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讀完這本書,你會再看一次《星際效應》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星際效應》(Interstellar)一生至少要看兩次!一次是在讀了基普.索恩(Kip Thorne)的好書《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之前,另一次是之後。
即使沒有任何的物理常識,也不折損《星際效應》的觀影,因為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導演功力是毋庸質疑的,他出道後,只有兩部執導的電影沒有排進IMDb前250大!他的《記憶拼圖》(Memento)、《頂尖對決》(The Prestige)、「黑暗騎士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全面啟動》(Inception)和《星際效應》(Interstellar)全都排進IMDb前250大,而且也一而再、再而三引爆許多話題。《星際效應》編劇強納森.諾蘭(Jonathan Nolan)和他哥哥的超強默契,在影史上也是段佳話。
《星際效應》可說是部頗硬的科幻電影,不僅其中大部分現象有紮實的理論根據,連特效都是用真正的科學方程式跑出來的。
儘管有硬度,可是《星際效應》卻還是極為叫好又叫座,我有不少朋友看完《星際效應》,哭得稀哩花啦的。
除了感人肺腑的劇情和超強的劇情張力,《星際效應》引爆最多的話題,就是關於其背後科學理論的詢問和討論,引發了許多大眾的好奇。於是網路上有一些的科普文章試圖為影迷解謎,如〈偉哉諾蘭!星際效應的十大謎團解答!-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五件事讓你的「星際效應」更好看(劇情討論) - 左撇子的電影博物館〉和〈《星際效應》的最後結局是... - 火星軍情局- udn部落格〉。
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還特別舉辦了《星際效應,有影無?》科普演講,邀請了臺大物理系高涌泉教授暢談星際知識:
還有網友的物理理論解說:
這些的優異科普文章和影片,幫助我們瞭解《星際效應》有多麼了不起,更錦上添花的是,索恩的好書《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終於有了中文版!電子書也很快推出!讓索恩這位始作俑者,來爆第一手的料!《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讓我們更完整地見識了電影的緣起、構思、理論和想像的過程,是所有《星際效應》迷人手一本的好書!
基普•索恩是加州理工學院的費曼理論物理學教授,是當今世界上研究廣義相對論下的天體物理學領域的領導者之一,他的主要貢獻在於重力物理和天體物理學領域。很多活躍於相關領域的新一代科學家都曾經過他的栽培和訓練。索恩和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以及美國天文學家、科普作家、科幻小說作家卡爾•薩根(Carl E. Sagan,1934-1996)保持了長期的好友和同事關係。書中還透露了他和霍金打的賭,以及薩根在創作《接觸未來》(Contact)時,他給的建議。
索恩在《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提到他和好萊塢的好友是如何產生一個用紮實的科學理論拍攝電影的構想。一位了不起的偉大科學家,本來就不會畫地自限地把自己鎖在象牙塔裡。像英國傳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於1988年的科普書《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就是出版界的奇蹟,共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全球銷售超過一千萬冊!他傳奇的愛情故事,去年也被搬上大銀幕,拍成叫好又叫座的電影《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無獨有偶,去年電腦之父艾倫•圖靈(Alan M. Turing,1912-1954)的傳奇一生也被改編成電影《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這一再顯示,即使科學理論不好消化,大眾對科學和科學家,仍有強烈的好奇,只是學界要有有心人把科學當一個有趣的事物推廣給大眾。要不是《星際效應》,許多有趣的科學理論仍躺在教科書和學術論文供少數人孤芳自賞而已。看了《星際效應》,許多影迷都迫切想要知道什麼是蟲洞、黑洞、相對論、奇點、重力彈弓、五次元等等有趣的物理現象吧?
《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內容非常豐富,結合了索恩的學術生涯、理論發展史、電影構想、科幻想像等等。在書中我們也同時見證了索恩對物理的熱情!從中也能見識一位物理大師,對理論和影像的精確性吹毛求疵的講究。從來沒有人見過巨人黑洞,可是索恩和特效團隊卻還是賣力忠實地打造了巨人黑洞驚人的視覺效果。
《星際效應》是團隊合作的極致表現,索恩在書中重現了製作過程中各領域頂尖專家的腦力激盪,他也面對不少編導丟給他的難題,解答過程甚至讓他可能多寫幾篇學術論文。雖然為了戲劇張力,犧牲了部分科學的精確性,可是《星際效應》已經盡心盡力忠於科學了!和科學事實及理論不符的部分,索恩在書中也作了詳盡的解說。
《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很明確地把各章節標上清楚的符號。區分什麼是真理(T)、什麼是有根據的推測(E、G),以及什麼是想像臆測(S),非常負責任。《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也讓大眾瞭解到科學理論的發展是怎麼一回事,許多原本確立的科學理論,如何一再被異例挑戰而需要作出修正。
儘管有許多科學理論非常匪所思夷,天馬行空的地步甚至比電影還扯,但科學和偽科學最大的差異是,即使許多理論物理學家的理論暫時還不能被當時和現在的實驗技術驗證,仍需要有嚴謹的數學根據。所以理論科學家天馬行空的難度是很高的,這也是科學迷人之處!
《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書中幾乎沒有任何一條數學方程式,可是每個理論背後,都有極其複雜的數學方程式,連天才理論物理學家都要費盡腦力才解得出來,還需要一再讓其他同儕反覆驗證。不像偽科學的提倡者,是懶惰無能的傢伙,自以為是地要挑戰即有理論,卻不在乎科學事實和提供數學根據,把科幻元素當科學賣弄欺騙外行。《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能讓大眾見識真正的科學。
因為受到了電影和科學的感動,我把《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一口氣讀完,就像看電影賞析一樣。我是個物理白癡,近代物理幾乎沒有在課堂上學過,一丁點的相關知識都是從科普書來的,可是讀起《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即使有多處仍不見得都懂,卻仍不太妨礙,因為《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寫得頗生動,而且結合有趣的電影劇情。更重要的,我是把《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裡的科學理論當作藝術品來欣賞,就像欣賞畫作不一定需要清楚作畫的所有技法、聽音樂不見得要完全懂樂理和技法,雖然更進階專業的知識肯定會讓人有更多收獲和樂趣。
讀了《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好好把《星際效應》再看一遍吧!
延伸閱讀:
塑造「巨人」的形象─《星際效應》| PanSci 泛科學
重力彈弓效應─《星際效應》| PanSci 泛科學
「巨人」的解剖構造─《星際效應》| PanSci 泛科學
像《星際效應》讓人進入冬眠| PanSci 泛科學
為什麼星際效應裡的黑洞長那樣?| PanSci 泛科學
星際效應 – 蟲洞、黑洞、時空旅行| PanSci 泛科學
黑洞真的長這樣?格陵蘭望遠鏡拍給你瞧瞧| PanSci 泛科學
下一站:黑洞| PanSci 泛科學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台灣難道已淪為失敗主義的沃土?
標題是問題,我的答案是「是的」。失敗主義就是認定未來註定失敗,放棄一切改變現狀的行動。不過,我不是說台灣人都信奉起失敗主義,而是整個環境已被搞成失敗主義的溫床。
我們中心來了位韓裔美國教授,是傅爾布萊特學者(Fulbright scholar)。她來之前我就認識她,所以她剛來時就找我去吃飯聊聊天。去年底,她說想學中文,所以想看看有沒有優質的台灣電視劇可以推薦,最好是跟社會議題相關的。
靠。這問題,我還真回答不出來,只好說我想不出來。她就說,她還覺得有一點很奇怪,那就是她打開電視看第四台,轉來轉去,就只有韓劇可以看,而且還是國語配音的,搞得她只好在台灣看韓劇。她說跟所有韓國朋友談到這件事,他們全都嘖嘖稱奇覺得很詭異。
她還說在韓國,很多部電視劇都和社會議題緊緊相扣,她接著就舉出一大堆和社會議題有關的電視劇,從探討精神病的,到兩性平等和性侵的,世代鴻溝、青年出路的等等等。她一直追問我,台灣人都不關心自己的社會嗎?台灣社會問題不是也很多嗎?我只能說,台灣人打開電視只想要娛樂,不想要動大腦。她覺得更不可思議,因為那些談到社會議題的電視劇,也是不折不扣的娛樂啊,連美劇、日劇也多少會探討社會議題,他們也是當娛樂啊。於是,我就回答不出來了。
我比較常看日劇,尤其是推理劇,日劇也常把少子化、青年貧窮化、體制僵化等等放到劇情中,可是台灣的電視劇呢?似乎都是男歡女愛或者家族鬥爭,很多無腦的程度,只要有看韓劇和日劇就知道有多腦殘。台灣不是不能有無腦劇,問題是電視劇幾乎八九成是無腦劇。不管是今裝還是古裝劇,都幾乎找不到和社會議題有關的,除了公視的一些節目。
今年是有了一些改變,像公視的《麻醉風暴》(Wake Up),只有精簡的六集,可是在在網路上卻爆發許多議論,有興趣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久違的台灣醫療推理劇——《麻醉風暴》 | PanSci 泛科學
台灣類型戲劇崛起!建立新品牌,把觀眾找回來- Punchline 娛樂重擊
讓專業的來!麻醉科醫師看《麻醉風暴》 - Punchline 娛樂重擊
從《白色巨塔》到《麻醉風暴》,為什麼職人劇很重要? - Punchline 娛樂重擊
麻醉醫師的噩夢惡性高熱》一個醫師看《麻醉風暴》有感
周恬弘:《麻醉風暴》透露的醫病情結- 獨立評論@天下
是「知識劇」不賣錢,還是我們拍不出能賣錢的「知識劇」?
是的,在真實生活中,我們經歷多少明明是清醒的自我麻醉?《麻醉風暴》播出時,那位韓裔教授剛好打包經韓國回美國去了,否則我一定大力推薦!這部劇本、演技傑出,刻畫台灣醫界黑暗面,還有醫勞、醫糾等等現實的電視劇,台灣人都應該來看。
另外,還有比較有腦的推理劇《鑑識英雄》(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Center/i Hero),雖然顯然就是模仿美劇CSI和日劇,演員的演技和劇本都很不成熟,但也算是少數的「職人劇」和「知識劇」了。還有一部也頗受好評的《出境事務所》(Long Day's Journey into Light)以生命禮儀從業員為主題,還有《哇!陳怡君》(Youth Power)以政治為題材。
不過聽說《鑑識英雄》和《出境事務所》,劇本完成後,幾乎找不到願意播的電視台,雖然台灣電視台是多到像垃圾一樣,內容也很垃圾。《出境事務所》最慘,即使有了優異的劇本,都沒有電視台願意播,最後只有客家電視台願意試試,但限於必須要有客家話,演員就勤練起客家話。《出境事務所》雖然大獲好評,可是收視率可想而知吧。
台灣電視劇為何這麼腦殘呢?很多人會說,因為台灣觀眾很腦殘,可是如果台灣觀眾真的全世界最腦殘,那台灣就不必拚了,也不必怪政府了,因為沒藥救了嘛。也有人會說,因為台灣觀眾打開電視,只想要娛樂,不想要動腦。那麼,難道人家老美打開電視看美劇《CSI》或者《怪醫豪斯》等等時,或者日本、韓國的大量推理劇、醫療劇和職人劇時,就是要好好思考動動腦了嗎?這些全都是娛樂啊。
我想,關鍵是台灣業者已經陷入一種集體沉淪了,就是不願提高成本去投資拚搏,只剩想以最低成本玩最熟悉的遊戲的保守心態了,一堆人抱著「沒有用的啦」、「台灣觀眾不會看這個的啦」、「台灣人就是這樣的啦」等等等的心態。我大約近廿年前來台灣,台灣的電視尤其是新聞的垃圾程度都叫我們這些來自東南亞落後國家的僑生嘆為觀止,大家都知道電視節目和新聞很垃圾,可是大家天天看、天天罵,幹譙了廿年,什麼改變都沒有…哦不對…是有變到每況愈下。
Marcusaffleck, CC BY-SA 3.0
再舉個例子,我在八九年前偶爾從美國回台灣時,回到新加坡開始只搭廉價航空。美國、歐洲和東南亞的廉價航空愈來愈多,可是台灣居然一家也沒有,也沒有航空公司感興趣。可是廉價航空不是世界趨勢嗎?以更便宜的票價能夠搭機出國,對很多人來說,不是很有吸引力嗎?台灣這麼小,可是鄰近五個小時以內的熱門旅遊勝地很多,飛日本、韓國、泰國、巴里島、新馬、港澳、中國各大城市,應該有很大的市場吧?
於是,我遇到台灣朋友就問一問「為何台灣沒有廉價航空?」,得到的答案不外如下「台灣人不會自己上網買票的啦」、「台灣人上機一定要有餐飲服務」、「台灣人出國大都跟團」等等等,反正絕大部分朋友都認為台灣沒有廉價航空的市場,即使有不少出國也是背包客。而且台灣人不會上網訂機票是啥狀況,搞得好像東南亞網路都比台灣發達。
結果呢,這幾年來,國外廉價航空一家接一家搶攻台灣市場,飛日本的有樂桃、虎航、香草、酷航、捷星,飛韓國有釜山、濟州、易斯達、德威、酷航,飛港澳大陸有香港快捷、吉祥、春秋、虎航、威航,飛東南亞有虎航、越捷、宿霧太平洋、亞航、捷星、酷航、威航。市場明明就很大,結果台灣在東南亞和日本都發展出成熟的廉價航空後,才有華航和虎航合資的台灣虎航,還有飛安頻頻出包的復興搞很久才弄出一個威航,來面對已經很激烈的競爭。廉價航空的發展可參考這篇文章〈兵臨城下的競爭—低成本航空 vs. 桃園機場 @ fabg@運輸邦 :: 痞客邦 PIXNET ::〉。
認定台灣不可能會有廉價航空市場,在八九年前,幾乎是全民運動,大家都這麼認為,航空公司也這麼認為,可是結果呢?從前認為台灣的廉價航空做不起來,不是一種失敗主義,那什麼才是一種失敗主義?有本事的人都可以用創新的供給刺激需求了,況且這還只是複製人家成功的經驗而已。
這個故事人人都聽過:『有一天,兩個做球鞋的鞋商到非洲視查市場,可是到了後卻赫然發現,非洲幾乎所有的人都不穿鞋。第一個鞋商心想:「完了,這裡的人都不穿鞋的。」,第二個鞋商心想:「太好了,這裡的人都沒有鞋穿。」』。發明T型車的福特(Henry Ford,1863-1947)曾說過:「如果我問人們想要什麼,他們會回答,我們想要更快的馬。」,賈伯斯(Steven Jobs,1955-2011)也說過:「很多時候人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除非你秀給他們看。」,福特和賈伯斯或許是曠世奇才,可是台灣業者不是要無中生有,只是去學新的經驗而已啊。
搞笑的是,台灣明明就已經決定要大力搞旅遊業,還有什麼航空城。結果旅遊業只引起大量消費低的陸客,讓陸資企業賺飽,而航空城只是淪為政商炒地皮的藉口和犧牲品。
以上只是兩個例子,可是如果有機會到東南亞去看看,現在東南亞許多國家都比台灣進步了,雖然經濟仍落後,不過近年卻大幅成長,像泰國的文創、新加坡的金融、商業和生技,做得比教育更發達的台灣有聲有色,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的商業環境也大幅改善中,台灣人卻大多只想到錢進東南亞去炒房炒地。
台灣經濟近十幾年很不起色,說穿了就是因為失敗主義,沒有人敢投資搞創新了,業界思維只剩代工,能不能儘量COST DOWN,擠出極為微薄的利潤。而失敗主義的源頭,又來自盤根錯雜的政商裙帶關係而來,以及剝削台灣所剩無幾的勞工力成長空間以及脆弱的國土,以及有錢人錢滾錢的尋租,拚命炒房地產,實業家都不再在乎本業,何必去自找麻煩去創新、去碰不熟悉的事物呢?
只要喊兩聲改革,就有名嘴出來吐槽說什麼「民粹」還有「仇富」。是的,台灣超級仇富的,仇富到不讓富人公平地繳稅!仇富到不管大小事情,媒體都要詢問財閥意見來讓鄉民幹譙,還有仇富到讓富人直通政界高層去接受死亡之握!真是仇富仇得好棒棒!
在台灣,乖乖努力打拚賺的每一毛錢都要課稅,炒房炒股賺的大錢卻幾乎完全不需要課稅…哦不對…長期持股投資的股利要課稅哦,炒短線投機的卻完全不必哦!如此一來,誰不想投靠失敗主義?這整個國家,困在努力不被認可,創新沒有環境,投機炒作還有搞裙帶關係卻賺飽讓人眼紅,就等著東南亞各國一一超越台灣吧!
我們中心來了位韓裔美國教授,是傅爾布萊特學者(Fulbright scholar)。她來之前我就認識她,所以她剛來時就找我去吃飯聊聊天。去年底,她說想學中文,所以想看看有沒有優質的台灣電視劇可以推薦,最好是跟社會議題相關的。
靠。這問題,我還真回答不出來,只好說我想不出來。她就說,她還覺得有一點很奇怪,那就是她打開電視看第四台,轉來轉去,就只有韓劇可以看,而且還是國語配音的,搞得她只好在台灣看韓劇。她說跟所有韓國朋友談到這件事,他們全都嘖嘖稱奇覺得很詭異。
她還說在韓國,很多部電視劇都和社會議題緊緊相扣,她接著就舉出一大堆和社會議題有關的電視劇,從探討精神病的,到兩性平等和性侵的,世代鴻溝、青年出路的等等等。她一直追問我,台灣人都不關心自己的社會嗎?台灣社會問題不是也很多嗎?我只能說,台灣人打開電視只想要娛樂,不想要動大腦。她覺得更不可思議,因為那些談到社會議題的電視劇,也是不折不扣的娛樂啊,連美劇、日劇也多少會探討社會議題,他們也是當娛樂啊。於是,我就回答不出來了。
我比較常看日劇,尤其是推理劇,日劇也常把少子化、青年貧窮化、體制僵化等等放到劇情中,可是台灣的電視劇呢?似乎都是男歡女愛或者家族鬥爭,很多無腦的程度,只要有看韓劇和日劇就知道有多腦殘。台灣不是不能有無腦劇,問題是電視劇幾乎八九成是無腦劇。不管是今裝還是古裝劇,都幾乎找不到和社會議題有關的,除了公視的一些節目。
今年是有了一些改變,像公視的《麻醉風暴》(Wake Up),只有精簡的六集,可是在在網路上卻爆發許多議論,有興趣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久違的台灣醫療推理劇——《麻醉風暴》 | PanSci 泛科學
台灣類型戲劇崛起!建立新品牌,把觀眾找回來- Punchline 娛樂重擊
讓專業的來!麻醉科醫師看《麻醉風暴》 - Punchline 娛樂重擊
從《白色巨塔》到《麻醉風暴》,為什麼職人劇很重要? - Punchline 娛樂重擊
麻醉醫師的噩夢惡性高熱》一個醫師看《麻醉風暴》有感
周恬弘:《麻醉風暴》透露的醫病情結- 獨立評論@天下
是「知識劇」不賣錢,還是我們拍不出能賣錢的「知識劇」?
是的,在真實生活中,我們經歷多少明明是清醒的自我麻醉?《麻醉風暴》播出時,那位韓裔教授剛好打包經韓國回美國去了,否則我一定大力推薦!這部劇本、演技傑出,刻畫台灣醫界黑暗面,還有醫勞、醫糾等等現實的電視劇,台灣人都應該來看。
另外,還有比較有腦的推理劇《鑑識英雄》(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Center/i Hero),雖然顯然就是模仿美劇CSI和日劇,演員的演技和劇本都很不成熟,但也算是少數的「職人劇」和「知識劇」了。還有一部也頗受好評的《出境事務所》(Long Day's Journey into Light)以生命禮儀從業員為主題,還有《哇!陳怡君》(Youth Power)以政治為題材。
不過聽說《鑑識英雄》和《出境事務所》,劇本完成後,幾乎找不到願意播的電視台,雖然台灣電視台是多到像垃圾一樣,內容也很垃圾。《出境事務所》最慘,即使有了優異的劇本,都沒有電視台願意播,最後只有客家電視台願意試試,但限於必須要有客家話,演員就勤練起客家話。《出境事務所》雖然大獲好評,可是收視率可想而知吧。
台灣電視劇為何這麼腦殘呢?很多人會說,因為台灣觀眾很腦殘,可是如果台灣觀眾真的全世界最腦殘,那台灣就不必拚了,也不必怪政府了,因為沒藥救了嘛。也有人會說,因為台灣觀眾打開電視,只想要娛樂,不想要動腦。那麼,難道人家老美打開電視看美劇《CSI》或者《怪醫豪斯》等等時,或者日本、韓國的大量推理劇、醫療劇和職人劇時,就是要好好思考動動腦了嗎?這些全都是娛樂啊。
我想,關鍵是台灣業者已經陷入一種集體沉淪了,就是不願提高成本去投資拚搏,只剩想以最低成本玩最熟悉的遊戲的保守心態了,一堆人抱著「沒有用的啦」、「台灣觀眾不會看這個的啦」、「台灣人就是這樣的啦」等等等的心態。我大約近廿年前來台灣,台灣的電視尤其是新聞的垃圾程度都叫我們這些來自東南亞落後國家的僑生嘆為觀止,大家都知道電視節目和新聞很垃圾,可是大家天天看、天天罵,幹譙了廿年,什麼改變都沒有…哦不對…是有變到每況愈下。
Marcusaffleck, CC BY-SA 3.0
再舉個例子,我在八九年前偶爾從美國回台灣時,回到新加坡開始只搭廉價航空。美國、歐洲和東南亞的廉價航空愈來愈多,可是台灣居然一家也沒有,也沒有航空公司感興趣。可是廉價航空不是世界趨勢嗎?以更便宜的票價能夠搭機出國,對很多人來說,不是很有吸引力嗎?台灣這麼小,可是鄰近五個小時以內的熱門旅遊勝地很多,飛日本、韓國、泰國、巴里島、新馬、港澳、中國各大城市,應該有很大的市場吧?
於是,我遇到台灣朋友就問一問「為何台灣沒有廉價航空?」,得到的答案不外如下「台灣人不會自己上網買票的啦」、「台灣人上機一定要有餐飲服務」、「台灣人出國大都跟團」等等等,反正絕大部分朋友都認為台灣沒有廉價航空的市場,即使有不少出國也是背包客。而且台灣人不會上網訂機票是啥狀況,搞得好像東南亞網路都比台灣發達。
結果呢,這幾年來,國外廉價航空一家接一家搶攻台灣市場,飛日本的有樂桃、虎航、香草、酷航、捷星,飛韓國有釜山、濟州、易斯達、德威、酷航,飛港澳大陸有香港快捷、吉祥、春秋、虎航、威航,飛東南亞有虎航、越捷、宿霧太平洋、亞航、捷星、酷航、威航。市場明明就很大,結果台灣在東南亞和日本都發展出成熟的廉價航空後,才有華航和虎航合資的台灣虎航,還有飛安頻頻出包的復興搞很久才弄出一個威航,來面對已經很激烈的競爭。廉價航空的發展可參考這篇文章〈兵臨城下的競爭—低成本航空 vs. 桃園機場 @ fabg@運輸邦 :: 痞客邦 PIXNET ::〉。
認定台灣不可能會有廉價航空市場,在八九年前,幾乎是全民運動,大家都這麼認為,航空公司也這麼認為,可是結果呢?從前認為台灣的廉價航空做不起來,不是一種失敗主義,那什麼才是一種失敗主義?有本事的人都可以用創新的供給刺激需求了,況且這還只是複製人家成功的經驗而已。
這個故事人人都聽過:『有一天,兩個做球鞋的鞋商到非洲視查市場,可是到了後卻赫然發現,非洲幾乎所有的人都不穿鞋。第一個鞋商心想:「完了,這裡的人都不穿鞋的。」,第二個鞋商心想:「太好了,這裡的人都沒有鞋穿。」』。發明T型車的福特(Henry Ford,1863-1947)曾說過:「如果我問人們想要什麼,他們會回答,我們想要更快的馬。」,賈伯斯(Steven Jobs,1955-2011)也說過:「很多時候人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除非你秀給他們看。」,福特和賈伯斯或許是曠世奇才,可是台灣業者不是要無中生有,只是去學新的經驗而已啊。
搞笑的是,台灣明明就已經決定要大力搞旅遊業,還有什麼航空城。結果旅遊業只引起大量消費低的陸客,讓陸資企業賺飽,而航空城只是淪為政商炒地皮的藉口和犧牲品。
以上只是兩個例子,可是如果有機會到東南亞去看看,現在東南亞許多國家都比台灣進步了,雖然經濟仍落後,不過近年卻大幅成長,像泰國的文創、新加坡的金融、商業和生技,做得比教育更發達的台灣有聲有色,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的商業環境也大幅改善中,台灣人卻大多只想到錢進東南亞去炒房炒地。
台灣經濟近十幾年很不起色,說穿了就是因為失敗主義,沒有人敢投資搞創新了,業界思維只剩代工,能不能儘量COST DOWN,擠出極為微薄的利潤。而失敗主義的源頭,又來自盤根錯雜的政商裙帶關係而來,以及剝削台灣所剩無幾的勞工力成長空間以及脆弱的國土,以及有錢人錢滾錢的尋租,拚命炒房地產,實業家都不再在乎本業,何必去自找麻煩去創新、去碰不熟悉的事物呢?
只要喊兩聲改革,就有名嘴出來吐槽說什麼「民粹」還有「仇富」。是的,台灣超級仇富的,仇富到不讓富人公平地繳稅!仇富到不管大小事情,媒體都要詢問財閥意見來讓鄉民幹譙,還有仇富到讓富人直通政界高層去接受死亡之握!真是仇富仇得好棒棒!
在台灣,乖乖努力打拚賺的每一毛錢都要課稅,炒房炒股賺的大錢卻幾乎完全不需要課稅…哦不對…長期持股投資的股利要課稅哦,炒短線投機的卻完全不必哦!如此一來,誰不想投靠失敗主義?這整個國家,困在努力不被認可,創新沒有環境,投機炒作還有搞裙帶關係卻賺飽讓人眼紅,就等著東南亞各國一一超越台灣吧!
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也來談談「羅輯思維」
去年年中,經好友謝宇程兄和希米露介紹了「羅輯思維」這個節目,我一看了就立馬上癮。宇程兄就勸我們「當上癮已成事實,過癮就是義務」!
當時兩季加起來有七八十幾集吧,至從看了第一集後,每天都要看上一集,一天沒看「羅輯思維」就覺得那天少了什麼似的。當花了三四個月每集都看完了後,只能等待每週五的最新節目(迄今已122集了),那段時期還真感到失落。
什麼是「羅輯思維」呢?簡單來說,就是自媒體主持人羅胖,「死嗑自己,愉悅大家」,自己讀一些資料和書籍,每週講一個主題,有紮實的知識和有趣的觀點,主題涵蓋範圍頗廣,從歷史、經濟、社會、科技、科學等等都有,是極為優質的知性節目!「羅輯思維」標榜「有種、有趣、有料」,還真的都做到,看了一定會知道!
例如這是上週的121集:
之前120集,還有119集,就引起一些台灣部落客用來討論台灣的健保和醫糾:
身為一個愛書人,怎能不愛「羅輯思維」?這個網路自製脫口秀節目,簡直就是愛智求知慾旺盛者的毒品。「羅輯思維」的主持人羅振宇,暱稱羅胖,是前央視財經節目的主持人,有傳播學博士學位。雖然每集要探討的主題都頗嚴肅,可是他在「羅輯思維」裡的親和力極高,打諢插科的任意揮灑,簡直就是全中國,哦不…全世界最強!雖然歐美肯定有更嘴砲的主持人,可是叫他們來談談這些嚴肅的話題試試看啊XD
關於「羅輯思維」,蔡依橙醫師有篇熱門文章寫得好,〈為什麼你該關注《羅輯思維》?〉,還有〈你不知道的《羅輯思維》〉、〈《羅輯思維》巡講,整體介紹。〉和〈「組織」與「人」:每日羅胖微信 60 秒介紹〉,都很值得一讀!
「羅輯思維」在優酷已有上億觀看次數,公眾號訂閱數超過三百多萬人,有市場人士給予「羅輯思維」乙億美元的估值。雖然是對岸的節目,可是「羅輯思維」在台灣也有不少粉絲,在台灣的臉書社團有將近六千人加入。
「羅輯思維」迄今已有122集的節目了,雖然很值的投資,但要一集集看完也要費上好些功夫,還好羅胖有出書,共出了三本:《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羅輯思維.2》、《羅輯思維:成大事者不糾結》,是濃縮的內容,也可拜讀。身為「羅輯思維」死忠粉絲,我三本全都敗了XD
相信台灣仍有不少人看輕中國,不過說實在的,這個節目真的必看不可,別再井底之蛙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灣幾乎絕對做不出來這樣的節目,這不是唱衰台灣,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不服氣的話,可以自己出來玩玩看。不過以台灣更開放的言論風氣,也不見得要做出「羅輯思維」才拚得過中國,台灣還是有不少優良的知性媒體,如「泛科學」、「哲思台灣」、「故事| 寫給所有人的歷史」、「guavanthropology.tw 芭樂人類學」、「WTF! JURISPRUDENCE | 花惹法理學」、「菜市場政治學」、「巷仔口社會學」等等等,論深度、廣度、多元性和視野肯定大勝一個「羅輯思維」,加上也很紅的「曉說」及「曉松奇談」,只是較分散,親和力較遜一籌。
不過在台灣出版業大幅萎縮下,看到對岸「羅輯思維」做得有聲有色,還開始賣書起來了,真是讓人不服氣。台灣人,你們能不能爭氣些,用心多讀讀書?別再沉淫在小確幸的世界了!連書都讀輸對岸,還敢笑人家不文明嗎?中國居然有幾百萬人以知識節目為娛樂,這還不讓台灣人警惕嗎?
「羅輯思維」雖然照羅胖的說法,是由一個姓羅的胖子,選擇消化天下的好書來愉悅大家,這個工作並非他一人完成,他背後有強大的製作團隊和知識策劃,可是羅胖卻非沒有強烈的個人主張,他本身是個右派、保守派,雖然我政治立場中間偏左,但他不但沒把我惹毛,還令我尊敬,儘管我不同意他的許多見解,例如富人賺錢不管賺多少都心安理,但人家至少還把主張很有條理且舉證例例地表達出來,不像為台灣財團發聲的名嘴,動不動就把批評者打為「仇富」,扣帽子能力倒是不輸人。
看了上百集的「羅輯思維」,大致上羅胖的主張是,在互聯網時代,小蝦米可能戰勝大鯨魚。他推崇互聯網的程度到不少中國網友譙他為「互聯網拜物教」,要理解他對互聯網的主張,可以看他更嚴肅但也同樣優質有趣的「公關誤區」,看了這個許多大公司和政客在互聯網時代犯下的愚蠢錯誤,你會瞭解台灣為何有那麼多政客和財團會一再鬧笑話,因為他們仍活在網路石器時代。
羅胖最重要想要探討的,其實是中國的現代化!他透過大量講解中外歷史,來以古鑑今,試圖讓他的觀眾明白,要如何建立一個真正現代化且富強的中國。這個問題也是當今中國知識份子的顯學。羅胖的主張很實際,也很開明。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在中國強權旁的台灣不可逃避!
他講的歷史,是「羅輯思維」最精彩的部分,每講一集就讓人勝讀十年書(尤其是在中小學讀的XD),把他講古的節目都看完,就勝讀了好幾百甚至上千年書了,差不多可以回到唐宋了XD 因為歷史是一再上演的,雖然講的是給中國人聽,可是台灣人聽了也會心有戚戚焉的。
羅胖他似乎百無禁忌,啥都敢講,打貪、民主等等都有。中國當然現在還是沒有言論自由,羅胖用一個很聰明的方法迴避,就是他拿歐美來當例子,利用翻譯書來談。如此一來,至少他可以說,他是在談英美啊XD
雖然「羅輯思維」讓人收獲豐富,但「羅輯思維」也非沒有缺點。「羅輯思維」持右派論點,這沒問題,畢竟那是個人價值觀的問題,只要沒有扭曲事實就好。可是「羅輯思維」把左派也想得太簡單了,好像自由派、左派就只是要剝削富人、寵壞窮人而已。像他主張窮富差距的擴大不會造成社會不安,是因為活在極權國家才如此。
另外,當羅胖談到民主時,他在多集中一再強調,民主是個好東西,只是要有什麼什麼條件。例如他提出民主是要在一群很理智的人主持下才可行,所以是人才創造民主,但他卻忽略了,民主可以吸引人才,是制度創造了富強!畢竟夏蟲不可語冰,沒能活在民主制度下的人來談民主,純粹嘴炮而已,他連美國總統在權力上的限制都不夠清楚,還講出美國總統能派兵鎮壓警察之類的蠢話。
因為「羅輯思維」實在是太太豐富好看了,在這裡一次談完太可惜了,想說起個頭,以後有機會再細談。羅輯思維的書單裡有一些書,台灣也有繁體中文版,有空再幫大家整理。
羅輯思維的相關網站和視頻:
罗辑思维-有种有趣有料on the App Store on iTunes - Apple
罗辑思维- YouTube
罗辑思维的频道-优酷视频
公关误区 - 腾讯视频
羅輯思維 討論區(台灣 非官方)
罗辑思维第一季书单
罗辑思维书单第二季
罗辑思维书单第三季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好人真的總是自以為是?
到美國唸書時,對美國的一些政治現象頗為不解。基本上,美國大部分大學生以及教授都是自由派,對我們這麼自由派來說,保守派錯得即離譜又明顯,他們濫用道德唬弄民眾,損害公共利益偏坦富人,為何還有許多人民寧可自己利益受損也要投票給他們?難道共和黨的支持者都是一群反智的蠢象?同樣的情況,在台灣也適用啊。
直到讀了這本好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The Righteous Mind: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才找到問題的部分答案。我曾說過,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你我的世界觀,讓事物的有了新面貌。《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就是這樣一本好書,尤其是在政治紛紛擾擾的台灣,也來得非常是時候。
讀了《好人總是自以為是》,覺得非常划算,因為《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分三大部分,內容份量基本上也大概是三本書的!可是卻比讀三本書的收獲還多!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在正向心理學的大本營賓州大學獲到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研究冷門的道德心理學。他在維吉尼亞大學任教16年之久,現在在紐約大學的史登商學院擔任倫理領導學教授。他在《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第一部分要說服大家,許多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我們的許多道德判斷,是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的。
在哈佛政治哲學家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通識課程「正義」(Justice)和《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中,他提出電車問題的好幾個版本,雖然結果是一樣的,同樣是讓一個人死亡來換取五個人的生還,可是有些作法就是怪怪的,我們很多人可以接受變換軌道撞死一人好過撞死五人,卻無法接受從天橋上推一個胖子下去擋車,講白了就是認定後者是錯的。至於為何是錯的,哈佛的學生或聰明人當然可以拗出一堆理由。其他怪怪的感覺的還有,如果家裡的貓狗意外死亡,把牠們吃了有問題嗎?和超市買回來的雞做愛呢?和親兄妹在避孕的情況下呢?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在第一章,先要來回答一個問題,那就是道德何來?是我們先天就具備的?就像三字經說那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先天論)?還是後天學來的(經驗論)?或是理性建構出來的(理性論)?雖然在他進入道德心理學領域時,理性論是主流,但是他卻用許多研究來告訴我們,理性論有很大的問題。
他指出,美國是一個個人主義以上的社會,尤其是在知識份子界,許許多多心理學研究來自怪異(WEIRD)的一群人,他們是西方(Western)、受教育(educated)、工業化(industrialized)、富裕(rich)和民主(democratic)的一群人,主要就是心理學研究愛用的大學生。對於「怪異」的人,道德版圖很明確,就是不傷害他人。可是強納森.海德特曾到印度作過研究,他受到很大的文化衝擊,大到根本就是另一個世界,道德的版圖也差異很大,涵蓋的範圍也很不同。他後來也閱讀大量的民族誌,研究其他文化。
他提出柏拉圖(Πλάτων,約公元前427-前347)、哲斐遜(Thomas Jefferson,1743-1826)和休姆(David Hume,1711-1776)的主張,柏拉圖認為理性是主人,哲斐遜認為理性和感性是平等共治的,休姆認為理性是熱情的僕人。他提出許多研究證據顯示休姆可能才是對的。他把心智比喻作象和騎象人,重提他之前的書《象與騎象人》的主張,指出心智好比騎象人(控制式歷程)騎在大象(自動化歷程)上。騎象人逐步演化為服侍大象。我們的道德判斷有強烈的直覺,例如電車問題,有些作法就是錯的,例如把天橋上的胖子推下去擋車,理由是事後努力建構的。因為騎象人是服侍大象的,所以他指出,想要在道德和政治議題上說服別人,要先和大象對話。他舉出大量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來說明,為何是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
我想,當我們不小心讀到不對盤的言論(還真要不小心,在這個年代,大家都只讀與自己意識形態相符的媒體了XD 臉書上一不投機,刪除加封鎖也不算不常見 :p),怒火攻心要幹爆對方,是大家或多或少有的經驗吧。我自己招了,有次讀了篇文章以為作者詆毀民主,一怒之下罵了很多,才被教訓我太超譯人家意思了,他只是恨鐵不成鋼。還有,因為被教了訓或糾了正,反而愈來愈堅持己見的狀況也很常見,所以理性屈服熱情其實並不令人陌生。可是說理性是熱情的僕人,這論點會叫許多知識份子失望吧,什麼東西啊,搞半天原來理性的論述是玩假的?大家搞熱血沸騰的幹架對罵就好?非也,理性雖然是熱情的僕人,但理性也會反過頭指點熱情。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的第二部,強納森.海德特具體詳盡地說明有哪些直覺,以及直覺源自何處,他描繪出道德空間地圖,來說明為何保守派政客雖然較不受知識份子愛戴,卻受到民眾歡迎,以及為何自由派政客常常選輸。他指出,對很多人來說,道德不光是傷害和公平而已,這對「怪異」的人,例如我這個自由派來說是很新鮮的。他指出,保守派有更寬廣的道德版圖,他們的還有社會倫理觀和神聖倫理觀。
他把道德比喻作味覺,還說休姆和孟子也英雄所見略同。他指出義務論也好,效益論也好都是單一受體型的道德觀。還指出提出效益論的邊沁是個亞斯伯格症患者,難怪柯P就是個效益論者XD 他認為休姆的多元論、感性論和自然論更大有可為。他提出的正義之心的味覺受體有五種:關懷、公平、忠誠、權威、聖潔。自由派主要仰賴關懷和公平,而保守派則五種俱全,因此保守派的政見能刺激更多味覺。他的研究能解釋為何民主黨常被共和黨打敗。後來他又增加了一項原則--自由,解釋了為何自由意志派(Libertarianism)會和保守派在政治上為伍,雖然他們對社會議題如墮胎、同性戀等看法相左。
強納森.海德特基本上是個自由派,也堅定地支持民主黨,我在美國時也如此。他解釋了為何美國農民和勞工階級會選擇投票給共和黨,雖然乍看之下違反自己的經濟利益,可是如果是站在道德基本原則理論的角度,他們可能是投給自己的道德利益,因為共和黨擅長利用道德味覺哄騙民眾。
在《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第三部,強納森.海德特比較展開他的論述,證據不如前兩部強,有些純粹是推測,或者有趣的觀察。他用達爾文(Charles R. Darwin,1809-1882)的天擇理論討論我們為何有強烈的團體感。當炮口一致對外時,最能夠萬眾一心,這點政客深知,所以美國在小布希這混蛋的誤導下,打了兩場不義的戰爭,就因為911恐怖攻擊,中東死傷更慘重。在911恐攻後,美國人似乎更團結了,但也更盲目,尤其是入侵伊拉克時,就連法國的不配合,美國都有人主張把自由女神像退回給法國,還有把薯條(French fries)改名。《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提到天擇是在個體層次還是群體層次的問題,這頗學術。基本上,我還是仍為群擇的證據真的頗弱,不過這是演化生物學上的問題,在此不展開討論。
原本自由派對團體歸屬感是頗不屑的,我以前的筆電的螢幕保護程式會播放好看的風景照,有一些是美國鄉下的景色,其中幾張的小木屋上有美國國旗,我實驗室有位自由派老美看到,就幹譙中西部保守的愛國主義。是的,自由派是普世主義者,並不認為美國有特別偉大。自由派尤其是對宗教很不屑,每當提到保守派的宗教主張,以及南方的聖經帶,我的美國自由派朋友(呃,基本上我也只有自由派的美國朋友XD),臉中很明顯露出不屑甚至是噁心的表情,有些還會飆髒話。
美國許多自由派學者對宗教極為不客氣地攻擊(針對一神教尤其是基督宗教,他們大多不認為佛教是宗教,而是哲學),像史丹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有本書《道德風景:穿越幸福峰巒與苦難幽谷,用科學找尋人類幸福的線索》(The Moral Landscape: How Science Can Determine Human Value),簡單來說就是主張演化就能解釋我們人類對意義和幸福的追求,宗教閃邊去吧!不過強納森.海德特這位自由派學者,卻主張人類有雙重性,認為快樂也來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團體歸屬感。他認為宗教可以促進團結,抑制不良行為,所以在演化上是有利的。
道德凝聚人心,但也使人目盲,《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的中文書名有點自以為是,英文書名「The Righteous Mind」之義是「正義之心」。台灣也有不少自稱正義之士的傢伙,成天在網路上捉人家痛腳,號召鄉民集團霸凌,以正義之名,行撈名氣流量之實。尤其是談死刑的問題,我這篇〈關於死刑,給朱學恒的話......〉本來試圖用理性的方法討論死刑存廢,卻有大量網友假正義之名詛咒我全家也成為受害者。不過這樣的「正義之心」的層次之低,是連支持死刑的美國保守派都不屑的。
美國近年的一個政治危機是,美國兩黨之間的惡鬥是愈演愈烈,這十幾年來愈來愈少聽說兩黨共同合作解決國家重大問題,反而愈來愈常聽到,某黨或某政治人物出糗而危及國家,另一黨反而幸災樂禍,甚至公然慶賀;美國也成了一個愈來愈分裂的國家,自由派佔多數的州郡就聚集愈來愈多自由派,反之亦然。因此在美國大選時,許多州郡都沒啥造勢活動,初選反而還比較熱鬧。像我們加州的許多城市,很明顯都是自由派的地盤,自由派不必造勢了,保守派造了勢也無路用,使得愈來愈多人民對政治冷感。因此,最後他要同時為保守派和自由派發聲,希望兩邊人馬能互相瞭解,雖然這顯然很難。至少,他能給他的自由派同儕一些忠告吧,別把保守派都想成是蠢象了。
儘管《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可是我仍覺得《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並沒有回答到美國政治的所有問題,當然他也不可能。強納森.海德特的論點,很多知識份子也不照單全收,他對保守派和自由派的道德母體研究也招來許多辱罵,兩邊不討好。我自己也認為,即使強納森.海德特的論點是對的,也僅說明了保守派政客吃得比較開,因為他們的選民口味比較豐富,卻不代表他們的做法和想法是對的,通往地獄的路為善意所鋪,那也只是被萬惡的共和黨利用,以道德之名行損人利己之實!而且強納森.海德特指保守派因為道德味覺受體較多,讓保守派比自由派更容易理解對方的道德判斷和考量,可是我在美國看到的都是反過來的啊,保守派心胸較狹窄,較不屑多元觀點,反而是自由派心胸寬闊包容多元,像民主黨基本上是烏合之眾,就是一群不保守的人組成的,整體共同利益較不明顯,不像共和黨團結一致地撈取利益。
這本《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真的非常值得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的公民一讀,雖然強納森.海德特提到的主要是美國的狀況,可是台灣卻也政黨惡鬥很久了,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台灣政客有多可惡,因為人家保守派至少還有可取之處,就是道德味覺受體較多,也還有一些智慧,雖然讓表裡不一的虛偽共和黨人擅長利用這點。相較之下,台灣政客恐怕只有銅臭味和權力受體吧?大馬的政客也差不多如此。要不然就是道德團體搞汙名化,打擊同性戀、變性人等等弱勢等等。
在紛紛擾擾的時代,我們都該靜心看看《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到底說了什麼,再來看看我們周遭發生的一切,好好思辨一下。
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鳥羽之美:鳥為何有多彩多姿的羽毛?
鳥類,在生物學上,其實就是一種爬蟲類,牠們的祖先就是恐龍。我們認識到的「恐龍」,嚴格來說,應該叫做「非鳥類恐龍」,而鳥類則是「鳥類恐龍」。我和朋友打賭,說賭輸了請他們吃恐龍肉,如果真賭輸了,用雞排就能應付了。
當初我念生命科學時,有朋友問我是因為當時最紅的桃莉羊嗎?我的答案是,不是,是因為看了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的原著小說。曾身為醫生和科學家的科技驚悚小說之父麥可‧克萊頓( Michael Crichton,1942 -2008),在原著小說中加入了不少紮實的科學知識,讓我一賭生命科學的奧妙。
《侏羅紀公園》的小說和電影熱潮,甚至在學術界引起不少認真的討論。書中提到用蛙的基因體來改造成恐龍,現在看來是頗不實際的,因為鳥類的基因體和恐龍的才最相像,而且何必想要從琥珀的蚊子中抽取到恐龍的 DNA呢?那樣只會抽到一堆蚊子的 DNA,還不如用演化基因體學的方法來推估恐龍和鳥類基因體究竟可能差異在哪,再用基因工程改造鳥類。
雖然《侏羅紀公園》在當時很前衛,可是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到2015年夏天將上映的《侏羅紀世界》,轉眼間又過了廿幾年。在這廿幾年間,科學家對恐龍的認識,又更上了層樓。其中,最具顛覆性的新認識,就是發現原來好些在《侏羅紀公園》中出現的恐龍,原來表皮不是像鱷魚或蜥蜴那樣光禿禿、滑溜溜的,而是像鳥類那樣長著光鮮亮麗的羽毛。
《侏羅紀公園》和《侏羅紀公園 2:失落的世界》中,動作迅速、伶俐而且異常殘暴的迅猛龍,身體應該要覆蓋者羽毛才對。不知如果當時電影中跳來跳去攻擊獵物的迅猛龍是全身毛絨絨的,會不會讓主角和觀眾們都很囧。
羽毛主要是由蛋白質組成的,當恐龍或鳥類死亡後,羽毛會被細菌或真菌分解,只有少數遠古的幸運兒,有機會成為化石後,還完整地保留羽毛,供後人欣賞。過去的廿年中,古生物學家們在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內蒙古東南部和遼寧西部以及德國和俄國西伯利亞侏羅系地層中,在中國東北地區、蒙古戈壁地區、北美、南美以及非洲的白堊系地層中發現了大量帶羽毛的恐龍化石。這意味著具有毛狀衍生物和羽毛可能是獸腳類恐龍,甚至是大部分恐龍的普遍特徵。所以,真實的獸腳類恐龍如迅猛龍,搞不好應該都長成這些德性:
《侏羅紀公園》的系列電影和小說中出場的恐爪龍、嗜鳥龍、美頜龍、雙脊龍,其實身上也都帶有光鮮亮麗的羽毛。在《侏羅紀公園》裡頭,最接近鳥類的恐龍可能就是迅猛龍,而最接近鳥類的現生爬蟲動物是鱷魚。鳥類從恐龍演化而來的證據有骨骼解剖、行為和生理上的相似,這些相似處尤其來自馳龍科的恐爪龍、傷齒龍科的蜥鳥龍等等,除了羽毛之外,有化石證據顯示這些恐龍會利用胃石進行消化,這和一些草食性鳥類頗為相似;恐龍的骨骼也有氣腔,意味著恐龍可能像鳥類一樣是內溫動物;恐龍不僅也會築巢並育幼,牠們的蛋和鳥類的也很相似;恐龍的骨骼特徵顯示牠們的骨骼同樣生長迅速等等。有了這些證據,反而很難排除鳥類的祖先就是一種獸腳類恐龍的可能性。
可是無論如何,沒有任何一隻鳥長得像迅猛龍或鱷魚啊。那是因為在鳥類這一群動物裡頭,演化出太多新穎的特徵了!與其他陸生脊椎動物相比,鳥是一個擁有很多獨特生理和形態特點的動物。鳥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翅膀,具有堅硬的喙,其他特徵還有蠟膜、孵卵斑、距、尾脂腺、嗉囊。鳥的體型大小不一,最大的鴕鳥體高可達2.5公尺,而最小的吸蜜蜂鳥體長最小僅5公分。目前全世界為人所知的現存鳥類一共有一萬多種。
鳥繼承了恐龍的羽毛,從此外觀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到沒人會把鳥當作爬蟲動物,雖然生物學上牠們是,也不會有人把鳥當作恐龍。恐龍變成鳥,也非沒有爭議,《羽的奇蹟》(Feathers: The Evolution of a Natural Miracle)這本好書,讓我們去探索科學家們,是如何看待恐龍演化成鳥這回事。雖然獸腳類恐龍成鳥,算是學術的共識了,可是仍有一派BAND的學者,堅持「Birds Are Not Dinosaurs」XD
提出羽毛演化重要理論的科學家,耶魯大學的鳥類學家普魯姆(Richard Prum)曾在2013年訪台,計畫了許多賞鳥旅程,甚至為了一種稀有的鳥類到馬祖去賞鳥。一般上,要作科學研究,一定要懂英文,可是在鳥類的起源和羽毛演化這個領域,許多貢獻卓越者,卻有中文名字,例如在〈鳥羽之美:台灣版《羽的奇蹟》〉中提到的鍾正明院士,還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及古人類研究所的周忠和及徐星等等。
羽毛是最複雜的角質化皮膚衍生物,就因為複雜,所以羽毛有許多功能,《羽的奇蹟》這本好書將為你一一道來。羽毛不僅對鳥類有用,對人類來說,最大的功用之一就是保暖吧。就因為有羽毛,連天寒地凍的南極都有鳥的蹤跡,真是不折不扣的鳥地方啊。
台灣冬天,許多人愛穿輕盈的羽絨衣、蓋溫暖的羽絨被,《羽的奇蹟》帶我們去見識了羽毛工廠,和全球特殊的羽毛供應鏈。台灣也貢獻了不少羽毛到國際市場,其中決定羽毛供應的,是台灣人愛吃的薑母鴨、烤鴨、燒鴨和鵝肉哦XD
羽毛對鳥類而言,另一大用處還有保護牠們嬌嫩的皮膚。
就是有羽毛,讓蜂鷹能抵抗虎頭蜂的圍攻。日本戰國時期,有些武士的鎧甲也用上了羽毛。雖然羽毛只能提供一些保護力,不如鋼鐵堅硬,可是羽毛質輕,讓日本武士有更大的機動力,真動起手來不見得會輸給披上堅硬盔甲的戰士。
羽毛還有一大功能,是有助飛行:
鳥是怎麼翱翔上天的,學界仍議論紛紛,就像《羽的奇蹟》裡頭提到的,有人提出是爬到樹上滑翔下來的,也有人提出是從陸地上助跑飛上去的,都各有各的證據支持,在學界還未定案。
不過,恐龍演化出羽毛的用意,恐怕不是為了保暖,因為當時地球還很溫暖。也非飛行,因為早期長羽毛的恐龍還不會飛。恐龍長羽毛,很可能是為了把妹!就像現代鳥類一樣,長出千變萬化的羽毛來把妹。像孔雀的開屏,就是鳥界的一大盛事!
還有冠青鸞(Argus pheasant)這就分佈在東南亞的雉類,其羽毛上的圓點,還有漸層,彷彿像一顆顆立體的珠子鑲在羽毛上:
連長得不太可愛的鴕鳥,都會用羽毛跳舞把妹:
《羽的奇蹟》作者索爾・漢森(Thor Hanson)提到,他為了寫這本書,還到拉斯維加斯去看了歌舞秀,真是個好藉口啊XD
拉斯維加斯最受歡迎的歌舞秀「Jubilee!」舞者的舞姿,和以上鳥類求偶有沒有異曲工同之少呢?她們身上的舞衣,就是披上假真價實的鳥羽!羽毛,曾是歐美時尚界的聖品,是女仕衣物的基本裝飾品,有人作羽毛生意發了大財,可是也有人因羽毛退流行而家破人亡。《羽的奇蹟》為我們述說了這段有趣的歷史,例如南非曾經盛極一時的鴕鳥生意。連珍貴的鴕鳥羽毛,都曾讓西方列強反目呢!
提到鳥用羽毛把妹,就不能不提幾內亞的天堂鳥:
當地物產豐富到,這些鳥類實在吃飽太閒了,公鳥勤練舞藝,用身上亮麗的羽毛來把妹。
有朋友可能會好奇,為何鳥類會長出這麼多樣的羽毛來把妹,其他動物卻不是如此?這是個好問題,原因有很多,一樣羽毛夠複雜,能產生變化,不是我們哺乳動物簡單的毛髮能相提並論的。而且鳥類的視覺一般上來說頗好,有興趣可以參考這本好書《鳥的感官:當一隻鳥是什麼感覺?》(Bird Sense: What It’s Like to Be a Bird?)(請參見〈鳥的超強感官〉)。所以訊號(羽毛)和感官(眼睛)對上了,就能變幻無窮。
鳥類優異的感官也不限於視覺啊,鳥的鳴唱也是遠近馳名的。鳥類不僅能用嘴歌唱,還能把羽毛當弦弓,以下影片介紹的就是《羽的奇蹟》提到的梅花翅嬌鶲:
能用羽毛發出樂音把妹的,還不只是梅花翅嬌鶲,還有蜂鳥:
以上例子說不定還僅是冰山一角而已。羽毛能帶給我們的驚喜恐怕還不止以上例子。
鳥類是充滿創意的動物,把羽毛用作多用途,能飛翔又能把妹,讓自己和人類能溫暖。可是我們人類也不遑多讓啊《羽的奇蹟》提到用毛鉤釣魚,我雖然沒試過,不過已經聽許許多多玩過的老美說,那是個很能讓人上癮的嗜好;中國人寫字用歷史悠久的毛筆,用的是獸毛,可是西方人用的,就是鋼筆的前身羽毛筆。看了《羽的奇蹟》的解說,才知道原來羽毛筆的製作也是門絕活,用羽毛筆寫好字,現在也能算是絕活了吧XD
《羽的奇蹟》把羽毛的身世和用途寫得興味盎然,不僅是鳥羽的傳記,也是人類的文化史。除了《羽的奇蹟》,祁偉廉先生的《鳥羽:台灣野鳥羽毛圖鑑》也值得大力推薦,這本圖鑑是一本集實用和藝術質賞價值於一身的好書。《鳥羽》全書蒐藏了42科108種、近3000枚取自台灣野鳥身體各部位的羽毛,以實物大小呈現。優雅地帶我們遨遊美麗的羽毛世界(請參見〈鳥羽之謎〉)。
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鳥羽之美:台灣版《羽的奇蹟》
雖然紐約的夜裡不容易看到星空,鍾正明院士的腦裡卻浮現出夜空中閃爍的星座,各種腦組織中表現的神經黏結分子在螢光顯微鏡底下,在雞脊髓旁的羽毛芽中也閃閃發亮。
卅幾年前,鍾院士忙碌地在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傑拉爾德•艾德曼(Gerald M. Edelman,1929 – 2014)主持的分子發育生物學實驗室裡進行博士研究,他在回家的路上,和掉在地上的鳥羽邂逅,靈光乍現地想到鳥類每逢春秋季都要換不同的羽毛,高調艷麗的春羽用來把妹,低調暗淡的秋羽保暖過冬,無論是高調還是低調的羽毛,都可以來自同一個毛囊,那究竟是哪些分子機制在調控呢?鳥羽形態夠複雜,不僅能夠產生多端的變化,也容易分析研究,於是他決定以羽毛為研究模式。
鍾院士於一九七八年畢業於台大醫學系,可是他卻未投身臨床醫學,反而著迷於生命科學的奧秘,故遠赴洛克斐勒大學攻讀基礎醫學,在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發現免疫系統的蛋白分子之間如何連結的艾德曼博士指導下,致力研究細胞如何形成組織器官的「形態發生」,探討神經細胞之間如何連結。他一拿到病理學博士學位,就擔任該校分子生物系助理教授。一九八七年,轉於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病理系任教。
鍾院士成功找到了神經黏著分子(N-CAM),並研究了其在神經發育中的角色。儘管羽毛和神經組織乍看之下完全不同,可是在組織和器官發育時,其實仍是使用同一套「分子工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鍾院士用心獨闢蹊徑地鑽研鳥羽的「皮毛之道」,逐漸發光發熱,成為世界羽毛研究的先驅和權威。
鍾院士不僅在羽毛發育上有重大的成就,他還進一步研究了鳥喙的發育,發現了鴨喙和雞喙在分子生物層次上的不同,這些雞毛鴨喙的研究成果陸續刊登上了《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和《細胞》(Cell)等國際頂尖期刊,其中也包括哺乳動物的毛髮生長的研究,讓鍾院士的皮毛之道在鳥獸之間暢通。
這本《羽的奇蹟》(Feathers: The Evolution of a Natural Miracle)非常生動地述說了許多關於羽毛的故事,讀起來趣味盎然。其實近年來羽毛研究在國際上發光發熱的重大突破,有不少都有台灣的科學家參與,這是值得台灣驕傲的領域。
《科學》去年底公布了二○一四年十大科學突破研究,其中一大突破是恐龍演化成鳥類的研究,鍾院士的研究居功厥偉,他的研究推演出羽毛的演化發育步驟,讓古生物學家能夠判斷恐龍身上的皮膚衍生物是否為完整的羽毛,或者是原始簡單的羽毛,為解開恐龍演化成鳥類之謎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羽毛的演化發育生物學
時間倒帶回到廿幾年前,當中國遼寧的恐龍羽毛出土後,身為國際少數羽毛研究者,鍾院士對恐龍的羽毛也產生濃厚的興趣。當時有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也就是《羽的奇蹟》裡提到的,羽毛究竟是怎麼演化來的?是先有絨羽狀的羽毛?還是先長出細長的羽軸然後再出現羽枝?還是鱗片直接裂成羽毛的形狀?
鍾院士當時發展出一個研究羽毛發育的方便方法。就是把成雞的羽毛拔下,毛囊內的幹細胞會重新生長出新的羽毛,如果在剛拔毛不久後就把一種帶有外來基因的反轉錄病毒注入毛囊,新長出的羽毛就會發展出該轉殖入的基因,藉此改變羽毛的發育。這個方法是其他組織器官難以做到的,加上羽毛形態複雜,可以產生的變化多樣,因此成了很優異的研究材料。
鍾院士二○○二年在《自然》發表的論文,首先演示了這個系統的優勢,他們利用反轉錄病毒轉殖基因的方法,調控了幾種發育關鍵分子的濃度,發現幾種訊號蛋白質決定了羽毛的成長情形,造就巨形羽軸、多根羽軸和羽枝增生的羽毛。同時也發現羽毛發育的步驟是先形成羽枝、再長出羽軸,所以合理推論羽毛在演化的過程中,應該是先出現羽軸不完整的絨羽,然後才是羽軸完整的正羽。
因為鍾院士在羽毛發育的分子機制上的先驅研究,科學家得以瞭解到一根羽毛在發育時需要的分子機制。各種訊號分子的濃度調控了羽軸、羽枝、小羽枝的數量和粗細,像是WNT3A的濃度梯度決定了羽毛會長成絨毛或正羽。由於鳥類不同身體部位的分子調控的差異,鳥類能夠在身上不同處長出形態各異的羽毛、例如絨羽、覆羽、飛羽、尾羽等等。
也因為羽毛發育的調控可能產生的組合頗多,造就了鳥類多彩多姿的羽毛。古生物學家在恐龍化石上也找到了形態各異的羽毛,也是很合理的。
◎台灣的羽毛研究
「鍾正明院士的工作你聽過嗎?」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李文雄院士如此問道。
當時是二○○九年的九月,我剛從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拿到遺傳學博士,回台灣中研院李院士實驗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剛聽到我有些吃驚,因為我曉得鍾院士的工作,記得二○○二年他在《自然》的那篇經典論文刊出時,當時清大生科系碩士班指導教授,當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及現任《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總編輯李家維老師就很興奮地來找我們,說《自然》有一篇有關羽毛演化研究的重大突變,是一位在加南大任教的台灣人完成的,要我們趕快下載印給他看。李家維老師對恐龍羽毛非常感興趣,常常把長羽毛恐龍的新發現掛在嘴邊。
我當時說知道,李院士就說那很好,因為他希望我跟鍾院士合作。李文雄院士在分子演化的領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在十幾年前撰寫的《分子演化》(Molecular Evolution)教科書,迄今仍是研習分子演化必讀的經典,沒想到他對羽毛的演化發育生物學也非常感興趣。我要到中研院工作前,寫了份研究計畫書,提出用酵母菌研究蛋白質的分子演化。雖然我博士班是用果蠅進行遺傳研究,可是單細胞的酵母菌理論上更好上手。所以我聽說要改用禽類做研究材料時,感到非常驚訝。
我從小也對羽毛著迷,覺得羽毛是最漂亮的生物構造。公鳥簡直就是生物界中最高明的藝術家,而母鳥的羽毛雖然一般上沒那麼亮麗,可是卻是品味不凡的鑑賞者。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儘管公鳥的羽毛能夠因為遺傳變異而變幻萬千,但決定誰能留下後代子孫傳承新意的,還是母鳥啊。我博士班雖然是以果蠅為研究材料,但是卻也是研究雄果蠅性徵的性擇,這道理是相通的。
要研究羽毛,先要有鳥禽當材料。還好我得到了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陳志峰老師的大力協助,他在興大接手管理李淵百教授土雞研究團隊留下來的珍貴家雞資源。另外還有唐品崎老師和興大生科系鄭旭辰老師的協助。李家維老師在鍾院士的感招下,也加入了家雞種源保育的工作,在屏東高樹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保育珍貴的家雞品系,最有名的是「宮廷雞」,傳說是清朝慈禧太后愛吃的一道菜,宮廷雞雞冠鮮紅、通體潔白、頭頂鳳毛、腳生羽翼、頜下有鬍鬚、全身絲羽纖細如兔毫,十幾年前雞種在大陸滅絕,卻因緣際會在台灣的保種中心復育。
中興大學更在陳志峰老師和鍾正明院士的領導下,成立鳥禽類演化與基因體研究中心,英文縮寫就叫作「iEGG」。這是陳老師和鍾院士一次聚會時,鍾院士提議不如也趕個流行,加個「i」來孵顆稱作「iEGG」的蛋,英文全名是「Integrative and Evolutionary Galliformes Genomics」,整合各種資源和領域,用以研究孔雀和鴛鴦春秋羽變換的分子和細胞機制等等。
我和鍾院士等人的合作,最初是以捲毛雞為材料。我們發現捲毛雞其主控基因是一種角質蛋白質的變異。該蛋白質在保守區域缺失了廿三個胺基酸,我們把基因釣出來後,在拔毛後的毛囊內利用反轉錄病毒把該突變基因表現在幹細胞內,讓重長的羽毛表現該突變基因,結果就確實讓羽毛給弄彎了。
非常有趣的是,我們發現的基因KRT75,和人類的鬚部假性毛囊炎有關。該遺傳病讓修剃鬍鬚後,重長的毛的尖端穿透入囊壁內或卷曲于皮內,引起鬍鬚部異物發炎反應。這個和人類相關遺傳疾病的有趣關連,是我們當時始料未及的,也是基礎研究深具的潛力!我們接著在人類的角質蛋白疾病中找了幾個有待驗證的突變,發現這些突變都能造成各種羽毛生長變異,顯示羽毛或許能夠用來研究人類疾病的分子和細胞機制。
二○一一年底我到南加大訪問,結識了對我工作幫助很大的吳平博士,我們後來共同發表了幾篇論文,他給了我非常大的幫助。還有見到當時快結束兩年訪問的林頌然博士,他是台大皮膚科醫師也是醫學工程所副教授,他在鍾院士實驗室研究羽毛的黑色素幹細胞。
林醫師好奇多彩多姿的羽毛顏色,是怎樣演化而來的?雖然知道羽毛中有黑色素幹細胞來調控羽毛的顏色,但由於黑色素幹細胞還沒有色素,無法清楚分辨。他成功找到了一種分子標記,可以清楚分辨出黑色素幹細胞。過去科學家只知黑色素幹細胞是影響鳥類羽毛繽紛多樣的原因,但其位置蹤跡不明,導致無法深入探索。
和興大的陳志峰老師及鄭旭辰老師合作下,他們也探討了家雞形形色色的羽毛顏色形態的分子細胞機制。羽毛的黑色素幹細胞藏在羽毛底部形成一個環狀像甜甜圈的結構,在空間上變得有很多調控的自由度,讓羽毛顏色可以兩邊不一樣或者是前後正反不一樣,可以有橫紋、多層蕾絲、遠端白點等多種排列方式。他們還發現,有些鳥類的橫紋羽,毛囊內部的纖維細胞會節奏性地定時分泌名為Agouti的蛋白質來抑制黑色素的合成,進而造成白色橫紋。這些發現發表在二○一三年的《科學》。
雖然是在羽毛上的基礎研究,但是人類和鳥類都有黑色素幹細胞,只是人的黑色素幹細胞會因老化等原因消失,鳥類則不會全部消失,這項研究或許有助於未來進一步研究人類白髮的成因。
鍾院士等人在羽毛的研究過程中,發現了幹細胞的許多秘訣,讓他們往再生醫學的方向發展,這或許是當初選擇羽毛這個冷門的題材當研究題材時始料未及的吧?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最有趣之處莫過於此,許多單純因為好奇心而探討的事物,後來發現原來能夠有非凡的應用價值。所以,不見得要先功利,才能有利可圖啊!
《羽的奇蹟》雖然沒有觸及台灣研究者的研究貢獻,但是本不可多得的優異科普作品,作者索爾.漢森非常風趣地述說他和羽毛的各種邂逅經驗,有時涉及科學內部的知識轉折,有時拓展到人類應用羽毛的面向,多處令人不禁莞薾,他風塵僕僕地四處奔走,帶我們探訪尋覓羽毛的各種有趣面向,讓我們見識羽毛無窮的魅力。他的文筆實在太活潑生動了,每讀一章就像看了一部國家地理頻道的影片,可愛的小鳥和拉斯維加斯舞者的身影彷彿能在紙上再現。吳建龍先生的譯文也很流暢逗趣,這會是所有愛鳥人仕無不希望能人手一本的好書!我也希望藉由本文讓更多人知道台灣學者在羽毛領域的發現。
本文為好書《羽的奇蹟》(Feathers: The Evolution of a Natural Miracle)之推薦序。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真的都是大腦搞的鬼?
去年我手癢寫了幾篇科學哲學的文章,沒想到太招搖了,優質知性節目「哲思台灣」主持人王子面先生邀請我上節目錄音。我個性內向害羞,當鍵人、鼠輩、觸生還行,上了節目萬一被問倒就尷尬了,於是就先打太極,說如果能找到科學和哲學兩邊都有研究的人一起上節目,我會好好考慮,心想應該不好找吧,呵呵 :p
沒想到過不久,王子面兄就搬出了一尊神,說杜克新加坡國大醫學院的助理教授謝伯讓和他很熟,伯讓兄的碩士是在中正哲研所念的,所以兼有科學與哲學的背景。他雖然人在新加坡,九月份回了台灣一趟,可以一起上節目。當我看到伯讓兄的大名時,我興奮的心情遠超過了畏懼,搶先答應都來不及了XD
能和伯讓兄同台,真是小弟三生有幸。我長期訂閱《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常讀到伯讓兄的譯文,還有在泛科學他的專欄、臉書粉絲頁「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和部落格「The Cry of All」讀到他的腦科學科普文章。在忙碌無比的留學和研究生涯,他還很用心地譯有《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Mindfulness)、《糧食戰爭》(Stuffed and Stavred)、《瞎吃》(Mindless Eating Why We Eat More Than We Think)、《哲學是什麼》(What is Philosophy?)、《謊言實境秀》(The Liar in Your Life : The Way to Truthful Relationships)、《水資源戰爭》(Blue Gold: The Fight to Stop the Corporate Theft of the World’s Water)、《人體解剖全書》(Trail Guide to the Body)、《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Critical Mass)等書。
伯讓兄的學術成績非常傲人,年紀輕輕就發表過33篇學術論文!而且不只是位優秀的科學家和科普作家,伯讓兄還很會玩,還教人家如何玩,合著有旅遊書《波士頓》和《指指點點玩美國》。
那次的對談之詳細內容請參考〈科學不是什麼?-【哲思台灣】16. 跟科學家聊一聊科學哲學:究竟什麼是科學〉。得知伯讓兄要出書了,心想真是太棒了,他的新書《都是大腦搞的鬼:KO生活大騙局,揭露行銷詭計、掌握社交秘技、搶得職場勝利。》真的是超有趣,台灣科普出版界從此多了一位新星!
昨天(5/10)也趁他返台的講座去聽了場由王子面主持的精彩演講:
無論是在《都是大腦搞的鬼》,還是在演講中,伯讓兄都用非常生動、活潑、風趣的方式,解說我們如何和為何會被大腦給騙了。原本我們以為最不可能會騙我們的,是自己的大腦所產生的意識,可是事實卻非如此。我們這些凡人不僅被大腦唬弄,連伯讓兄這位優異的腦科學家,也在不同的情境下,受人擺布,只是他比眾人更理性地提早發覺。
他在《都是大腦搞的鬼》從他留學美國的故事一一說起,例如他在中式自助餐廳受到用餐環境擺弄,少吃了不少美食;還有在寒冬被溫暖的汽車銷售員打動而差點買了不是原先計畫的車(他沒上當,可是我有,買了七人座跑車XD);即使他已經出道了,還是差點買下高額保單;以伯讓兄帥氣的長像和舉止,如果他出來競選,應該會狂撈不少選票吧?不過權力使人腐化,希望伯讓兄還是留在科學界和科普界,否則真是重大的損失啊!因為政治信念和基因可能都有關,實在太黑箱了!
伯讓兄優異的文采,應該吸引了不少正妹加他為好友吧,真令人羡慕,如果是我,那只會是詐騙集團才會扮成正妹來加我吧XD 還好我個性內向害羞,加上有自知之明,不擅長和正妹打交道,才沒著了書中列舉的道。不過說不定用上《都是大腦搞的鬼》裡教的幾招,還能打開小弟的社交生活呢?不過先來看看自己喜歡怎麼樣的菜吧 :p
身為優秀的腦科學家,伯讓兄應該常被問說,要如何開發大腦吧XD 他在《都是大腦搞的鬼》提醒我們,許多有關大腦開發的方法,可能是以訛傳訛,例如右腦開發就沒啥科學根據。在搞一堆方法開發大腦前,先保護它吧,例如少吃糖,以免先變笨;他也舉了國中慘痛的經驗,告訴我們睡眠學習並非沒效,只是效果非我們想的那樣。
為何我們大腦會犯這麼多錯?伯讓兄解釋道,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不是演化來探尋真相的,而是如何在危機重重的草原中存活下來,還把得到妹或騙到帥哥,生育下一代。為了省時省事,大腦演化和發展出許多「捷思」,也就是說,大腦懶得多想,於是我們才會有一堆錯視和偏見等等的,最令人驚訝的是把凹都看成凸的。
利用今年二月吵翻天的白金還是藍黑「洋裝」,以及許多有趣的例子,伯讓兄讓我們瞭解,我們是帶著有色眼鏡在看世界的。這個過去西方哲學家柏拉圖也提出過,東方的佛教高僧也指出,這個世界是虛幻的,相由心生!諸法無我!
神經科學這個領域近年突飛猛進的進展,也告訴我們,自我是不真實地存在的,連自由意志也是假象。神經科學和哲學不同的是,神經科學有嚴謹的方法來抽絲剝繭,並且結論可以經過反覆實驗的驗證,而且也是個開放的系統,一旦理論有錯,學界就會緊接著修正。
我原本有意往神經科學發展,但是還好沒有,因為神經科學還是由像伯讓兄這麼優秀的人才來研究吧,我只是很慶幸還能從伯讓兄的好文章和好書中吸收一些知識,這就很能令人滿足了 :)
伯讓兄在《都是大腦搞的鬼》每篇深入淺出的生動文章下,都有許多科學文獻的支持,他把學界的發展用淺顯易懂且活潑有趣的方式解說,功力非常高強,我一口氣就把《都是大腦搞的鬼》讀完了,心中只有一個大疑問:「還會有續集嗎?」XD
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讀古文真的可以拯救道德淪喪的台灣嗎?
最近有兩個熱門話題,一個是有學者提倡讀古文可以拯救道德淪喪的台灣,另一個也和道德有關,那就是網路霸凌讓一名年輕楊姓女模輕生,社會針對網路霸凌一片熱議。
那我在這裡兩個話題一次滿足吧!我想說的是,古文教育不能廢,但我們也不能用讀古文變得更有倫理道德。古文是古人寫的,可以道盡人性,但無法改變人生!
我從小算是個校園霸凌的受害者。呃,什麼叫作「算是」?因為看開了,就當作是人生經驗,也不太難過了……才怪。有陣子實在太常被人痛扁了,乾脆收費當人肉沙包給大哥們出氣。被打到頭破血流,還有有根肋骨還被打傷,都不敢讓爸媽知道。後來還被打成內傷,痛了幾年受不了了,才哀求爸媽帶我去看醫生,吃了半年中藥才好。
為何會被霸凌?因為我出生時缺氧了十幾廿分鐘,有輕微腦性麻痺,所以動作不太協調,不懂事的小孩都愛欺負班上長得或動作最怪的人吧。網路霸凌和校園霸凌當然不同,因為後者至少還知道是誰在欺負你。網路霸凌更惡質,因為可以是暱名的,或者混在人數中當鄉民靠北,很沒有GUTS!
小學時被欺負到受不了了,爸媽拜託校長處理。我們家和校長不錯,因為他太太開的幼稚園就在我們家隔壁,原本以為校長會認真處理。結果校長有一天怱怱在上課時進來我們那班,手上抱著一堆公文還在看,要我當場指認是誰霸凌我。我當時幼小的心靈怎麼敢當面指認,於是只好說沒有,校長也只冷冷地說沒有就好,掉頭就離開。於是回到家我就要背上欺騙父母的罪名,還被扁得更慘。那個校長還真是他X的王八蛋,我從此還能相信大人嗎?這讓我提早看清很多大人的智商和能力,很好…
於是就只能自暴自棄,作業不交考試亂考,長輩和老師當我是爛學生。到了中學,因為小學成績實在太爛,考不上我們那裡的中學,只好發配邊疆到老爸的故鄉去念書。離家背井,又繼續被霸凌,苦不堪言。所以,從小我就相信人生是苦的,一聽聞佛法就非常感動。除了佛法,讓我還有勇氣活下去的,就是中文課裡的許多篇章,尤其是古人寫的。
今年年初,參加了Readmoo主辦的「【犢講座26】何飛鵬×張曼娟的經典學堂:經典裡的現代智慧」,在講座中何飛鵬和張曼娟談起了古文的各種面向,有人生智慧的、情愛的、處事的、勵志的、唯美的,何飛鵬有本新書《自慢7:人生國學讀本》,他在講座和書中,談到他過去讀古文的心得,頓時中學時苦澀的少年時光的點點滴滴浮上心頭。
被師長唾棄、被同學霸凌,無心向學,我一直不知人生該何去何從,初中除了數理的科目,唯一還有點興趣的,就是中文課。我們馬來西亞中文獨中上的中文課,大概有一半是古文吧。每次上到古文,全班也都叫苦連天,我也不例外。可是,有些古文的篇章還真能打動人心,於是中文課就不只是學語文,常常也成了人生哲學課,看看自己的處境,對照古人人生中遇上的磨難,感動之餘也覺得自己的渺小,吃點苦不算什麼。
到了高中,同學比較不會幼稚地玩霸凌來霸凌去的遊戲了。另外一個人生的轉捩點是遇到不錯的中文老師,尤其是高二遇到顏龍章老師(1925-2006),他是馬華資深作家、詩人暨教育家,當我們中文老師時已經七十幾歲了,但身體不僅硬朗,還很開明,鼓勵我們就課文內容思索辯證。顏龍章老師不僅教學認真,他很鼓勵我寫作,讓我受寵若驚,認識到自己原來是有用的人,於是才奮發圖強。
為何還要學古文?
我並非真的全都喜歡古文,有些古文我也覺得很無聊,可是有些篇章,卻深探打動我的心。現在還有印象的就有《諫逐客書》、《屈原列傳》、《報任少卿書》、《桃花源記》、《歸去來辭》、《後出師表》、《陋室銘》、《阿房宮賦》、《師說》、《醉翁亭記》、《岳陽樓記》、《前赤壁賦》、《六國論》、《讀孟嘗君傳》、《芋老人傳》等等。詩詞就更多了,詩經、唐詩、宋詞、元曲都有不少喜愛的作品。
古人的智慧,當然不一定得要用古文才能傳達,可是為何還是要讀古文才能體會呢?因為人生智慧如果是一整篇文章,而不是幾句能朗朗上口的話,那麼最有智慧的,不就是論文了嗎?所謂智慧,就是因為不神奇精妙,而是透過能朗朗上口、具文字美感、能觸動內心,同時打動感性和理性的心,那才是真正的智慧,若不如此,那智慧不就只是指令公式而已?人腦不是電腦啊!
即使把古文全都譯成白話,我們感性的心未必能像直接讀古文那樣折服,因為失去了原有的美感,感動就少了幾分。不如我們就把《古文觀止》中的佳句如:
等等這些都翻成白話,看看讀古文還是白話,哪個比較能打動人心呢?我們該問問的不僅是理性的心,也要問問感性的心,感性和理性的心都服了,就是一輩子的智慧了。
而且有些古文的言外之意也無法翻譯的,台大呂世浩老師的《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就指出司馬遷的《史記》裡頭,文字的運用就有言外之意,例如為何是「秦始皇」而非「秦始皇帝」,連司馬遷沒寫的,都有其用意,這如何只透過白話來讀?
不過,現在要來談國文教育,可能還是要有點勇氣吧?一不小心就被以為食古不化。去年一篇聯合報刊出「語言癌」專題,就引起許多論戰。許多人主張語言使用沒有絕對的優劣,指控某些用法不恰當,是霸權主義。
我不是語言專家,我不懂語言的使用有沒有優劣之分。可是,我們在學習英文時,老師不是會教導什麼樣的句子是比較好的句子,怎麼樣的文字使用是比較優異的。還有經典的英文寫作聖經如《英文寫作風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指出什麼樣的用法比較好等等(請參見〈沒讀過《英文寫作風格的要素(中英完整版)》(The Elements of Style),別說你懂得英文寫作!!!〉)。
美國要念研究所要考的GRE,都還考很難的語文能力,這是我們外國人考GRE最吃力之處,對老美也不輕鬆。寫古文和學那些艱難的英文詞彙一樣不輕鬆,可是文化的學習和保存本來就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語文本來就不僅是要用在日常溝通而已。任何一個正常的文明社會,被不會把語文教育降到只能用在「俗」而不能理解「雅」的地步。
語文課,肩負了許多責任,語文不僅是用於溝通而已,語文課,能同時教導我們許多人生的面向,有哲學的、處事的、情感的,美學的、歷史的等等等,所有民族的語文課都不可能只是教導現代的語文,還會欣賞過去的文學作品,而且是以讀原典的方式,儘管有難度。像歐美國家,就把語言使用的能力,不僅是溝通的效率,還包括文筆的優美,當作一個人人文素養的必要條件。
我們也透過語文學習許多溝通以外的能力,如分析能力、審美能力,還有上述提到的人生智慧等等。如果把語文簡化成能溝通就好,我們喪失的是一堆文明社會共同的價值。文明之所以異於野蠻,就是文字被賦與的功能不僅是溝通而已。即使是沒有文字的社會,仍有詩歌啊!更何況文字寫下來了,能夠做的變化和功能就更多了。
像《史記》,還有其他文明的歷史記載,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等等,都有相當的文學價值。原本可能只是為了方便記誦或閱讀而產生的文字美感,成了整個民族共同的記憶和藝術風格。單純的文字記載,後來成為有美感的文學,是所有民族共同趨同演化的結果,顯示在人類的認知上,把文字記載賦予美學的責任,是必然的結果,並不見得是有什麼文化霸權主宰。
許多能被傳唱千古的文學家,其作品先要能引起共鳴,是愈多人感動愈好,而非曲高和寡,所以多少還是要能雅俗共賞。一個民族,能流傳下來為文學家們和大眾有共識共同喜愛的作品,經歷過歷史考驗的作品,其美學基礎並不純然主觀。
人不是一個單靠理性分析過活的動物,人的內向還有許多樣的需求,人也不是生而孤單的動物,而這些內向的需求,在社會中是有著一種共同的價值的,這就是為何我們讀到和我們不相干的人的好作品,仍會產生強烈的共鳴,因為一來那觸動作為人共同的感情需求,另外也讓我們和時空相異的另一位知己有強烈的連結,這都是作為人能夠體驗幸福的寶貴能力。讀古文,讓我們知道千古不變的是什麼!
文言文也非完全死的語言,許多成語、諺語,詞句在現代社會還被廣泛且大量的使用。文言文在中國歷史上被當作書面語使用的歷史可參考〈【麻瓜的語言故事】為什麼會有文言文?〉。語文的功能既然是多元的,如果完全拋棄讀古文,現代人可能無法理解一些詞語的用法和變化,我們現在畢竟不是只需要讀網路文章和看漫畫,如果無法欣賞一些過去的文學作品,那麼就是踐踏現代社會最寶貴的優勢,那就是也能夠享用過去的文化資產,那我們不是活到過去資源更稀缺的年代了嗎?
讀古文可以拯救道德淪喪的台灣嗎?
國語文教育仍是非常重要的,是民族珍貴的資產。語文的面向是很多元豐富的,如果把功能一一抽離,會很難理解他人的主張。台灣國語文教育也因意識形態而有紛爭,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最近開了記者會,對於年輕人缺乏中華文化素養表示擔憂,東吳大學名譽教授劉源俊痛批,台灣文化目前是空心文化,社會也是「四無」無禮、無義、無廉、無恥;年輕一代也是「六沒有」沒有認同、沒有自信、沒有耐性、沒有願景、沒有志向、沒有主張,擔憂台灣將變成下一個菲律賓。這就可議了!
我們確實可以從古文知道到許多民族共同的倫理價值,至少懂得我們過去的歷史,以及作人處事的道理。我們現代這個社會之所以能比過去所有已存在過的社會還要進步、文明,就是因為我們不僅有現代的種種新事物、新發明,我們還能輕易地利用過去的資產學習,學習面對古人也曾經面對過的問題,學習避免犯同樣的錯。我們能向古人學習他們的智慧,古人無法向我們學習現代人的智慧,誰比較爽呢?
然而,儘管古文中確實提到許多倫理價值,可是人並非是從書本裡頭學習到倫理的,而是透過生活中的實踐。台灣是個後發現代化社會,也就是現代的所有事物、制度都是從外引進,不是從本土產生的。所以我們社會上有許多衝突。
在傳統社會,一切事物自有其嚴謹的社會規範,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要住怎麼的房子、多大的房子、方位如何,在家中用餐順序等等,都有社會規範,而且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是不分的,用餐順序錯了、特定場合穿錯衣服都是大逆不道。可是現代社會不僅打破了一些社會規範,也不再把社會規範當道德準則,不符社會規範會被當白目,而不是道德上的錯。
就因為傳統社會的規範變弱了,所以才會產生多元的價值觀,去參加婚禮這種人生大事就可以看到五花八門的做法,從最傳統嚴肅的到玩最瘋的都有,奉養父母、分配遺產等等才會產生諸多爭議。可是我們不可能回到傳統社會,傳統社會,家族的在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大過國家社會的,對國家社會有害當對家族有利的事是被鼓勵的,這難道是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想看到的嗎?
現代社會中,對社會國家有害但對家族有利的事不僅不被鼓勵,還會被禁止。家族的重要性也崩解,我們化為更小的單元直接面對國家社會,所以在這個時代,倫理道德的教育,不該是靠讀死書,而是透過思辯,就像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那樣,思索各種行為和思想在這個時代產生的意義(請參見〈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就算是古人,他們也有思辯,尤其是先秦諸子百家,只是後來倫理道德的價值才比較被固定下來。我們面對現代各種衝突,根源並非是因為讀太少古文,而是太少去思索辯證。
我不反對讀《論語》等古文,甚至認為只要是華人,至少都要讀上《論語》和其他經典裡頭的幾句話,因為無論喜不喜歡,孔子等人的思想還影響迄今,一個在華人社會稍有文化的文明人都不能一無所知。西方人在討論倫理、政治的價值觀時,也常常動不動搬蘇格拉底(Σωκράτης,前470-前399)、柏拉圖(Πλάτων,約公元前427-前347)、亞里斯多德(Αριστοτέλης,前384-前322)出來啊!他們不見得是要同意古希臘哲人所說的,而是要追本溯源、清楚脈絡,理解他們價值觀的起源和變化。
可是,認為讀《論語》能培養道德也太天真了吧?中國從隋唐至清末,有哪個當文官的沒讀過四書五經?可是中國歷史上有為的清官又有幾人?這種儒家的天真居然可以沿續到現代社會?
儒家另一天真之處是以為古人真的比較有智慧。哦對了,就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需要讀古文,因為從史籍中才能知道古人,即使聖人如孔子,犯下了多少錯誤,瞭解古人不見得比較有智慧,也不見的比較有道德。我們尊崇一些古人當作聖賢,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很有道德,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讓我們瞭解在某些特定時空背景下,究竟如何才比較有道德,而君子有所為與不為的代價是什麼,如此我們才能設身處地產生同理心,容忍異見避免歧視,而不是自以為是地高高在上打著道德的旗子壓迫低層弱勢!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指出「光講道德習慣,不能解決國家治理技術落後的問題」、「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中國到了秦朝,就有一套很有效率的中央集權制度,就是對戶口、地方資源等等的數據進行嚴格調查,所以能有效掌握全國狀況。到了明朝,當時風氣是當官的儒生硬要講氣節,成天把仁義道德掛嘴邊。其中最誇張的是方孝孺,要被朱棣誅九族,他竟說:「滅十族又如何?」,連門生、朋友都殺光,賠上873條無辜的生命,以為他為仁義道德而死會傳揚萬世。
一堆明朝的蛋頭學者官員不肯積極更新地方戶口等資料,以為治國用仁義道德就夠了。張居正本是明朝最有能力的能臣,實行許多制度上的改革,清丈土地、改革賦稅制度,讓明朝又往上發展。可是他一死,就被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儒生官員鬥臭,放任稅賦制度擺爛,連萬曆皇帝都拿他們沒辦法,於是連萬曆皇帝都幹脆罷工不上朝,把整個國家放任空轉,於是萬劫不復……關於這些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寫得很清楚!
如果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就該學到教訓,增加古文份量並不見得能讓人更有道德,台灣社會裡許多大賺不義之財的財團富豪,求學時期讀過的古文肯定比現在的學生多,也都讀過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啊。與其寄望古人來拯救我們,我們先搞清楚這個社會不公不義的來源到底出在哪,可能還比較能安慰人心吧!
參考文獻:
1. Eric Schwitzgebela, Joshua Rustb, Linus Ta-Lun Huanga, Alan Moorea, and Justin Coatesa. (2011) ‘Ethicists’ Courtesy at Philosophy Conferences’,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5: 3, 331 - 340.
2. Joshua Rust & Eric Schwitzgebel (2013). Ethicists' and Nonethicists' Responsiveness to Student E‐Mails: Relationships Among Expressed Normative Attitude, Self‐Described Behavior, and Empirically Observed Behavior. Metaphilosophy 44 (3):350-371.
那我在這裡兩個話題一次滿足吧!我想說的是,古文教育不能廢,但我們也不能用讀古文變得更有倫理道德。古文是古人寫的,可以道盡人性,但無法改變人生!
我從小算是個校園霸凌的受害者。呃,什麼叫作「算是」?因為看開了,就當作是人生經驗,也不太難過了……才怪。有陣子實在太常被人痛扁了,乾脆收費當人肉沙包給大哥們出氣。被打到頭破血流,還有有根肋骨還被打傷,都不敢讓爸媽知道。後來還被打成內傷,痛了幾年受不了了,才哀求爸媽帶我去看醫生,吃了半年中藥才好。
為何會被霸凌?因為我出生時缺氧了十幾廿分鐘,有輕微腦性麻痺,所以動作不太協調,不懂事的小孩都愛欺負班上長得或動作最怪的人吧。網路霸凌和校園霸凌當然不同,因為後者至少還知道是誰在欺負你。網路霸凌更惡質,因為可以是暱名的,或者混在人數中當鄉民靠北,很沒有GUTS!
小學時被欺負到受不了了,爸媽拜託校長處理。我們家和校長不錯,因為他太太開的幼稚園就在我們家隔壁,原本以為校長會認真處理。結果校長有一天怱怱在上課時進來我們那班,手上抱著一堆公文還在看,要我當場指認是誰霸凌我。我當時幼小的心靈怎麼敢當面指認,於是只好說沒有,校長也只冷冷地說沒有就好,掉頭就離開。於是回到家我就要背上欺騙父母的罪名,還被扁得更慘。那個校長還真是他X的王八蛋,我從此還能相信大人嗎?這讓我提早看清很多大人的智商和能力,很好…
於是就只能自暴自棄,作業不交考試亂考,長輩和老師當我是爛學生。到了中學,因為小學成績實在太爛,考不上我們那裡的中學,只好發配邊疆到老爸的故鄉去念書。離家背井,又繼續被霸凌,苦不堪言。所以,從小我就相信人生是苦的,一聽聞佛法就非常感動。除了佛法,讓我還有勇氣活下去的,就是中文課裡的許多篇章,尤其是古人寫的。
今年年初,參加了Readmoo主辦的「【犢講座26】何飛鵬×張曼娟的經典學堂:經典裡的現代智慧」,在講座中何飛鵬和張曼娟談起了古文的各種面向,有人生智慧的、情愛的、處事的、勵志的、唯美的,何飛鵬有本新書《自慢7:人生國學讀本》,他在講座和書中,談到他過去讀古文的心得,頓時中學時苦澀的少年時光的點點滴滴浮上心頭。
被師長唾棄、被同學霸凌,無心向學,我一直不知人生該何去何從,初中除了數理的科目,唯一還有點興趣的,就是中文課。我們馬來西亞中文獨中上的中文課,大概有一半是古文吧。每次上到古文,全班也都叫苦連天,我也不例外。可是,有些古文的篇章還真能打動人心,於是中文課就不只是學語文,常常也成了人生哲學課,看看自己的處境,對照古人人生中遇上的磨難,感動之餘也覺得自己的渺小,吃點苦不算什麼。
到了高中,同學比較不會幼稚地玩霸凌來霸凌去的遊戲了。另外一個人生的轉捩點是遇到不錯的中文老師,尤其是高二遇到顏龍章老師(1925-2006),他是馬華資深作家、詩人暨教育家,當我們中文老師時已經七十幾歲了,但身體不僅硬朗,還很開明,鼓勵我們就課文內容思索辯證。顏龍章老師不僅教學認真,他很鼓勵我寫作,讓我受寵若驚,認識到自己原來是有用的人,於是才奮發圖強。
為何還要學古文?
我並非真的全都喜歡古文,有些古文我也覺得很無聊,可是有些篇章,卻深探打動我的心。現在還有印象的就有《諫逐客書》、《屈原列傳》、《報任少卿書》、《桃花源記》、《歸去來辭》、《後出師表》、《陋室銘》、《阿房宮賦》、《師說》、《醉翁亭記》、《岳陽樓記》、《前赤壁賦》、《六國論》、《讀孟嘗君傳》、《芋老人傳》等等。詩詞就更多了,詩經、唐詩、宋詞、元曲都有不少喜愛的作品。
古人的智慧,當然不一定得要用古文才能傳達,可是為何還是要讀古文才能體會呢?因為人生智慧如果是一整篇文章,而不是幾句能朗朗上口的話,那麼最有智慧的,不就是論文了嗎?所謂智慧,就是因為不神奇精妙,而是透過能朗朗上口、具文字美感、能觸動內心,同時打動感性和理性的心,那才是真正的智慧,若不如此,那智慧不就只是指令公式而已?人腦不是電腦啊!
即使把古文全都譯成白話,我們感性的心未必能像直接讀古文那樣折服,因為失去了原有的美感,感動就少了幾分。不如我們就把《古文觀止》中的佳句如: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士為知己用,女為說己容。」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等等這些都翻成白話,看看讀古文還是白話,哪個比較能打動人心呢?我們該問問的不僅是理性的心,也要問問感性的心,感性和理性的心都服了,就是一輩子的智慧了。
而且有些古文的言外之意也無法翻譯的,台大呂世浩老師的《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就指出司馬遷的《史記》裡頭,文字的運用就有言外之意,例如為何是「秦始皇」而非「秦始皇帝」,連司馬遷沒寫的,都有其用意,這如何只透過白話來讀?
不過,現在要來談國文教育,可能還是要有點勇氣吧?一不小心就被以為食古不化。去年一篇聯合報刊出「語言癌」專題,就引起許多論戰。許多人主張語言使用沒有絕對的優劣,指控某些用法不恰當,是霸權主義。
我不是語言專家,我不懂語言的使用有沒有優劣之分。可是,我們在學習英文時,老師不是會教導什麼樣的句子是比較好的句子,怎麼樣的文字使用是比較優異的。還有經典的英文寫作聖經如《英文寫作風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指出什麼樣的用法比較好等等(請參見〈沒讀過《英文寫作風格的要素(中英完整版)》(The Elements of Style),別說你懂得英文寫作!!!〉)。
美國要念研究所要考的GRE,都還考很難的語文能力,這是我們外國人考GRE最吃力之處,對老美也不輕鬆。寫古文和學那些艱難的英文詞彙一樣不輕鬆,可是文化的學習和保存本來就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語文本來就不僅是要用在日常溝通而已。任何一個正常的文明社會,被不會把語文教育降到只能用在「俗」而不能理解「雅」的地步。
語文課,肩負了許多責任,語文不僅是用於溝通而已,語文課,能同時教導我們許多人生的面向,有哲學的、處事的、情感的,美學的、歷史的等等等,所有民族的語文課都不可能只是教導現代的語文,還會欣賞過去的文學作品,而且是以讀原典的方式,儘管有難度。像歐美國家,就把語言使用的能力,不僅是溝通的效率,還包括文筆的優美,當作一個人人文素養的必要條件。
我們也透過語文學習許多溝通以外的能力,如分析能力、審美能力,還有上述提到的人生智慧等等。如果把語文簡化成能溝通就好,我們喪失的是一堆文明社會共同的價值。文明之所以異於野蠻,就是文字被賦與的功能不僅是溝通而已。即使是沒有文字的社會,仍有詩歌啊!更何況文字寫下來了,能夠做的變化和功能就更多了。
像《史記》,還有其他文明的歷史記載,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等等,都有相當的文學價值。原本可能只是為了方便記誦或閱讀而產生的文字美感,成了整個民族共同的記憶和藝術風格。單純的文字記載,後來成為有美感的文學,是所有民族共同趨同演化的結果,顯示在人類的認知上,把文字記載賦予美學的責任,是必然的結果,並不見得是有什麼文化霸權主宰。
許多能被傳唱千古的文學家,其作品先要能引起共鳴,是愈多人感動愈好,而非曲高和寡,所以多少還是要能雅俗共賞。一個民族,能流傳下來為文學家們和大眾有共識共同喜愛的作品,經歷過歷史考驗的作品,其美學基礎並不純然主觀。
人不是一個單靠理性分析過活的動物,人的內向還有許多樣的需求,人也不是生而孤單的動物,而這些內向的需求,在社會中是有著一種共同的價值的,這就是為何我們讀到和我們不相干的人的好作品,仍會產生強烈的共鳴,因為一來那觸動作為人共同的感情需求,另外也讓我們和時空相異的另一位知己有強烈的連結,這都是作為人能夠體驗幸福的寶貴能力。讀古文,讓我們知道千古不變的是什麼!
文言文也非完全死的語言,許多成語、諺語,詞句在現代社會還被廣泛且大量的使用。文言文在中國歷史上被當作書面語使用的歷史可參考〈【麻瓜的語言故事】為什麼會有文言文?〉。語文的功能既然是多元的,如果完全拋棄讀古文,現代人可能無法理解一些詞語的用法和變化,我們現在畢竟不是只需要讀網路文章和看漫畫,如果無法欣賞一些過去的文學作品,那麼就是踐踏現代社會最寶貴的優勢,那就是也能夠享用過去的文化資產,那我們不是活到過去資源更稀缺的年代了嗎?
讀古文可以拯救道德淪喪的台灣嗎?
國語文教育仍是非常重要的,是民族珍貴的資產。語文的面向是很多元豐富的,如果把功能一一抽離,會很難理解他人的主張。台灣國語文教育也因意識形態而有紛爭,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最近開了記者會,對於年輕人缺乏中華文化素養表示擔憂,東吳大學名譽教授劉源俊痛批,台灣文化目前是空心文化,社會也是「四無」無禮、無義、無廉、無恥;年輕一代也是「六沒有」沒有認同、沒有自信、沒有耐性、沒有願景、沒有志向、沒有主張,擔憂台灣將變成下一個菲律賓。這就可議了!
我們確實可以從古文知道到許多民族共同的倫理價值,至少懂得我們過去的歷史,以及作人處事的道理。我們現代這個社會之所以能比過去所有已存在過的社會還要進步、文明,就是因為我們不僅有現代的種種新事物、新發明,我們還能輕易地利用過去的資產學習,學習面對古人也曾經面對過的問題,學習避免犯同樣的錯。我們能向古人學習他們的智慧,古人無法向我們學習現代人的智慧,誰比較爽呢?
然而,儘管古文中確實提到許多倫理價值,可是人並非是從書本裡頭學習到倫理的,而是透過生活中的實踐。台灣是個後發現代化社會,也就是現代的所有事物、制度都是從外引進,不是從本土產生的。所以我們社會上有許多衝突。
在傳統社會,一切事物自有其嚴謹的社會規範,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要住怎麼的房子、多大的房子、方位如何,在家中用餐順序等等,都有社會規範,而且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是不分的,用餐順序錯了、特定場合穿錯衣服都是大逆不道。可是現代社會不僅打破了一些社會規範,也不再把社會規範當道德準則,不符社會規範會被當白目,而不是道德上的錯。
就因為傳統社會的規範變弱了,所以才會產生多元的價值觀,去參加婚禮這種人生大事就可以看到五花八門的做法,從最傳統嚴肅的到玩最瘋的都有,奉養父母、分配遺產等等才會產生諸多爭議。可是我們不可能回到傳統社會,傳統社會,家族的在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大過國家社會的,對國家社會有害當對家族有利的事是被鼓勵的,這難道是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想看到的嗎?
現代社會中,對社會國家有害但對家族有利的事不僅不被鼓勵,還會被禁止。家族的重要性也崩解,我們化為更小的單元直接面對國家社會,所以在這個時代,倫理道德的教育,不該是靠讀死書,而是透過思辯,就像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那樣,思索各種行為和思想在這個時代產生的意義(請參見〈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就算是古人,他們也有思辯,尤其是先秦諸子百家,只是後來倫理道德的價值才比較被固定下來。我們面對現代各種衝突,根源並非是因為讀太少古文,而是太少去思索辯證。
我不反對讀《論語》等古文,甚至認為只要是華人,至少都要讀上《論語》和其他經典裡頭的幾句話,因為無論喜不喜歡,孔子等人的思想還影響迄今,一個在華人社會稍有文化的文明人都不能一無所知。西方人在討論倫理、政治的價值觀時,也常常動不動搬蘇格拉底(Σωκράτης,前470-前399)、柏拉圖(Πλάτων,約公元前427-前347)、亞里斯多德(Αριστοτέλης,前384-前322)出來啊!他們不見得是要同意古希臘哲人所說的,而是要追本溯源、清楚脈絡,理解他們價值觀的起源和變化。
可是,認為讀《論語》能培養道德也太天真了吧?中國從隋唐至清末,有哪個當文官的沒讀過四書五經?可是中國歷史上有為的清官又有幾人?這種儒家的天真居然可以沿續到現代社會?
儒家另一天真之處是以為古人真的比較有智慧。哦對了,就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需要讀古文,因為從史籍中才能知道古人,即使聖人如孔子,犯下了多少錯誤,瞭解古人不見得比較有智慧,也不見的比較有道德。我們尊崇一些古人當作聖賢,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很有道德,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讓我們瞭解在某些特定時空背景下,究竟如何才比較有道德,而君子有所為與不為的代價是什麼,如此我們才能設身處地產生同理心,容忍異見避免歧視,而不是自以為是地高高在上打著道德的旗子壓迫低層弱勢!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指出「光講道德習慣,不能解決國家治理技術落後的問題」、「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中國到了秦朝,就有一套很有效率的中央集權制度,就是對戶口、地方資源等等的數據進行嚴格調查,所以能有效掌握全國狀況。到了明朝,當時風氣是當官的儒生硬要講氣節,成天把仁義道德掛嘴邊。其中最誇張的是方孝孺,要被朱棣誅九族,他竟說:「滅十族又如何?」,連門生、朋友都殺光,賠上873條無辜的生命,以為他為仁義道德而死會傳揚萬世。
一堆明朝的蛋頭學者官員不肯積極更新地方戶口等資料,以為治國用仁義道德就夠了。張居正本是明朝最有能力的能臣,實行許多制度上的改革,清丈土地、改革賦稅制度,讓明朝又往上發展。可是他一死,就被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儒生官員鬥臭,放任稅賦制度擺爛,連萬曆皇帝都拿他們沒辦法,於是連萬曆皇帝都幹脆罷工不上朝,把整個國家放任空轉,於是萬劫不復……關於這些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寫得很清楚!
如果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就該學到教訓,增加古文份量並不見得能讓人更有道德,台灣社會裡許多大賺不義之財的財團富豪,求學時期讀過的古文肯定比現在的學生多,也都讀過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啊。與其寄望古人來拯救我們,我們先搞清楚這個社會不公不義的來源到底出在哪,可能還比較能安慰人心吧!
參考文獻:
1. Eric Schwitzgebela, Joshua Rustb, Linus Ta-Lun Huanga, Alan Moorea, and Justin Coatesa. (2011) ‘Ethicists’ Courtesy at Philosophy Conferences’,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5: 3, 331 - 340.
2. Joshua Rust & Eric Schwitzgebel (2013). Ethicists' and Nonethicists' Responsiveness to Student E‐Mails: Relationships Among Expressed Normative Attitude, Self‐Described Behavior, and Empirically Observed Behavior. Metaphilosophy 44 (3):350-371.
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亞特蘭提斯.基因:人類起源的凶險之謎
人類是有史以來最詭異的物種,是唯一遍布全球的物種……
呃,不對啊,小強也遍佈全球啊!不對,小強遍布全球,只是小強有很多「種」,就單一物種而言,人類才是全世界遍佈範圍最廣的物種,還能上天下海。
因為人類有獨特的大腦,還有優異的語言能力,讓人類成為高智慧的物種。科學家大概知道人類的祖先在大約五十萬年前發生了一些遺傳變化,讓人類突飛猛進,具有極為善於使用工具的能力。
我們人類最親近、還存活的靈長類,就是現在生活在非洲大陸的黑猩猩,我們的祖先和牠們的祖先,在大約六七百萬年前分了家。觀察過去七百萬年來的歷史,我們智人這一系,簡直就是血淚斑斑。要不然氣候變化,讓非洲變乾燥,誰不想在花果山上,像現在的黑猩猩一樣吃喝玩樂啊?可是要不是一堆狗屁倒灶的衰事發生在我們祖先,我們現在還在非洲的森林裡啃著果子,三不五時公然嘿咻……
好漢不提當年勇,不過我們的智人祖先,在全衰時期,可能只剩下幾千人而已。現在地球上人口爆炸,我們現在的人口,可能佔了有史以來所有活過的人類的12%!全球的人類,不管體型、膚色,都可能是六萬年前的一位男人的種!而非洲以外的人類可能大多來自五萬年前的一個小部落。
人類的演化並非是一直線,中間出現過很多物種,有名的有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佛羅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等等,我們智人(Home sapiens)的祖先,大概在廿萬年前在非洲演化出來,後來出走非洲全球趴趴走後,取代了各地的人種。
原先以為其他人屬的人種,如尼安德塔人、丹尼索瓦人、佛羅勒斯人等等都全軍覆沒了,可是卻有演化生物學家提出尼安德塔人可能和我們的智人祖先混血了,至少歐洲人可能帶有一部分尼安德塔人血統。這論點過去十幾年在學界吵翻天。曾經有一度,想要看到人類演化生物學家翻臉,就在飯局上提這話題吧XD
這個問題,十幾年前有人試圖從化石中粹取少量的尼安德塔人DNA來檢驗,可是風波還是不斷,因為很可能有污染的問題。至到最近萃取古DNA的技術較成熟了,DNA定序的價格也便宜了,科學家反覆檢驗,才比較相信亞洲人和歐洲人有4%的DNA來自尼安德塔人,而大洋洲的美拉尼西亞人和澳洲土著有6%的DNA來自丹尼索瓦人,連藏族適應高原氣候的基因EPAS1,都有可能來自丹尼索瓦人(請參見〈青稞讓藏族往高處發展〉)。對學界吵翻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讀這本《尼安德塔人:尋找失落的基因組》(Neanderthal Man: In Search of Lost Genomes) 。
扯了這麼多科普,其實這是一部科技驚悚小說《亞特蘭提斯.基因(亞特蘭提斯進化首部曲)》(The Atlantis Gene)的部分內容立論根據。《亞特蘭提斯.基因》作者傑瑞.李鐸(A. G. Riddle)在這部科技驚悚小說中,把人類的起源,編織得撲朔迷離,故事人物之間關係也錯綜複雜。
五千年來,古老神秘組織「印瑪里」(Immari)誓言保守人類起源的祕密,這個千古掌控人類文明的神秘團體,終於凍未條了,竭盡全力尋找一個自遠古時代便已存在的宿敵並試圖摧毀,他們堅信這個龐大的威脅具有消滅人類族群的邪惡力量,而謎團的線索,都指向失落神話之城亞特蘭提斯……
亞特蘭提斯(Ἀτλαντὶς νῆσος,Atlantis)是傳說中擁有高度文明發展的古老大陸、國家或城邦,最早的描述出現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Πλάτων,約公元前427-前347)的著作《對話錄》裡,據稱其在公元前一萬年左右被史前大洪水所毀滅,激發了後世許多想像。大洪水是世界多個民族的共同傳說,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印度、中國、馬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滅世的傳說。
《亞特蘭提斯.基因》提到托巴巨災理論(Toba catastrophe theory),那是七至七萬五千年前,印尼蘇門達臘島北部的托巴湖(Lake Toba )大型火山爆發,強度為火山爆發指數的八級,即超大規模(mega-colossal)級數。釋放的能量達到十億噸烈性炸藥量,或為1980年聖海倫火山(Mount St. Helens)爆發的三千倍。大量的火山灰令全球溫度在之後數年間下降了3至3.5攝氏度,引起一次冰河時期。巨災之後一段時間,氣候及環境好轉,劫難後的倖存者們,在各自的不同地域發展繁衍著,最後人類再次遍布整個地球。
《亞特蘭提斯.基因》驚悚的故事中,從事自閉症研究的遺傳學家凱特,無意中和智人突變轉化要素「亞特蘭提斯基因」扯上關係。在地下反恐組織鐘塔(Clocktower)探員大衛的協助下,兩人發現印瑪里掌握人類自古至今的歷史進化祕密,與其背後恐怖動機,他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攜手合作,一起解開這樁危及全世界的跨國陰謀。他們發現1918年殺死全球五千萬到一億人的超級傳染病西班牙流感的始作俑關鍵,莫名遭到印瑪里追緝。「亞特蘭提斯基因」的真相,甚至是人類物種起源之祕,而尼安德塔人的化石是關鍵……
尼安德塔人的大腦容量不下於智人,而且明顯比我們壯碩,雖然可能不會說話,但會埋葬死者並且可能有原始的宗教。尼安德塔人可能60萬年前就生活在歐洲,當時還要40萬年後才演化出智人,但他們卻在一萬三千年前就絕跡了。《亞特蘭提斯.基因》對人類和宗教的起源,有大膽的假設!
《亞特蘭提斯.基因》除了人類演化,還混雜了不少近代歷史,還有陰謀論等等,例如納粹傳說中宛如血滴子的神秘武器大鐘(Die Glocke):
想像力豐富、狂野奔放的《亞特蘭提斯.基因》劇情緊湊、高潮迭起,讓人一直要追下去看,儘管多次出現不太合理的劇情,或者明顯瞎扯蛋的情節。心中暗罵「搞什麼鬼啊?」的同時還是愉快地讀下去。《亞特蘭提斯.基因》只是個開始,接下來還有續集《亞特蘭提斯.瘟疫》(The Atlantis Plague)和完結篇《亞特蘭提斯:新世界》(The Atlantis World),中文版分別預計在六月和七月上市。
這三部曲,相信都會拍成好萊塢電影,故事夠引人入勝,又會有大場面,如果不拍爛的話,還頗令人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