學的道格拉斯.富特瑪(Douglas J. Futuyma)、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的 Gerald Borgia和Gregory F. Ball,以及我母校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 Gail L. Patricelli、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Eileen A. Hebets和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分校的Tamra C. Mendelson,分別在部落格及學術期刊撰文討論 [1, 2, 3, 4]。

對於《美的演化》的學術批評,主要有四大點。首先,有些學者認為普蘭僅僅主張費雪的「脫韁野馬」模型,而且還改造成他所謂的「美麗會發生」模型,屏棄其他如「好基因」模 型等等,是漠視科學上已有的證據,並且認為「脫韁野馬」模型不見得一定會和「好基因」模型相衝突,兩者是可能並存的,所以並沒有簡單的實驗可以把兩者一刀兩斷。

二來,普蘭灌注了一些自由派的意識形態在他的論述當 中,例如他對女性「性自主」的主張是能討好女性主義者的, 並且認為屏棄「好基因」模型,可以讓我們免於遭受遺傳決定論、優生學和極端種族主義如納粹主義等荼毒。但生物學的證據並不是為了討好誰而存在的,科學是講邏輯和證據的,是探究自然是什麼樣的,而非指導自然應該怎麼樣。我們不能為了誰而開心去更改事實,或讓政治意識形態主導科學研究。

第三,普蘭是鳥類學家,他的論述大多以鳥類為主,可是 其他動物如哺乳動物和節肢動物的性擇就可能不是如此,有些哺乳動物和節肢動物的交配行為是很暴力甚至血腥致命的,和美感相去甚遠(除非主張那是暴力美學……),總不可能用牠們來合理化性暴力吧?第四是,普蘭主張「美麗會發生」,和天擇無關。可是有些學者卻認為,性擇和天擇也不是可以一刀切的,搞得好像天擇是專挑生存能力強的,而性擇挑的僅是生育力強的。天擇挑選的性狀其實也是讓繁衍後代數量眾多的, 而性擇偏好的特徵有些也會增加個體的生存競爭力,因此不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我個人認為,普蘭的主張有其局限性,例如他的「美麗會發生」模型無法解釋為何性擇挑選的特徵仍有一定的共同性, 例如大多數動物都喜好身體的對稱性以及耗能的身體裝飾,而 且這種美麗還會被跨物種欣賞,至少我們人類就覺得書中提到的鳥類羽毛和求偶舞也很美麗動人,因此很有可能存有一些適應性的基礎。

我也不認為《美的演化》完全交待了美麗是怎麼發生的這件事,書中引發的問題恐怕比回答的還多,但是這些跨領域的討論肯定能讓我們對於美麗和美學有更多面向的認識,這會是本文理共賞、不可多得的好書!


參考文獻:
1. Douglas J. Futuyma, “The Evolution of Beauty: How Darwin’s Forgotten Theory of Mate Choice Shapes the Animal World—and Us by Richard O. Prum,”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93, no. 2 (June 2018): 150-151.
2. Gerald Borgia & Gregory F. Ball, “The evolution of beauty: how Darwin’s forgotten theory of mate choice shapes the animal world— and us”, Animal Behaviour 137 (March 2018): 187-188.
3. Gail L. Patricell, Eileen A. Hebets, Tamra C. Mendelson, “Book review of Prum, R. O. 2018. The evolution of beauty: How Darwin’s forgotten theory of mate choice shapes the animal world—and us (2017), Doubleday, 428 pages, ISBN: 9780385537216”, Evolution 73, no. 1 (January 2019): 115-124.
4. Jerry A. Coyne, “A critical review of Prum’s “The Evolution of Beauty” in Evolution




本文為《美的演化:達爾文性擇理論的再發現》The Evolution of Beauty: How Darwin's Forgotten Theory of Mate Choice Shapes the Animal World and Us)導讀

2020年6月4日 星期四

八九・六四・卅一




今年六四,是香港首次不能合法紀念集會,拜港版國安法所賜。台灣能選罷地方首長卻不一定出門,可是香港人選擇民主出了門就可能回不了家⋯⋯

回到一年前,你可曾想到有今天的局面。當時,香港的反送中還沒進入高潮,整個夏天下來,香港從一個法治社會,居然硬生生被中共搞成一個警暴社會。

更令人難以預料的,因為武漢肺炎(COVID-19)而延遲招開的中國人大,訂了個國安法,一把五十年不變直接改成廿年大變!

這一初更甭提因為中共官場隱匿壞消息的惡習近平,讓中國一再錯過防範武漢肺炎的良機,還在武漢辦萬家宴,讓武漢肺炎一再擴散成全球大流行疾病,現在已近七百萬人感染,快超過40萬人死亡!然後中共的喉舌居然發文說全世界久中國一個道歉!

在全球因為武漢肺炎而鬧得雞犬不寧,經濟活動受到重大打擊的情況下,習包子還一再鼓動大外宣,試圖以抗疫英雄之姿用品質不良的醫療用品援助外國,可是不良心態卻惹毛愈來愈多國家。例如,中共宣傳機器宣稱「贈送」了馬來西亞一批醫療用品,大馬政府卻出面指出那都是用市場價購買的。駐外單位大使扮演著良性溝通的角色,中共的戰狼外交卻鼓勵大使頻頻得罪當地官員或議員,惹怒當地民眾讓他們對中國人的好感迅速下滑。

但是美國也沒好到哪去。川普圍堵中國的政策,明明就是要打幫結盟,可是川普的單邊主義,加上口不擇言,一再得罪重要盟友,在武漢肺炎疫情時也抛棄全世界獨善其身,一再退群的美國,讓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成一盤散沙。

美國領導世界建立國際貿易網路成為世界霸權,可是川普卻一幅只要美國再度偉大,可以不顧其他盟友死活的惡形惡狀,無疑是留下了更多窗口給中國。可是中國能夠領導世界嗎?姑且不論中國獨裁專制的政體根本不符合大部分國家的主流價值,中國軍隊也不成氣候。親中人士一直拿遼寧艦來說事,可是甭提遼寧艦是柴油動力還沒蒸氣彈射,美國的核子動力航空母艦有十一艘,遼寧艦的排水量僅是一艘美國現役航空母艦的頂多六成而已。

中共近年強推一帶一路,多方面的不透明,確實讓有些國家的貪腐政權有機可趁。例如馬來西亞就由那隻雞納吉簽下諸多不平等條約,要不是換了政府,許多地方還真成了中國的租界。在武漢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打擊下,對中國製造的消費品需求不復往年,許多國家也無力償還欠債,可是如果中共強行收債,不僅沒有其他國家敢再加入一帶一路,也傷及中國的形象,被指控和西方殖民者有何兩樣,可是吞下去卻也開了惡例,而且也難以向國內交往。

要領導國際貿易,是要符合契約精神的,否則中共可以不履約,那其他國家憑啥履約?派軍隊去攻打人家嗎?中國棄《中英聯合聲明》(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不顧,宣稱那不過是歷史文件,讓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於公開聲稱他向國會報告並確認香港不再享有高度自治,並且香港不再繼續享有《美國-香港政策法》中賦予的特殊待遇。

香港過去因為有這個特殊的待遇,所以才能繁榮發展,因為各國都不信任沒有契約精神的、人治的中共,許多貿易和服務必須透過法治的香港,在普通法的保障下進行,一旦香港變得和中國內地沒兩樣了,其他國家憑什麼要給香港特殊待遇?大量的貿易和金融服務只會轉往其他國家,不會轉去其他中國城市,看看資金出逃了多少到新加坡就可見一斑。

身為馬來西亞華人,我也很清楚大多數馬來西亞華人都支持中共並且反反送中,我想告訴同胞們的是,我們必須要尊重住民自決的權力。一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我們祖國,我們祖國是馬來西亞,你可以用腳換祖國,有移民去中國的權力(先不管人家要不要),否則港人治港是國際契約訂下的!我們要尊重人家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的權力!二來,你可以否決住民自決,那是不是承認外國有干涉馬來西亞內政的權力?當你用民主換了政府,有什麼權力否定別人追求民主的權力?中國覺得那隻雞納吉好棒棒,你憑什麼用選票把他趕下台? 事實上,我真的就親耳聽到有中國人指責我們把那隻雞納吉弄下台是錯誤的!

當一而再再而三讓人難以預料的國際大事突如其來的降臨,未來將何去何從?來讀一讀在中國被禁的《絲綢之路 續篇: 霸權移轉的動盪時代, 當今的世界與未來文明新史》The New Silk Roads: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World)吧!這作者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是續橫跨千年的《絲綢之路:從波斯帝國到當代國際情勢,橫跨兩千五百年人類文明的新世界史》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後(請參見〈絲綢之多帶多路〉),為這幾年的亂世而作的新書,裡頭當然大談了中美之爭。






《絲綢之路續篇》中揭示了中國近年的野心,從北京經中亞各國到土耳其進入歐洲,中國的利益和貿易已形成了一張新的網,更觸及拉丁美洲和非洲。中國在海上的野心也讓中共一再主張不合理的九段線,無視東南亞各國更接近南海,和東南亞各國的摩擦不斷也試圖挑戰美軍的實力。作為一位英國人,他也大談英國的脫歐和川普的失序。

中國的一帶一路途經多個突厥語系的伊斯蘭教國家,可是中國新疆卻有幾十萬同文同種同教的維吾爾族被關在所謂的再教育營中,現在美國暴動中還有資格要美國尊重人權?

《絲綢之路》一樣,《絲綢之路續篇》中,梵科潘仍相信那些發生在亞洲各國的大事仍對西方有深遠的影響,更甭提中國人現在早已在世界各地拚命蒐刮資源而且比西方人更積極推廣大型工程建設,這麼多國家願意加入一帶一路倡議也非沒有道理。中國仍然具有強大的製造優勢,然而,在武漢肺炎的打擊下,全世界看到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下場,加上對航空業的打擊,全球化歷程會不會有所變化,仍很難說。

這無疑會是個亂世,我們必須對國際局勢有更多更好的理解,而且也要適時適度跳脫歐洲中心主義和以美國為天下的心態來理解,才能知道更多蝴蝶效應正在以歐美為中心的世界中發生!武漢肺炎這隻黑天鵝,也改變了世界不少的潮流,會匯聚成什麼樣的結果,我們只能拭目以待吧!



2020年6月3日 星期三

絲綢之多帶多路






拜中國強推「一帶一路」所賜,「絲綢之路」的名號一再響起。

每當聽到「絲綢之路」,我腦海中都要不禁響起喜多郎為日本放送協會(NHK)八十年代的史詩級記錄片《絲綢之路》而作的配樂:






當《絲綢之路》在我們當地的電視上放映時,我大概在念小學,可是每一集都讓我印象深刻,都迫不及待地想聽到喜多郎的配樂。在我高中好不容易有了台WALKMAN,《絲綢之路》的原聲帶也是我最早自己花錢買的卡帶之一(現代人大概不知我在說啥了吧)。

除了迷人動聽的配樂,西域那些迷一般的古城和異國風情,也讓我產生許多幻想,希望有一天我也能騎馬馳騁在中亞大草原上。儘管人事已非,但那些佛像和佛寺的遺跡讓我有太多親切感,彷彿是來自前世的記憶。

相信遠古的歐亞帝國,在各商道中行走的旅人,也喚醒了某位書生的前世記憶吧?懷著對廣袤草原上因強權爭霸而遺忘的歷史的好奇,從小就質疑學校中教授的「正統」史地的英國牛津歷史學家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更想要知道俄國和中亞、波斯和美索不達米亞等地的諸多事情,進入亞洲人的世界來理解世界上發生的大事,而非像過去的歐洲中心主義那樣。






現在歐美依然強大和富裕,但是縱觀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亞洲大陸上的強權才是長期的世界主角,就連現在鮮為人知的中亞地區,長期都主宰著歐洲和中華帝國的命運,歐亞大陸一頭的大動盪也遲早會傳遞至另一頭去。世界一直都是依靠著多帶多路再互動影響和牽制。

過去華人一但聽到絲綢之路,一定會想到那是西方人想先恐後想要獲得來自中土的絲綢,因為中華帝國過去長期一至是亞洲最富裕強盛的國家。絲綢之路,此詞最早來自於德意志帝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男爵(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於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圖集。但實際上,絲綢之路並非是一條 「路」,而是一個穿越山川沙漠且沒有標識的道路網絡,並且絲綢也只是貨物中的一種。

近年也有學者提出大量證據指出,絲路不是從長安一路通往羅馬的一條商路,而是由多個短程路線斷續組成,絲綢更常被當成貨幣而不是商品。例如美國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芮樂偉.韓森(Valerie Hansen)的《絲路新史:一個已經逝去但曾經兼容並蓄的世界》The Silk Road: A New History)就這麼主張,而且還認為所謂的絲綢之路的重要性並非經濟交流,而是文化與技術的交流。當時紙可能比絲綢還貴重,於是韓森利用回收做成紙鞋的鞋底、紙糊塑像和其他隨葬品的官文書、契約上面的古漢文、梵文、粟特文、佉盧文還原當時絲路上一般人的生活圖景。

絲綢之路實際上,更可能是多帶多路的。梵科潘的《絲綢之路:從波斯帝國到當代國際情勢,橫跨兩千五百年人類文明的新世界史》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更要帶我們穿越千年的時空,來認識連結歐洲和太平洋從地中海東岸、黑海至喜馬拉雅山脈的那塊地域怎麼成為地球轉動的軸心。這塊地域途經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塔吉克、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俄羅斯和亞塞拜然都不是中西熟悉或甚至有好感的國家。然而,她們在過去千年中,卻是橫跨東西的橋梁,也是文明的十字路口。






東西方的橋梁地帶,誕生了人類的農業文明,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和印度教也互動碰撞,世界性宗教就在文明的十字路口誕生。我們一直以為「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度玉門關」,儘管農耕民族卑視遊牧民族,可是歐亞農耕強權的命運卻一再掌握在大草原的遊牧民族手中。

絲綢之路上的多帶多路,不會只帶來知識、繁榮和昌盛,也帶來死亡和暴力、疾病與災難,桑海滄田般述說著各種無明和無常。歐亞草原上誕生了版圖最大的帝國——蒙古帝國,打通了東西貿易網,但也帶來了黑死病蔓延,現代傳遍全球的冠狀病毒有沒有那麼八七分像。這千年來的好的、壞人、美的、醜的,仍形塑著今天的世界,即使爭霸的中美隔著的是太平洋。

過去西方人一直以續承戰敗波斯的希臘文明精神後裔自居,梵科潘反而要從波斯帝國的視角出發探尋被現代文明中被西方人忽略的近東、中東和遠東。古印歐語系民族擴散到整個歐洲,並且東至伊朗和印度,波斯人就以雅利安人自居。古希臘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帶兵打到現今的北印度和巴基斯坦,留下了希臘後裔陆立了犍陀羅國,皈依了佛教雕出希臘風佛教百年前被殖民者帶到西方的各大博物館,交織了多少張網?

梵科潘的《絲綢之路》是本以極寬廣的視角來看到千年來的國際事務的宏大歷史好書!《絲綢之路》談了25條多面向的多帶多路,讓我們感受千年的全世界脈動。中國的一帶一路野心勃勃地要把歐亞大陸心臟地區的資源像插了根吸管一樣拼命地吸,在可見的未來,梵科潘的《絲綢之路》中的各條地緣政治的爭霸「之路」還會一再上演。

為了讓年輕讀者及早培養更宏偉的世界觀,梵科潘還把《絲綢之路》改寫成更平易近人的《全彩插畫版絲綢之路:從波斯帝國到當代國際情勢,橫跨兩千五百年人類文明的新世界史》The Silk Roads :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Illustrated Children’s Edition)),讓青少年能像我一樣從小就感到到絲綢之路熱情和迷人的招喚。






梵科潘續《絲綢之路》後,為2015年以降的國際動盪局勢再寫了本《絲綢之路 續篇: 霸權移轉的動盪時代, 當今的世界與未來文明新史》The New Silk Roads: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World)湊成一個《絲綢之路典藏套書(正篇+續篇+全彩插畫版)》,接下來我也會好好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