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我也想知道我不知道什麼…






「我不知道」,在很多時候,尤其是在學校和職場上,是比髒話還難出口的,特別是在美國。畢竟他們的祖先沒像孔老夫子一樣教誨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為政〉)。

不過人生總有例外,大一上課時,教生命科學的老師特別驕傲地說,上生命科學的課,學生隨便問,不少問題老師回說「我不知道」並不是件丟臉的事Orz 不過,與其回說「我不知道」,我特愛回說「我也想知道」XD

在這本奇特的小書《我不知道:面對未知,如何從不確定當中得到力量?「不知道」讓我們知道的6件事》I don’t know: In Praise of Admitting Ignorance (Except When You Shouldn’t))中,作家莉亞‧海格‧柯恩(Leah Hager Cohen)試圖從各種學科的不同角度來探討怯於說出「我不知道」這個問題,例如人類學、社會語言學、神經科學、哲學、認知心理學,以及童話來探討這個議題。這本頗薄的小書特別適合在通勤的時候讀,我就是在電車上把它讀完的。

柯恩本身是學新聞學的,她以自身的軼事來開場,說明她自己在課堂上多麼難向教授和同學暴露出自己的小小的無知,我想這對絕大部分讀者而言,也能心有戚戚焉的感覺吧。

可是就因為無法承擔承認自己無知的後果,哈佛大學爆發集體作弊的醜聞,而金融界和政壇上,銀行家和政客怯於承認自己的無知,後果卻要讓全民負擔。

接著柯恩從童話故事來探討人類的智慧,是如何揭發怯於承認「我不知道」這件事,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國王的新衣〉。

除了自己和文學、科學、語言和哲學上的探討,她也與來自不同階層的人進行了許多非正式的訪問。這些故事中,涉及了家庭、友誼、學校、工作和社會不公不義等等,揭示了像種族、階級和性別因素如何讓我們在不知道某件事的時候要特別掩蓋。

柯恩承認造假是在我們的社會話語的重要貨幣,而且往往還是善意的表達。只是這種善意可能是舖往地獄的道路,讓敗德和偽善能夠趁虛而入,從而破壞人類之間依存的連結。她主張,真正的力量,是來自於我們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並且面對恐懼。

更重要的是,我們真的必須得要清楚地理解到,我們無法充分地瞭解這個世界,並且欣賞其中一些神秘的奧秘,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疾




過去醫學系總吸引了最聰明的一批學生去唸,儘管有好大部分不見得是對「醫學」本身充滿興趣與熱誠。由於醫生之中有不少臥虎藏龍之輩,不少醫生改行當作家也有非常優異的表現。其中成為暢銷書作家的,就有王溢嘉、王浩威、侯文詠、歐陽林等等,近年劉育志、白映俞、蘇上豪等醫普作家也成功地介紹了各式醫學知識和醫學史給普羅大眾。

生老病死都和醫學有關,是很多人關心的議題,所以醫學文章對大眾本來就有一定的吸引力,可是要寫的即深入又淺白還有個人風格卻仍是件很有挑戰性的工作。雖然談的是古人,當我讀了譚健鍬醫師的《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那些帝王將相才子的苦痛》,更感到非常的驚艷,因為譚健鍬醫師的史學、文學和醫學功力,在他的好書中更加讓人折服!他從大量的中國史料中,耙梳出極為有趣的觀察,利用他的專業中西醫知識,佐以文學造詣高超的文筆,為我們窺視了古代帝王將相才子的的各種難言之隱。原來人類歷史文明的好一部分,是用病給堆出來的XD

這些帝王將相才子,有些是偶然出現在歷史舞台,資質平庸但僅因為出身而揚名或遺貴萬年;也有古今中外不可多得的天才詩人文人,或者是英勇無比、驍勇善戰的將帥,還有暴虐到超乎人類想像的人渣等等,可是無論是禽獸不如的傢伙,或者是近乎聖人的偉人,全都逃不過生、老、病、死的折磨!

人生無常,唯一確定的事就只有死亡,問題只是要安怎死?人可以有的死法千千萬萬種,在醫療科技不如今天的古代,有些死法反而還是我們現在不熟悉的。在沒有法醫檢定的情況下,要還原古書的死亡真相,不僅難度頗高,還要考慮到傳統中醫的觀察和診斷和現今的主流西方醫學有不少分歧,可是譚健鍬醫師成功地用了科學的方法,為我們推敲出諸位古代名人的可能死因,同時《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也還很實用地給予這些古人,現代醫學上的忠告,對現代讀者也非常受用啊。

更棒的是,喜歡歷史故事的朋友,讀《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的樂趣絕對更勝歷史課本,因為譚健鍬醫師不僅從醫學下手,也為我們整理了許多課本裡寫得不清不楚,或者甚至讓老師給誤解以及當權者刻意扭曲的歷史;喜歡文學的朋友也不容錯過,譚健鍬醫師參考的不僅是史料,還從不少文學作品中整理出文人第一手的表白,告訴讀者那些詩情畫意背後的有趣生理原因,原來有些感動了千年的美,居然是歪打正著,是病痛無奈中的挖苦吟唱。誰說優美的詩歌散文是無「病」呻吟呢?

除了探討各種宿疾和死因,《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也包含了許多歷史人物的精神狀態之分析,讓我們瞭解到許多歷史事件當中,那些古人的性格、心理和精神因素,並且瞭解到人的許多面相,原來不是用善惡忠奸等膚淺平面化的解釋和描述就該輕易帶過的。

因為包涵了史學、醫學和文學,《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的資訊密度不低,但是譚健鍬醫師的文筆實在太讚了,整本書讀起來就像是在讀歷史通俗演義一樣,充滿各種趣味。《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共有廿五回,探討了廿五位歷史名人的各種醫療事件。

其中包含精神狀態層面的有:屈原究竟是憂國憂民,還是憂鬱症上身?慘無人道的呂后為何嗜殺成性?天啓帝堪稱一流工匠,卻只是三流君王?王安石飽受自己的頑固意志連累?

探討死因或晚年宿疾的有:神機妙算諸葛亮竟不知自己的死期?曹植七步成詩之後的下場?李白一飲三百杯,沒醉死卻中毒?安祿山狡詐奪權,最終難逃胖死?范仲淹先天下之憂,搞得憂勞成疾?張居正被痔瘡折磨得死去活來?萬曆帝一生猶如活著的祖宗?吳三桂大明邊將降大清,仍然沒有皇帝命?乾隆帝天生體質強健,仍難逃失智魔爪?和珅富可敵國,卻買不回一絲安康?林則徐是腹瀉不止而死?還是另有隱疾?曾國藩飽受經年之癢而夜不安枕?袁世凱當了總統又登基,還是沒躲過短命魔咒?

探討傳染病的有:老將馬援真的馬革裹屍嗎?周瑜是否被諸葛亮氣死?朱溫淫亂人倫,梅毒替天懲惡君?永樂帝英雄與暴君集一身,客死荒原是報應?鄭成功巔峰時刻猝然隕落,玄機竟在蚊子咬?曾紀澤身為將門長子,卻體弱多病、盛年不壽?

探討影響文學創作的疾病的有:霧裡看花不是淚,白居易未老先眼花,飛蚊症作怪?踽踽獨行的瘦弱書生李賀是詩鬼泣血吟病身?

除了豐富的歷史、文學和醫學元素,《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讀起來也像推理小說,因為譚健鍬醫師用了許多線索,先提出好些可能性,然後試圖排除一些,再逼近到少數可能性,從中挑出最有可能的解釋。這抽絲剝繭的過程,就像檢警調在辦案一樣,很有CSI的風格,差別只是在今天的CSI有各種各樣高科技儀器可以把玩,可是譚健鍬醫師只有充沛的歷史、文學和醫學知識。由此也可見,譚健鍬醫師比起CSI更勝一籌!

雖然《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的許多醫學推論都很合理,不過還是有個小bug,那就是朱溫真的是死於梅毒嗎?朱溫(852-912),晚年大肆荒淫,強姦兒媳,後為三子朱友珪所殺,終年61歲。譚健鍬醫師推論他身染梅毒,可是根據維基百科和一些文獻,16世紀以前,中國尚無梅毒的記載。 梅毒可能大約於1505年,由印度傳入廣東嶺南一帶。當時稱「廣東瘡」、「楊梅瘡」,此後梅毒向內陸地區傳播。陳司成撰成於崇禎五年(1632年) 的《霉瘡秘錄》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論述梅毒最詳盡的專著,李時珍撰成於萬曆六年(1578年)的《本草綱目》也詳細記載了梅毒流行情況。雖然梅毒的確切起源仍未明,不過現在學界主流上認為,梅毒起源自美洲,是大航海時代歐洲人意外地從美洲引入歐亞大陸的。然而也有人認為梅毒早存在歐亞大陸,只是還未被認出而已。我不敢說朱溫就一定不是染上梅毒,可是這章顯然還有欠考量。有沒有可能是其他性病呢?這必須也要考慮考慮吧。

不過瑕不掩瑜,讀完了《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真是意猶未盡,還好除了這本好書,譚健鍬醫師還著有另外兩本《病榻上的龍:現代醫學破解千年歷史疑案,從晉景公到清嘉慶25位帝王病歷首度揭密》和《疫警時空:那些糾纏名人的傳染病》,同樣令人非常期待!


本文原刊登於【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鳥類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






由於我是用鳥來做實驗,無可避免的,就會被問到和禽流感等等有關的問題。其實我自己也不是專家。很多問題,還是去請教專家比較好,例如來讀這本《鳥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如何從鳥類預知人類健康與自然生態受到的威脅》Their Fate Is Our Fate: How Birds Foretell Threats to Our Health and Our World)。

《鳥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作者彼得.杜赫提(Peter Doherty),是諾貝爾獎得主,他是澳洲墨爾本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系教授,兼美國田納西州孟斐斯市聖猶達兒童研究醫院的生物醫學研究譚莫講座(Michael F. Tamer Chair)。他在免疫學上的先驅研究讓他與辛克納傑(Rolf M. Zinkernagel)共同獲得了1996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次年,他被選為澳大利亞年度風雲人物(Australian of the Year),並獲頒澳大利亞最高榮譽勳章(Companion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杜赫提榮獲諾貝爾獎的工作是他發現T細胞如何利用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來辨識抗原。他和分享諾貝爾獎的Rolf Zinkernagel發現,如果T細胞要認出受病毒感染的細胞,需要利用T細胞受器來辨認出兩種分子,除了病毒的抗原外,還要有MHC。原本MHC之前已知的功能和器官移植的組織相容有關,他們的發現讓我們瞭解到,MHC也和對抗病毒有關。

晚年愛上賞鳥的杜赫提在《鳥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指出,鳥就像哨兵,是人類健康與地球生態的預警系統,就像過去礦工會帶著金絲雀一起進到礦坑工作,因為金絲雀對有毒氣體非常敏感,周遭空氣稍不對勁便會鳴叫甚至死亡。

牠們會對空氣、海洋、森林及草原進行取樣,如果自然環境遭到危害,頭一個明顯受到影響的就是鳥類的健康與數量。在這本討論人、鳥、病毒與環境的疾病生態學的書中,專業科學家杜赫提倡導公民科學的方法來守護鳥類和人類的健康。

杜赫提在《鳥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的前幾章介紹了基礎的鳥類生物學,然後探討各種對鳥類健康造成重大影響的病毒,例如西尼羅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等等。除了病毒,《鳥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的後半部還介紹了更複雜的鳥類病原,例如鸚鵡熱、瘧疾,甚至癌症。最後幾章,杜赫提探討了人類如何影響鳥類的族群和健康。對鳥類而言,人類可能是更可怕的病原,因為人類不僅會製造汙染,還會濫捕濫獵。

可是我們人類和鳥類只能坐以待斃嗎?《鳥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最後讓我們瞭解到公民科學活動的意義,利用群眾的力量監控鳥類族群的一舉一動,以期及時得到警訊。國外最著名的公民科學活動就是eBird。在此計畫中,成千上萬業餘賞鳥者現在成為了該實驗室所謂的「生物感測者」(biological sensors),記錄並報告他們所見鳥類的地點、時間、數目和種類,將其所見聞轉換為寶貴的科學資料。

雖然每個賞鳥者觀察到的都是微量資訊,但是聚沙成塔,眾包已為科學家打造出的全球鳥類種群即時觀測圖。鳥類種群的相關資訊能夠幫助科學家認識大自然其他方面的變化,是整體生物多樣性健康程度的指標。不過鳥類計數相當困難,因為記錄特定區域內鳥的種類和數量,無法利用感測器而只能靠人力進行。

eBird於2002年開始蒐集全球的資料,雖然在美國也有其他賞鳥計數活動,能夠號召全美各地的許多人在同一天賞鳥,而且也有一定的科學價值,但還是和eBird有所區別,因為它們無法提供全年度的完整資料。eBird每天的鳥類活動觀察已經產生了可觀的資料,eBird已經積累了1.41億份報告,而且還在以每年40%的速度成長。截至今年五月,eBird破紀錄地從169個國家收集了560萬份新資料。

為了儘可能解決業餘賞鳥者判斷準確度的問題,康乃爾鳥類學實驗室僱用了頂級觀鳥達人,讓他們週遊列國,給予業餘賞鳥者方法上的指導。還有500名專家志工為資料的精確性把關,約2%的資料會被過濾掉。珍稀鳥類的目擊報告還會得到特殊審查。

台灣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幾年前也開始公民科學的利用,特生中心的鳥類研究團隊,這幾年有重要方向有「BBS TAIWAN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MAPS TAIWAN台灣鳥類繁殖力與生產力監測」、「AIS STOP外來鳥種監測網」等等,希望採用公民科學的機制,把台灣鳥類多樣性的監測系統組織架構起來。

以鳥類觀測為例,目前全國約有一千名公民科學家,正在推動「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Taiwan Breeding Bird Survey ,簡稱BBS)的,以台灣本島的常見繁殖鳥類(包括留鳥與夏候鳥)為對象,利用定時、定量、定點的標準化調查方法,來長期記錄掌握繁殖鳥類分布及數量狀況,可以對整體生態環境的變動取得明確的側寫。除了學術研究的價值,所獲得的資訊也可以用作保育決策的重要參考,或用以評斷生物多樣性保育政策的效能與進度。

現在愈來愈多科學家發現野生動物和人類公共衛生之間攸關存亡的重大關係,除了《鳥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另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共病時代:醫師、獸醫師、生態學家如何合力對抗新世代的健康難題》Zoobiquity: The Astonishing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Health)更廣泛地探討了對野生動物的研究,如何能夠解決一些人類健康的重要問題(請參見〈人獸同源的共病時代〉)。要確保人類在地球上的繁衍,甚至存亡,我們不能再漠視野生動物的福祉,現在肆虐非洲的伊波拉病毒,就是從野生的大猿傳染到人類身上的!

人類就算再文明,也還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不可能和大自然隔絕,大自然的一舉一動,仍然攸關我們這個物種的興盛存亡!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其實大腦真的不懂你的心






這地球上,有史以來,也就只有我們人類,這個怪異的物種,試圖用大腦去理解大腦,可是儘管如此。我們對自己頭裡裝的那坨像豆腐般軟嫩的傢伙,所知很可能還不及一顆遠在天邊的月球。

可是最近卻有幾本好書,介紹了神經科學的最新發展,讓我們更瞭解一些些我們的大腦,例如在這裡介紹過的幾本好書:迪克.斯瓦伯(Dick Swaab)的《我即我腦:從子宮孕育到阿茲海默症,大腦決定我是誰》(Wij Zijn Ons Brein)、 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的《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Subliminal: How Your Unconscious Mind Rules Your Behavior)和葛詹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的《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意識、抉擇與背後的大腦科學》(Who’s in Charge?: Free Will and the Science of the Brain)(請參見〈我即我腦--我究竟從何而來?〉、〈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嗎?〉〈我們真的冇自由意志嗎?〉)。

可是對時常伴隨著我們的情緒,如憤怒、罪惡感、焦慮、悲傷、同理、喜悅、愛戀,我們究竟知道多少?我們能夠透過腦科學的研究來剖析這些情緒嗎? 《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How We Fell: Understanding What Neuroscience Can and Cannot Tell Us about Our Emotions)除了介紹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在情緒研究上的進展,更透過哲學、藝術、詩歌、音樂及劇場等科學以外的角度,帶我們重新認識那些讓人又愛又恨的微妙情緒。

神經科學是一個很博大精深的領域,小至離子通道的分子機制,大到整個神經系統的作用協調,經過細胞、組織、器官到人體的層次,甚至到人們之間的互動。很少有像神經科學一樣跨越這麼大的生命科學領域,除了演化生物學之外。神經科學綜合了生命科學這麼廣闊的領域,對人類情緒的瞭解究竟到了啥程度呢?就讓《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作者喬凡尼.弗契多(Giovanni Frazzetto)為你娓娓道來。

喬凡尼.弗契多是2008年約翰.肯德魯年輕科學家獎(John Kendrew Young Scientist Award)得主, 1995年高中畢業後進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修習科學,于2002年自德國海德堡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取得博士學位, 是歐洲神經科學與社會聯絡網(European Neuroscience & Society Network)的創始人和諮詢專家,同時也是國際ENSN Transdisciplinary NeuroSchools的協調人。

雖然《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無疑是本科普書,可是喬凡尼.弗契多想告訴你的,並非是神經科學有多麼了不起,更重要的是,他除了想告訴你神經科學在情緒研究上的進展,同時也會敘述,在做為腦研究者的人生中,這些發現產生的意義。並逐章闡述那些不可見的神經基底在什麼境況 下會讓人所體驗到的情緒更加清晰鮮明,而在哪些時候又只是做為感受的附加物而已。書中關於憤怒、內疚、恐懼、悲傷、喜悅與愛情的篇章,將會講述交錯的情緒神經機制如何令人目眩神迷、嘖嘖稱奇,卻也留給許多未解的謎團。

作為一位誠實的科學家,喬凡尼.弗契多在《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中,試圖為我們解說神經科學如何照亮了我們對情緒的瞭解之路,但也顯示出科學的不足。因為一個人體驗到情緒,並且探討情緒的意義時,給予答案的往往不僅是科學,或者說並不會只局限於科學,還會有文學、藝術和哲學等等,甚至是個人經驗。

是的,科學是有其極限的,就算神經科學能把一對相愛的情侶之間所有的分子機制和腦神經運作以及荷爾蒙的變化給完完整整地解析出來,對熱戀中的人們而言,那些知識的意義,可曾抵得過初吻的回憶?在摸索愛情的真諦時,音樂、繪畫、小說帶來的感動和真實感,恐怕比起科學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可是儘管如此,我們人類仍試圖利用大腦來瞭解大腦,這麼做還有意義嗎?其實,正如《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所示的,要更完整地理解情緒的話,文學、藝術和哲學不可少的話,那麼憑啥實證的科學就該缺席呢?

由於涉獵到寬廣的領域以及個人經驗,《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並非一本「好讀」的書,不過卻仍是本值得受到憤怒、罪惡感、焦慮、悲傷、同理、喜悅、愛戀等情緒擺布的我們一讀。讀了這些神經科學的好書之後,我們會一再發現,原來我們的理性原來受制於感性,而「自我」原來是個幻象,我們的意識只不過是潛意識投射出來的一小部分。如此一來,應該就要瞭解到自我的執著是一件愚蠢的事,這就是神經科學為我們帶來的最大意義!


本文原刊登於【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