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奧立佛‧薩克斯的勇往直前
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1933─2015),這位優異的神經科學作家,恐怕已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了吧,我有許多朋友是他的忠實粉絲。
薩克斯著有十一本書,其中的中譯版包括《幻覺》、《火星上的人類學家》、《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看得見的盲人:7個故事,讓你看見大腦、心靈與視覺的奇妙世界》、《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鎢絲舅舅──少年奧立佛‧薩克斯的化學愛戀》、《蕨樂園:腦神經外科權威的墨西哥之旅》、《看見聲音:走入失聰的寂靜世界》、《色盲島》以及《睡人》。
《睡人》還改編成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同名影片《睡人》(The Awakening),由兩大天王巨星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與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共演,大學時的遺傳學老師還特別在課堂上放了這部好片。
著作等身的奧立佛‧薩克斯,全球即使沒有上千萬讀者,恐怕少說也有好幾百萬吧?他的自傳《勇往直前:腦神經科醫師奧立佛‧薩克斯自傳》(On the Move: A Life),不知能否震撼了上百萬人,但我讀了是頗震撼的。他過世前,在《紐約時報》的投書〈我自己的生命〉(My Own Life),廣為流傳,感動了很多人。他於2015年8月30日不幸因癌症辭世,享年八十二歲。
這位英國牛津大學畢業的優秀神經科醫師,原來並不是一般的英國紳士,他骨子裡有太多瘋狂的因子,他練舉重、飆重機、轟趴、吸毒嗑藥⋯⋯還好他不是生在台灣,否則單單吸毒嗑藥這件事,他就會被捉去監獄關到死⋯⋯要不是他遲到,他可能就因為嗑藥趴的非法藥物濫用而一生在精神病院中度過餘生,那麼當然也不會有這本自傳了,所以毒品的危害不可不知;他是同性戀者,三不五時去開放的荷蘭解決性需求,一直到晚年才找到真愛。
很難想像一位這麼多產,觀察力敏銳和關懷病人的作家,一生能幹出這麼多瘋狂之舉,真令人跌破眼鏡,確實是人不可貌相。他可能是天生的作家,他在解剖學課差點被當,可是幾杯黃湯下肚去參加解剖學論文比賽,居然得了冠軍殊榮。
當然,這本《勇往直前》作為一位晚年和癌症奮戰甚至失明的醫學作家自傳,並不是只有瘋狂而已,他也透露出多本著作作在寫作時的心路歷程、從英國獨自到美國闖蕩的過程,以及他成名後仍因為頂撞上司被炒魷魚,還有和演化生物學大師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1941-2002)的友誼等等。真實的人生,有些比小說還扯,這本書就是印證。
讀了《勇往直前》,看到他那亂七八糟的青春歲月,對他能夠成為一位舉世聞名的作家,真的令人感到意外。不過,從字裡行間也能看出,他是個個熱情洋溢的人,對生活熱愛,不受世俗規範拘束。在他的著作中,他不僅是位醫師和科學家而已,對病人腦中出現的各種狀況感到好奇和同情,總是抱著熱情寫作。他父母和兩個哥哥都是醫師,但卻有位哥哥深受思覺失調症的折磨,他寫出了對他哥哥的精神疾病的各種無奈。
奧立佛‧薩克斯本身是位同性戀者,早期父母就發現他的性向,母親還難以接受。他在《勇往直前》毫不諱言地道出關於情慾和性生活的部分,以及他和情人的關係。這本自傳大概在他逝世前幾個月出版,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似乎也沒什麼好隱瞞或造作的。然而,他不怕揭露出他犯過的各種錯誤和弱點,還有一大堆會讓人自我毀滅的瘋狂舉動,還是需要不凡的勇氣吧?
奧立佛‧薩克斯的許多書,啟發了大量的讀者,這本《勇往直前》同樣是本令人嘆為觀止之作!能有這麼精彩、高潮迭起的人生,他應該是死而無撼了吧?《勇往直前》肯定是想瞭解一位活生生的作家不可錯過的好書!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一麵入魂的日本拉麵
到日本旅遊,除了有美景可看,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吃美食。
在饑腸轆轆時,看到家位麵店,有些在門口就有餐卷販賣機,看圖按鈕投錢進去,不會說日語、不必花大錢,也能馬上吃到碗熱騰騰的可口拉麵;有一些大都市車站,像東京車站、京都車站、名古屋車站,也有專賣拉麵的專區,每天吃不同家,可能都能吃上一兩個禮拜。
以前在美國唸書時,吃膩了美式食物或自己做的菜,想吃點亞洲食物解解饞,就會到灣區聖馬刁去吃碗道地的日本拉麵,以慰藉苦悶的留學生生活。太忙沒時間去灣區時,實驗室的日本博後,也會推薦我到日本超市去買冷凍包裝的日本拉麵,口味和口感比絕大部分偽日本拉麵還好,雖然也不便宜。
日本拉麵雖然簡單,可以便宜到三四百日圓碗,但有名的也要好幾千日圓。日本拉麵也有很多不同的風味,各地方的拉麵也各有特色。雖然名稱有點名不符實,因為中文的「拉麵」,似乎麵條就該是拉出來的,但日本拉麵用鹼水製作的黃色麵條,顯然不是「拉」出來的。在日本吃到的拉麵,一般也很鹹,尤其是味增口味的,有日本朋友還說,拉麵就是要夠鹹才好吃,不夠鹹的都是不道地的偽日本拉麵。
一般上,日本拉麵都不難吃,很少會讓人踏到地雷,頂多就是毫無特色。我唯一踏到地雷是在大阪道頓堀,並不是難吃,而是進去時才發現,全店顧客都是港台遊客,而且桌上全都放了同一本旅遊書Orz 沒錯,我們全都被同一本書騙去吃一家日本人都不光顧,也沒什麼特色的拉麵店XD 從此,吃的餐廳如果要挑,我一定挑日本人寫的書中介紹的。
我不是拉麵專家,也沒到日本專攻拉麵之旅,但還是好奇拉麵如何成為日本國民美食的?有本好書《拉麵:一麵入魂的國民料理發展史》(The Untold History of Ramen: How Political Crisis in Japan Spawned a Global Food Craze),就深入淺出地探討了拉麵的發展史。這原本是博士論文,作者喬治‧索爾特(George Solt)出生於日本東京,後隨父母遷至美國,2009年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取得史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雖然原本是他的博士論文,但這本書的可讀性極高,寫得很生動也有深度,除了不能把它當拉麵之旅的指南,讀完了還是無法找到或做出一麵入魂的拉麵,但只要對拉麵有任何一點好奇,都能從這本書中獲益良多。《拉麵》揭露出,日本戰後社會的發展,以及日本飲食習慣的改變,讓拉麵何以成為日本文化的象徵之一。
日本拉麵源自中國,這是毫無疑問的,原本被稱作「中華そば」、「支那そば」或「南京そば」。其實,拉麵在二戰時因日本集中火力在戰爭上,加上糧食短缺曾銷聲匿跡,在美國佔領期間甚至一度成為黑市食物。
後來是因為美國為了防堵共產勢力的滋長,才改變了政策不再不管日本人的死活,以廉價的麵粉援助日本,拉麵才光明正大地復出。接著又在六○年代後的快速經濟成長時期,充滿澱粉和油脂的拉麵能為住宿舍沒有㕑房的年輕勞工階層快速提供能量,更在七○年代以小資本的獨立拉麵店經營模式成為創業的避風港。
1910年出生於日治台灣嘉義縣的安藤百福,在1958年發明的泡麵(即食麵)也叫「拉麵」,他創立了著名的日清食品公司,從此改變了日本家庭的烹飪與飲食習慣,也影響了多國食品市場,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特色的泡麵食品,有時候成了要吃異國料理最最最方便的方式了。
拉麵的盛行,讓日本從米飯國家,成了更依賴麵粉的國家。日本人拚搏的精神,創造了經濟奇蹟,也改變了日本人的生活,在晚上吃碗拉麵,是拚經濟的日本人快速飽餐又現代的生活形態所需。
日本文化也曾盛極一時,哈日族遍佈全球,也把拉麵帶上全球舞台,吃日本拉麵也不僅是為了美味和果腹,同時也是小確幸的日本文化小旅行。不過吃日本拉麵時要發生吸麵聲,雖然很科學也吃麵的同時不被湯汁燙到,但也讓很多吃東西不該發出聲音的文化感到不解。
《拉麵》顯然是拉麵控,或者哈日族必讀的一本書。不過還是得提《拉麵》這本書的中文版有一個重大錯誤,文中多次提到拉麵是用大麥製作的,這和常識不符。大麥的英文是「barley」,主要用於釀造啤酒和威士忌,偶爾用於製作麵包,甚少用作製作麵條。原文用的字是「wheat」而非「barley」,那是小麥不是大麥,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我寫信給編輯後,得到善意的回應表示那是他們弄錯了,承諾改版時修正,我們拭目以待吧。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絕命毒癌探秘
美國有部非常棒的影集《絕命毒師》(Breaking Bad),共播出五季62集。《絕命毒師》不僅是第65屆艾美獎最佳劇集獲獎作品,甚至還有人拿來當商管教材。
《絕命毒師》的主要故事地點是美國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Albuquerque, New Mexico),講述高中化學教師沃特‧懷特(Walter White)的犯罪故事。他患上末期肺癌,加上事業不如意,化學天份才能無法發揮,人生陷入低谷。絕望的他協同曾受教於他的傑西‧平克曼(Jesse Pinkman)製作及販賣冰毒,希望在他死後留下金錢解決他家庭面對的迫切財務危機。於是,沃特‧懷特陷入不可自拔的製毒、殺戮和黑吃黑歷程萬劫不復。
患上癌症,能讓一個有正當職業的教師為治病和養家而徹底墮落,這是黑色幽默吧。《絕命毒師》當然是部虛構的故事,可是在阿布奎基不遠的聖塔菲(Santa Fe),卻也因為癌症而上演一場真實的故事。
居住聖塔菲的科普作家約翰遜(George Johnson)心愛的妻子罹患癌症,為了瞭解妻子的疾病,他開始著手學習一切有關癌症的知識。詳讀了數百份文獻和書籍,訪談了癌症專科醫師、研究癌細胞的科學家,出席各種探討癌症成因與新療法的科學會議。
歷經十年調查,加上陪伴妻子抗癌的體悟,約翰遜在《癌症探祕:揭開最深沉的醫學謎團》(The Cancer Chronicles: Unlocking Medicine’s Deepest Mystery)完整記錄了有關癌症起因的新理論、革命性的療法,以及為何治癒癌症迄今仍是難以完全鎖定的目標。
《癌症探祕》這本書從考古發現恐龍也會罹癌開始寫起,作者高度感染力的散文風格、不屈不撓探索真相的求知態度,交織成這部有血有肉的癌症追獵故事。
關於癌症,另外介紹兩本好書,一本是《萬病之王》,另一本是《P53》(請參見〈癌症的人性傳記-萬病之王〉和〈p53-精彩絕倫的癌症研究史〉)。《癌症探祕》和這兩本書不一樣,這本書是約翰遜自我追尋的故事,書中有兩條主軸,一條是他妻子罹癌的故事,另一個是他出自好奇心收集來和癌症有關的故事。
癌症是個可怕的話題,但是約翰遜先從一個特殊的病人談起,那個病人……哦不……應該說是病龍,是來自科羅拉多的奇特化石,他居然先談起了恐龍骨頭的病理學,還有關於滅絕的流行病學。
其實,癌症在某個程度上,是可以傳染的,有些病毒會致癌,而癌細胞在一些動物,也能直接傳染。澳洲塔斯馬尼亞島上的野生袋獾,因為打架互咬,傳染一種袋獾面部腫瘤病(Devil facial tumour disease, DFTD),族群深受危脅,我上週在澳洲參加分子生物及演化學會年會,袋獾的保育也是重頭戲之一。袋獾容易受該怪腫瘤傳染,除了牠們愛互咬,免疫分子多樣性低,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外來癌細胞不會受到免疫排斥。袋獾是比較倒楣的,但醫學記錄中,也有醫護人員不小心把癌細胞注入體內而喪命的罕見病例。
除了哺乳動物,《癌症探祕》指出,植物、魚類、爬蟲類也會長腫瘤,可是有些大型動物如鯨魚和大象等,卻鮮少得癌症,其原因科學家還在探討中。我們哺乳動物,比魚類、爬蟲類更容易罹癌,而家養的比野生的容易罹癌。因此,要真正徹底瞭解大癌症,誓必需要用更多動物進行基礎研究。
約翰遜在探索了十年後,想要破解一些有關癌症的迷思。香菸仍是該罪該萬死的,酒和咖啡卻很難說。不過能否致癌,也關係到接觸或攝取的量,只要有足夠的量,黑胡椒甚至能在小鼠體內產生腫瘤。他提出,吃大量的新鮮水果和蔬菜,和我們所聽到的不同,其實沒有很大的保護能力,除非低熱量的蔬菜填滿了胃,減少了食慾,而肥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危險因素。
那核電廠的輻射,還有地下室天然氡氣,以及手機的電磁波呢?他自己的居所的氡氣就頗高。但還是很難說,因為大多研究結果互相矛盾,約翰遜舉了個例子,一位日本人居然經歷了廣島和長崎的兩次核爆。他在2010年去世,享年93歲,死因是胃癌,但可能是吃太多鹹魚引起的。
我自己有兩次疑似癌症等待病理和CT檢查的結果,等待報告的日子是煎熬。如果真罹癌,心中最大的打擊應該是「為何是我?」我們究竟能做多少或不做多少,才避免這打擊?癌症有太多不可預測,在相當程度上,癌症可能是隨機的。去年初有篇論文做了大量的分析指出,有約一半的癌症,和基因及生活方式可能完全無關,純粹是運氣的問題(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260825)。那篇論文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那表示有許多癌症是無可預防的,只能碰運氣。不過該論文的結論仍有待驗證。
更複雜的是,癌症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上百種疾病。癌細胞可在身體別處起源,當轉移腫瘤通過人體的血液和淋巴系統遷移,然後紮根於一個新的器官。不同癌症會轉移的器官都有偏好,就像不同種子適合不同土壤一樣。他用愛妻愛騎馬的牧場上的風滾草來比喻,他和那些風滾草的戰鬥,就像醫師病人和癌細胞的戰鬥一樣混亂、麻煩。
約翰遜真的是個說故事的高手,《癌症探祕》不僅不枯燥,還有趣得讓人不知不覺讀完後,還意猶未盡,儘管探討的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主題,很值得一讀。《癌症探祕》大致上是帶著恢諧的筆觸、樂觀的情緒,他的妻子的癌症是控制住了,可是讀到書末才知這不是喜劇,但原因為何,就不破梗了。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