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我們與「滿足」的距離






你,滿足了嗎?你被不滿足喚起了嗎?有誰真的滿足了?

你經常重複地感到生活當中缺少了什麼嗎?總是有些地方不太對、不太夠嗎?因此老是想要彌補缺陷、整頓現狀,以便多得到一點安樂嗎?你有沒有常常心兜圈子,卻兜得無始無終,而且感到若有所失的思想連續不斷,不斷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因而想到厭世?

我們追求的愉悅,會迅速消逝,讓我們只會貪求更多,虛耗光陰去追尋下一個自以為能滿足自己的事物。持續奮鬥似乎很符合現代消費主義社會的價值觀,但人貪圖享樂時,害怕失去快樂,而殫心竭力求取更多的快樂,或試圖把快樂保住,可是人又一直感到不滿足,而使一切的活動無不由始至終都含有不滿足和痛苦的成分。

我們對長久滿足感的期望,常常比實際獲得的還多。愉悅的轉瞬即逝,會不斷讓我們感到不滿足,這是天擇的結果,也唯有如此接踵而至的不滿足,才會讓我們像吸毒般追求更多愉悅。很殘酷的,天擇並不希望我們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而只希望我們能生存和繁衍,也唯有如此,才能把基因給傳下去。換句話說,是天擇讓我們難獲得長期的滿足。

那麼,我們就無處可逃了嗎?如果我們放縱自己單純受控於天擇的結果,去享樂跑步機上無止境地追求快樂,那麼我們和一隻穿衣服的猩猩有何實質的區別?身為人,我們有權也有能力決定自己的價值觀,讓自己擺脫那種控制力量,反叛天擇給我們設下的牢籠!

很顯然的,因為天擇的設定,放縱慾望去追求快樂,只會讓我們更不快樂,因為任何快樂都只能是短暫的。我們該怎麼辦呢?德國作家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用了許多心理學研究發現,來告訴我們一味追求幸福快樂的惡果,並要勸我們轉而要讓自己感到「滿足」。

伯恩特在《滿足:與其追尋幸福,不如學習如何知足》Zufriedenheit: Wie man sie erreicht und warum sie lohnender ist als das flüchtige Glück)中仔細剖析了大腦發生了什麼事讓我們感到不滿足,還有哪些遺傳因素也參了一腳、又有什麼社會因素來攪局、滿足和追求人生意義有何關聯、當人感到滿足時身體健康會發生啥變化等等。她在書中提供了一個量表,讓我們來評估自己的「滿足指數」,也讓你測試對自己的現況滿不滿意。然後告訴我們,滿足,是可以學習的。她接著提供我們如何培養增進滿意度的各種具體方法,尤其是讓自己更滿足的十七種練習。

知足常樂,感到滿足並不意味著讓生命停滯不前,而是做自己的主人,不再虛度年華、患得患失地追求一時的快樂,為人生開闢出更光明的康莊大道!

還不滿足嗎?來學會滿足一下自己吧!


本文為《滿足:與其追尋幸福,不如學習如何知足》Zufriedenheit: Wie man sie erreicht und warum sie lohnender ist als das flüchtige Glück)推薦序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